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企业瑞典模式造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7日 01:11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邓妍

  从全球角度看,瑞典更引人注意的并不是它的富裕发达,而是在这个基础上推行了比较彻底的社会福利政策

  银瑞达的投资模式并非是一种特殊经济体下的意外产物,它的壮大与整个瑞典经济的成长其实息息相关。

  目前,瑞典仍然实行着世界上最慷慨、最完善的福利制度。这套以税收为基础的福利体系包括:教育资助、免费医疗、失业救济、老人照料、养老金支付、残疾人救助、单亲父母津贴、家庭和儿童保护等。简单概括,就是“从摇篮到坟墓”无所不包。

  这种被奉为福利国家楷模的福利制度被称为“瑞典模式”。

  瑞典北欧斯安银行(SEB)首席经济学家Mc Klas Ekluna在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总部办公室向《财经时报》概括说:“‘瑞典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一个庞大的私人所有的工业部门;一个庞大的靠税收维持的公共部门;一个强大的工会组织;一项积极的劳动市场政策;一项宏伟的贫富拉平计划。”

  或许,这种特征正是让银瑞达一直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的原因之一。

  “瑞典模式”起源

  目前,瑞典约有900万人,其中200万是儿童和老人,中学生和大学生100万,还有100万人是懒汉,在加上军队、警察、光花不挣的公务员,也就是说,瑞典是一半人口养活另外一半人口。

  瑞典靠什么生存下去?

  以瑞典学派和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国家干预经济学说为理论支点的“瑞典模式”,起始于1932年瑞典社会民主党执掌国家政权之时。

  从那时起,瑞典开始将其在20世纪积累起来的财富都投入到福利事业中去。

  当时的首相皮尔·阿宾·汉森提出了“人民之家”的概念。“人民之家”的理想是使所有人永远摆脱贫困,把瑞典建成一个所有公民都享有国家提供的基本经济保障的社会。

  因此,从全球角度看,瑞典更引人注意的并不是它的富裕发达,而是在这个基础上推行了比较彻底的社会福利政策。

  开始,这种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在世界经济萧条的背景下救济失业工人,扶持农村经济,解决劳资纠纷。于是,政府开始用自己的力量去扩展公共工程,管制对外贸易,广泛发行公债,提高税收幅度,增加人民福利。

  这些政策居然全部奏效,不仅让瑞典躲开了普遍萧条的阴影,而且奇迹般地促进了经济的全面发展,于是全国上下、各派政党都首肯了这种社会经济模式。

  高税收的忧虑

  然而,从1973年发生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这个“从摇篮到坟墓”全包的福利体系令国家感受到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

  瑞典支付的社会保障费用不断上升,包括社会福利体系维护成本在内的、与社会保障有关的费用,在国家财政总额中达到30%。

  以前,瑞典经济基本处于上升态势,可以靠提高税收来解决财政困难,但到了1980年,税收已占瑞典国民生产总值的55%,税收幅度已经到达“掠夺”的地步。

  Mc Klas Ekluna向《财经时报》记者透露,他目前所要缴纳的

个人所得税税率为58%。在他看来,高税收在一定程度上会压制一部分人的工作激情。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使瑞典深受其害,瑞典的社会福利制度也陷入危机。

  由于高福利、高税收所带来的生产成本提高、竞争能力降低、大批资金外流以一种无声的方式在天天发生。更严重的是,社会福利的实际费用是一个难以控制的无底洞,直接导致了赤字增大和通货膨胀。

  有经济学家甚至指出,不改革,“瑞典模式”将是死路一条。但改革是让“瑞典模式”重生,抑或让它彻底灭亡?当时,专家们看法不一。

  此后,瑞典开始进行改革。在尽可能不对福利体制“伤筋动骨”的前提下,利用税收、工资和劳动就业政策等,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变革,加大对科研、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方向的投入。

  这些改革方向现在看来,不仅成功地维护了社会公平,而且有效地提升了经济效率。

  从而,瑞典这个小国出现了十多家大型跨国公司,其中有六家的主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曾经长期占有较大份额。

  与此同时,瑞典还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调整了福利体制,这也是所有改革中最为困难的。这不仅要看政治家的勇气,还要看老百姓的承受力。因为,在瑞典的任何改革中,都会触动过惯了养尊处优生活的老百姓的利益。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44,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