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非洲面朝东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 11:33 《经济》杂志

  第三届“中非合作论坛”浩大声势的背后是中非之间热切的相互诉求,中国在非洲的“崛起”对非洲未来的发展势必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本刊记者 刘建辉

  11月16日,Chief Nwadiora Nwasu在尼日利亚驻华使馆辞别一个在使馆工作的老朋友,准备乘坐下午的航班返回尼日利亚。他在北京已经停留了半个月,11月16号是他的签证的最后一天。Chief是代表尼日利亚汽车贸易协会来参加11月3日—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的。论坛结束后,他并没有急于回国,而是继续留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

  Chief第一次来北京,也是第一次到中国,他说,尽管他早就知道此次中非合作论坛的规格很高,也知道北京的高楼比他到过的任何一个欧洲城市的高楼都要多得多,但是当他亲身经历了这样一个阵容豪华的会议并且看到了北京林立的高楼之后,还是感到震惊。更让他感到震惊的是他所感受到的中国企业家的素质和对去非洲投资的兴趣。他觉得一定会不枉此行。

  中非合作论坛期间,在主论坛之外还有很多小型的论坛、会议,来自政府和企业界的人士借助这次机会探讨了很多合作项目。据Chief讲,像他这样在论坛结束后仍然留在中国的非洲商人或者官员还有很多,他们很多都与中国企业开始了实质性接触,所以在论坛结束后仍然留下来继续洽谈。中非合作论坛给了中非企业一个很好的接触机会,Chief说,如果没有这次如此大规模的论坛的话,他很难一下子接触到这么多有意向到非洲去投资的中国企业。

  Chief的感受在参会的非洲商人中间应该很具有代表性。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接待这么多的非洲客人。绝大多数非洲国家给外界留下的印象都是贫穷、落后、

艾滋病与族裔冲突,但是此次中非合作论坛期间,非洲客人在中国受到非常高的礼遇,这让Chief感到很自豪。

  “最大的特点就是互补性”

  “与中国加强交往符合非洲国家的利益和需要。”尼日利亚非洲联合银行首席执行官托尼·依路米路在中非论坛期间说。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在中非合作论坛开幕的前几天刚刚从非洲考察回来,他在接受《经济》采访时说,据他和非洲的一些政府官员和企业的接触,非洲有很多总统、部长和企业家对此次论坛都非常重视,非常踊跃地要来参加此次论坛。

  尼日利亚驻华大使乔纳森·奥卢沃莱·科克尔(Jonathan O. Coker)在接受《经济》专访时说:“包括尼日利亚在内的大部分非洲国家,电力、通信以及交通等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中国这些年在这些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可以为非洲国家提供很多帮助。”此次中非论坛期间,中国和尼日利亚签订了83亿美元的铁路建设合同大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托尼·依路米路说,我们这样的国家的私营企业不仅需要自己国家的支持,也需要中国的帮助,“这就是我来这里的原因”。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非洲研究室主任徐伟忠告诉《经济》,非洲很多国家目前确实比较重视和中国的关系。首先,他们希望学习中国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其次,想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第三,通过和中国的经济合作实现合作伙伴的多元化,目前非洲的贸易伙伴主要是欧美国家,受到的控制过多;第四,他们希望能通过和中国的合作,为非洲争取更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

  张燕生认为,中非贸易最大的特点就是互补性。非洲的优势在于能源资源、土地资源,这些都是中国缺乏的。非洲缺少人才,我们有大量的专业人才,非洲缺少游客,中国则拥有数量最多的潜在出国游客。非洲目前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大部分生活用品都需要进口,而和欧美比起来,中国的这类产品堪称物美价廉,这对渴望提高生活水平的非洲人民来说是一种福音。

  非洲国家目前比较希望能够在农业、基础设施、通信、医疗卫生等方面和中国开展合作。尼日利亚农业和农村发展部部长Bamidele Dada对中国成功解决了13亿人口的粮食问题并且实现很多农产品的出口表示非常钦佩。尼日利亚驻华大使科克尔说,尼日利亚是非洲农业大国,但是在农产品加工方面还比较落后,他们希望能够吸引中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尼日利亚投资。

  非洲对于中国来说也是越来越重要。在同非洲的合作中, 中国能得到一个增长中的市场,中国生产的中低档产品在非洲有很好的增长潜力。中非贸易的发展对于缓解中国的贸易顺差,增加非洲的发展资金都是很有帮助的。

  非洲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时下正值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潮,非洲的发展既是非洲自己的机遇,也是中国的机遇,所以此次中非合作论坛才能在中国政企两界受到如此重视。

