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商人酝酿撤离俄罗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1日 16:11 新闻晚报
在俄小商品及生活日用品短期零售价格下跌过半 从2007年1月15日起,不允许外国人在俄从事酒类、医药类商品的零售;1月15日至4月1日,外国人在俄从事零售业和在商店之外从事其他零售经营者要减少到40%,这个比例到2007年底要减少到零。 1月15日起,俄罗斯正式开始限制外国劳务人员。这个规定沉重打击了在俄罗斯的中国零售商,记者从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商务处了解到,目前中国在俄从事零售的数万商人,已开始不惜血本地抛售手中的货物。 中国在俄商人:盘算着抛售手中货物 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凤区农民刘建华5年前到莫斯科做生意,至今,他已经拥有了一个零售商亭和2个位于莫斯科最大规模零售市场内的两个摊位。依靠这些店面,他每月有3万元人民币的进帐。 “俄罗斯人自己不太愿意从事这种小商品零售工作,因为太费力气了。”刘建华说,每天早晨4点钟他就起床,向自己的店面分派货物,接着,他要在自己的三个店面来回穿梭一天,监督给自己打工的几个东欧人的工作。晚上10点,算好一天的帐。 去年11月底得知俄罗斯政府将限制外国劳务人员的消息后,刘建华认为这并不严重,“如果清除外国人经营的商户,我可以让我雇佣的当地工人来出面,我仅负责联系国内的货源,这对我来说只是增加了一些人力成本。” 但有消息说,将来要清除“中国商户”,意味着店铺的业主必须是俄罗斯本地人,“如果是这样,我可能真的要另想办法了。”刘建华说。 商户王建滨属于租借商铺经营,无论规定指的是“中国人经营的商户”还是“中国商户”,他都要在4月1日被扫地出门。“现在还有40多万元的货积压在手里,再算上租金损失就更大。”他告诉记者,自己在莫斯科干了3年,如果手中的货抛不掉,就白忙活了。 而无论是发愁的王建滨还是不那么愁的刘建华,都在抛售自己手中的存货。为了以“清仓”的方式去迎接4月1日那个日子,他们将大约压掉了一半的价钱。 中国货畅销俄罗斯由来已久 一直以来,俄罗斯零售市场由外来人口占优势。阿塞拜疆和乌兹别克人曾经长期控制水果蔬菜市场,而在日用百货商品市场则多是中国和越南人。由于外来经营者的强大竞争力,俄罗斯中小经营者没有良好的货源,个体小商户很多都沦落到转手倒卖外国商户商品的地步。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商户便把目光瞄准了俄罗斯这块“宝地”,“当时俄罗斯人市场意识不好,一瓶北京二锅头可以换一台手扶拖拉机,一件很薄的衬衣就可以换一只当地很纯种的猎犬。”黑河俄罗斯商会联络人张年告诉记者。接着,中国一些商人开始向俄罗斯出口各种日用百货,由于俄罗斯重工业发达轻工业长期处于欠发展状态,这些日用百货一到俄罗斯马上成了抢手货。 “繁荣的商品贸易冲昏了当时商户的头脑,大量的假货开始充斥俄罗斯市场。”张年回忆说,当时中国商人在俄罗斯用羽绒服换毛大衣,“人家俄罗斯的毛大衣特别防寒,往地上一放能立着不倒,可俄罗斯人把羽绒服拿回家一穿冻得要命,放水里一洗还冒出一股股的臭味,拆开一看,里面不是鸭绒,而是鸡毛。” 这些假货马上把中国商人在俄罗斯心中的地位打入地狱,很多店铺还用“本店没有中国货”来当招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后进的中国商户用了很久才慢慢扭转了这个印象。但现在又有个问题,有不少中国商户以各种手段少交或不交关税地把货物运到俄罗斯去贩卖。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俄罗斯经商的主要有中国人和越南人,而在贸易市场里,大量没有交纳关税的物品在大肆横行。张年说,这种情况还给俄罗斯带来了另一个难题,就是社会治安,“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占用工作岗位,引起了社会动荡。” 但大量的中国商户不这么认为,“如果一夜之间让所有中国商户离开俄罗斯,那么这些日用品肯定会出现短缺,到时候物价上涨,倒霉的还是他们自己。”刘建华说。 据了解,在俄罗斯的中国商人层次差别很大,一些在90年代赴俄的人士中,大多已经成为当地精英,在俄罗斯办厂建房,雇佣独联体或俄当地人做员工,自己只负责从中国境内组织货源。但很多后来者则多以在俄罗斯各地市场“练摊”为主,这些人大都不想长期在俄罗斯搞投资,主要就是进行商品零售,因此,此次禁令对他们的影响最大。 晚报记者 李宁源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