不支持Flash

英国商人眼中的中国商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6日 10:51 新浪财经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魏城

  上星期三中午,在英国国会最大的会议厅中,当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正在用蹩脚的英语解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火警铃声突然响起,而且一响再响,一直响到主人尴尬地解释这是国会防火预警系统失灵,一直响到原本正襟危坐的听众忍俊不禁,失声笑了起来……

  李源潮则一直礼貌地站着、笑着、等着,一直等到铃声停止,才继续用英语念出一连串的经济、外贸数字,向“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议员们、政客们,宣讲“社会主义中国”的商业诚意:“中国的发展将给英国带来更多的商机和市场,英国的发展也将给中国带来更多的金融服务和文化创意……”

  此时,坐在我身边的英国前驻中国大使高德年(Anthony Galsworthy)对我悄悄耳语:“我希望我也能像他一样,用中文在中国演说。”

  高德年现在是英国渣打银行的中国事务顾问,经常往中国跑,吃的就是“中国商机”这碗饭。

  第二天晚上,在伦敦

证券交易所的媒体与商业中心大厅,伦敦金融城前市长白乐威(David Brewer)也用一连串的金融、交易数字,向“社会主义中国”的企业家们、贸易官员们,宣讲“老牌资本主义交易所”的招商诚意。

  演说之后,我走上前,与他交换名片,并问了一个问题:“你总共去过中国多少次?”

  “105次。”他不假思索地回答。

  105次?我也开始怀疑起我的英文听力来,但我不好意思追问,只好旁敲侧击:“那你的中文一定不错吧?”

  他又不假思索,用蹩脚的中文说:“你好,谢谢,啤酒。”说完,旁若无人地大笑起来。

  旁边一位中国人介绍说,白乐威先生特别爱喝中国的青岛啤酒。

  回家后,我仔细看了一遍白乐威的演说稿,又在网上查阅了中国媒体介绍他的文章,才知道他真的去过中国105次。

  谁是21世纪世界之都?

  白乐威卸任金融城市长、担任中国全球投资基金主席之后,牵头创建了一个英中金融商贸合作网站“走出去网”(Going Global website:www.going-global.biz),周四晚上的活动就是该网站的启动仪式。“走出去网”的发起者还包括英国贸易投资总署、伦敦金融城、英中贸易协会等机构。

  我不知道,相差一天的李源潮演说和白乐威演说,仅仅是时间安排上的巧合,还是有其它什么内在联系,但我知道,如果我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我还可以在刚刚过去的这一个星期之内,参加其它不少有关英中商贸的活动。

  的确,“中国商机”这个词,似乎不仅随意地游走于周三、周四活动参与者的唇齿之间,也像春天的杨花柳絮一样,飘荡在雾都伦敦早春三月那时冷时热的空气之中,飞扬在英伦三岛政坛、商界、媒体那或实或虚的想象之中。

  “中国商机”这个词甚至飘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

  离开“走出去网”启动仪式会场,在深夜驶往伦敦郊外的火车上,我捡了一份伦敦的免费报纸,上面正在争论最新一期美国《纽约》杂志刊登的一组文章。该杂志称:如果说巴黎是19世纪世界之都、纽约是20世纪世界之都的话,那么,伦敦就是21世纪世界之都,理由之一是:伦敦股市在吸引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企业上市方面,对目前的全球金融中心纽约构成了严重挑战。

  回到家后,我在网上查到了《纽约》杂志这组文章的英文原文。有趣的是,其中的封面文章在花了几乎所有篇幅大谈纽约与伦敦的优劣对比之后,结尾时却话锋一转:“21世纪的世界之都将既不是纽约,也不是伦敦,而是北京。”

  “高增长板”

