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默克尔推销大西洋共同市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3日 03:37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梁强 在开始自己为期半年的欧盟轮值主席任期的头一个星期,德国总理默克尔不是选择前往布鲁塞尔履新,而是首先前往华盛顿访问。 在这次4个小时的“闪电访问”中,默克尔提出了将把“跨大西洋经济伙伴关系”作为自己的最高优先目标,从而进一步向布什表明了她与美国的同心同德。她更强烈表现出的,是德国更深入地参与世界经济事务的自信和决心。 G8欲重现经济峰会 八国集团轮值主席国的身份,是促使德国更深入地参与世界经济事务的一个原因和契机。 在2006年8月圣彼得堡召开的八国集团峰会上,G8首脑们首次没有就全球经济问题单独发表公报,而只是就国际贸易问题发表了一份声明,这让首次参加G8峰会的默克尔非常不满。 在回国后接受《法兰克福评论报》采访时默克尔明确表示,八国峰会的议程已经太过宽泛,包括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气候变化问题以及传染病问题都被列入到带回的议程中,从而使得会议远远偏离了当初的初衷。 默克尔表示,希望八国集团峰会能够“返璞归真”,回到上世纪70年代那种纯经济峰会的状态。2007年6月8国峰会将在德国召开,德国政府正在敲定峰会的议程,预料除了德国一直关注的全球贸易失衡问题,知识产权保护和能源问题也有可能成为重要议题。 “经济北约”将导致技术垄断 默克尔重提经济议题反映出,欧洲越来越担心各国无法解决不断加剧的全球失衡问题。因为德国是“出口世界冠军”,经济严重依赖外需,这种担忧表现得尤为强烈。 默克尔的一名高级助手去年年中曾透露,只要欧美自由贸易区不会形成“壁垒”,而是成为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一种工具”,总理“很有兴趣”促成这一想法,因为“这是德国未来实现繁荣的条件之一”。 默克尔一再表示,欧美加强经济合作并不针对任何第三方,但她积极推销的“大西洋共同市场”理念,仍给人一贯的突出意识形态的印象。 默克尔强调,欧美要加强经济联合,是因为“我们的经济体制是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基础之上的”,而且欧美现在都处于来自亚洲和拉丁这些新兴市场的竞争之下,所以要相互靠近,以达双赢。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默克尔的新理念显示了她自2005年11月上台后,德美关系的日益亲密。此前,默克尔曾多次呼吁建立“一个全球规则框架”,防止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新兴经济国家“蚕食”西方在多个领域取得的成就。 在会见布什时,默克尔对“大西洋共同市场”的理念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她建议,欧美应在经济领域建立共同的法律和技术标准,降低因标准和法规不同造成的贸易成本上升。据德国政府发言人称,默克尔的倡议“得到了美国的积极响应”,德国总理府已经着手准备与美国签署涉及专利标准、资本市场以及促进科研的协议等工作。 欧美这两大经济体占据了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72%,过去二者经常因法规和技术标准上的差异暴发贸易摩擦。社科院亚太所经济室主任柴瑜认为,如能就某些技术标准达成一致,那么欧美这些技术标准很可能成为全球通用的标准,西方企业将因此而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 炒作成分很大 但默克尔的设想能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施,前景并不乐观。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认为,建立区域自由贸易区通常需要外在压力的推进,但目前欧美在政治、军事上并没有面临当年苏联那样的敌人;在经济竞争方面,双方也没有生死攸关的竞争对手,相反,他们在经济方面的利益冲突却颇为明显。因此,所谓“大西洋自由贸易区”构想的现实基础并不充分。商务部研究院欧洲部主任李刚也认为,这个概念炒作的成分很大。 从美国方面来说,也不可能在近期启动这一进程。一方面,布什政府在贸易谈判上所享有的快速审议授权时限将在今年六月底到期,因此美国总的倾向是不再发动新的FTA谈判。另一方面,美国FTA的谈判对象主要是小的经济体,这些国家本身壁垒比较高,也符合美国各个击破的一贯谈判策略。商务部研究院美大部主任王红霞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告诉记者,据她了解,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日程中并没有列出与此相关的内容。 就在默克尔离开美国的第二天,美欧世贸谈判代表表示,美欧有望于本月底之前就已陷入僵局的多哈回合谈判达成协议,从而为在达沃斯全球经济论坛上与巴西、印度达成协议铺平道路。布什也于9日在白宫会见欧洲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双方都表示支持达成上述协议。 王红霞认为,美欧两大经济体的根本分歧仍然是农产品问题,双方工业品的自由贸易程度其实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关税壁垒也很低。因此,世贸谈判破裂后,虽然各方都在寻找新的FTA,以期继续推动自由贸易进程,但美欧之间最后仍要归结到农产品谈判上来。如果多边框架内农产品谈判谈不下来,FTA谈判中这个问题也同样回避不了。 并非针对中国 1975年以来,德国一直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2005年的中德双边贸易额为632亿美元,占到中欧贸易总额的将近三分之一。中国也从2003年起超过日本,成为德国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因此,默克尔就任德国总理后德国的对华政策是否会发生改变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2006年5月默克尔曾率领了一个40名商界和政界领袖组成的庞大代表团访华,这是默克尔对中国的首次访问。当年9月中国总理温家宝又前往德国回访。但之后没几天,美、加拿大和欧盟就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税问题向世贸组织提起法律申诉,向中国施压要求开放国内市场。这是西方国家首次向世贸提出联合申诉,要求该组织就他们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争端展开正式调查,此举可能令中国遭遇巨大的惩罚性关税。 有欧洲媒体认为,默克尔提出“大西洋自由贸易区”,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对中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的担心。梅新育对此表示,这种说法可能还早了点。目前中国在经济领域还不足以向美欧发起全面挑战,以至于需要美欧携手对付。至于汽车零部件争端的时间巧合,只能说明欧盟内部整合不足,不同部门工作协调不好。 柴瑜亦认为,在短时间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仍然难以达到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欧盟相抗衡的程度,更不要说将两大自由贸易区都纳入其中的“大西洋自由贸易区”。 在默克尔访华期间,德国公使费安德曾表示,德国新一届政府仍将以与中国全面合作作为其政策基础。但从默克尔上任一年来的政策来看,她仍然在寻找德中关系的新定位。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