  对美国杂志这句突兀的话,北京人大可不必当真,因为从那份免费报纸刊登的伦敦居民的观点来看,普通伦敦人并不在乎谁是未来的世界之都。

  但周三李源潮的听众和周四白乐威的听众却很在乎。

  尽管英国政府在外交政策上几乎处处紧跟美国,甚至被世人讥为美国的“跟屁虫”,但有一个方面是例外,那就是对华政策。入主唐宁街10号的历届英国首相,似乎总是有意地与白宫的对华政策拉开一些距离。李源潮在英国国会演说时也特别提到:“英国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大国之一,也是最早同新中国开展经贸文化交流的西方大国之一。”

  李源潮说的,自然是英国政界的对华态度。英国商界则更为实际,与美国同行更无“共同的战略利益”,相反,他们是争夺“中国商机”的竞争对手。

  祝晓健这个名字听上去颇像男性,却属于一个地地道道的华裔女性高管。她的职务是伦敦证券交易所亚太区总裁。她也参与了周四的活动。互换名片之后,她颇为自豪地对我说:“目前在伦敦证交所上市的中国内地公司共有59家,其中包括在主板上市的6家公司和在高增长板AIM上市的53家公司,另外还有14家香港公司也在伦敦证交所上市。”

  祝晓健的办公室设在香港,她的工作就是与美国、欧陆、亚洲诸大股市竞争,吸引中国公司来伦敦上市。10年前,她开始从事这项工作,恰与第一家中国公司赴伦敦上市的时间同步。

  谈到AIM时,她还特意对我解释了一下:“AIM相当于香港股市的创业板,但因为‘创业板'这个词名声不太好,所以我们对中国客户提及AIM时,都用‘高增长板'这个中文词。”

  我们没谈几句,她又被其他的宾客抢走了注意力。但她对我说的这几句话,既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伦敦证交所吸引中国公司上市的成绩,又在听似不经意之间顺便揶揄了一下竞争对手。

  走出去

  周四晚上的活动,既是“走出去网”的启动仪式,也是与会的200多名英中商人、专业人士、贸易官员们互相结识、彼此联谊的一次社交活动,其实,就连“走出去网”也是时下最流行的社交网站的一种变种:商业社交网站。

  该网站的宗旨在于:为那些致力于开拓中国市场的英国金融法律服务企业,和那些有意在海外融资上市的中国企业,提供一个交流与合作的网络平台。所以,凡是感兴趣的英中企业或个人,均可在该网站上进行注册登记和寻求商机。

  我还在周四的活动中认识了一位“山东老乡”。不过,尽管这位“老乡”有着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名字:杨瑞芝,但她并非华人,而是地地道道的英国人:她是苏格兰皇家银行国际银行服务部引资主管Julia Herries。她接过我的名片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中文网昨天报道了我们银行与中国银行成立合资公司、联手为中国高端客户提供理财服务的新闻。”但她知道我来自中国山东时,便马上改变话题,用略带济南口音的中国普通话说:“我们是山东老乡啊!上个世纪80年代,我在山东大学学习中文,在济南住了很长时间!”

  我发现,我所聊过的英国人,都或多或少地与中国有着某种关联:或在中国学过中文,或多次前往中国旅行,还有几位英国人似乎同时抓住了“中国商机”和“中国情机”:或娶了中国老婆,或嫁了中国老公。

  大概因为参与周四活动的英国人都在做中国生意,或者打算做中国生意,所以,会场中的华人常常被问候、被握手、被包围、被索要名片。我并非商人,但我带去的整整一盒名片也全都发光了,大概在场的英国商人也把我这张华人面孔误认作“中国商机”了。

  至今我还不太明白,“走出去网”中的“走出去”(Going Global),意思究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到海外上市?还是英国公司“走出去”,去中国寻找商机?我曾想请教一下白乐威,却被他的“你好,谢谢,啤酒”及随后的笑声给冲忘了。

  不过,在所有国家的商人都试图“走出去”的全球化时代,这个问题是否得到解答,已经无关紧要了。

     来源:FT中文网-FTChinese.com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