  在张燕生看来,我们增加了太多欧洲人、美国人、日本人的福利,因为中国出口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大大减少了欧美的通胀压力,让这些国家的老百姓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但到目前为止,由于中非贸易的发展严重不足,非洲的老百姓从中国物美价廉的产品中的受益还不多。

  “我们需要更多的FDI”

  不过,尼日利亚驻华大使科克尔告诉《经济》,与中尼不断攀高的贸易额比起来,尼日利亚更看重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实际上中非之间400多亿美元的贸易额中,如果排除石油的话,中国则一直处于顺差地位。非洲大多数国家的工业产品都无法和中国的产品竞争,因此他们希望中国能够增加在非洲的直接投资,而不仅仅是将产品出口到非洲。一位非洲国家的驻华大使曾经告诉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非洲研究室主任徐伟忠,他们国家外交部对他进行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他能从中国吸引到多少投资。这样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可见非洲对吸引中国投资的渴望。

  科克尔大使介绍,尼日利亚为了吸引外商投资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他们的政府已经在尽最大努力改善基础设施,为外商投资创造便利条件。

  不过目前在非洲进行直接投资的中国企业基本上都是大型国企,私营企业的投资所占的份额还非常小。张燕生在非洲调研的时候,非洲方面表示,中国和非洲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具体做法还可以更完善,比如说在双方经济合作项目的选择上,应该多一些市场选择的力量在里面,而不能过多地依赖政府,应该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在企业方面,应该更多地选择民营企业,而不应该仅仅是国有企业或者一些和政府部门有直接关系的企业。张燕生说,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非洲人的观念受西方的影响比较大,有一些国家已经是比较市场化了,因此他们还是希望在双方的合作中多一些市场的力量,少一些政府的直接干预和过深的参与。

  徐伟忠在接受《经济》采访时说,未来5—8年将是中国私营部门对非洲投资的深入发展期。主要有几个原因:,一,中国企业经过前几年在非洲的经商活动,已经对非洲有了一定的了解;二,从事中非贸易的商人越来越多,来自商业流通领域的利润越来越低,迫使他们要增加在非洲的直接投资;三,非洲的经济有了一定的起色,总体政局相对稳定(53个非洲国家中只有5个国内还不稳定),因此更多的非洲国家将经济建设摆到最重要的位置;四:能源资源等原材料价格上涨,非洲从中受益,因此非洲有了一定的资金可以和中国进行合资;另外,最近几年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对非洲的援助越来越多,这也增加了非洲国家的发展资金。

  “中国人更有耐心”

  中非关系的升温在西方引起了一波“酸评”,尤其是非洲的传统贸易伙伴此时更是泛起一阵阵酸意。

  在中非合作论坛开幕的当天,美国国务院的网站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贸易“海啸”席卷非洲》的文章。文章的开头说,中非贸易占到了非洲对外贸易总额的6.8%,已经超过了对美国的贸易份额(5.8%)。然后文章接着说大部分非洲企业在选择上市时,首选还是约翰内斯堡或者伦敦证交所,因此认购者也基本上都是西方的投资者,来自中国投资者的股权认购还非常少。言下之意是,非洲企业增长产生的收益大部分还是落到了西方投资者的口袋里。

  前美国驻安哥拉大使在文中指出,虽然美国在非洲的投资和贸易额也很可观,但是“中国人显然更有耐心和毅力”。美国国际贸易咨询公司斯考克罗夫特集团(Scowcroft Group)创建人之一,前负责非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坎斯特纳(Walter Kansteiner) 说:“中国人在签订购买协议和签署长期合同方面越来越有效率。”不久前,他们在刚果南部购买了一个有很大挖掘潜力的铜矿。“在我们购买到开采权后还不到48小时,我就接到了一个中国金属贸易商打来的电话,想要与我们签订购买铜的协议。我不得不对他解释说,‘其实现在还没有矿──也许再过5至7年,才能产铜’,而他说,‘5到7年没问题,我们现在就可以开始谈’。”

  坎斯特纳说,中国人已变得“非常急迫,非常专注。他们想成为第一个采取行动的人;他们想做成交易。”

  “安哥拉模式”

  与西方企业比起来,中国企业在非洲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新来的”。在中国人进入非洲之前,西方国家已经在那里统治了几百年,但是自从大部分非洲国家独立以后,他们却把非洲抛在了脑后。世界银行行长沃尔福威茨上任后第一次出访就去了非洲,他说非洲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成为了一个“被遗忘的大陆”。

  这不仅是一位国际组织负责人的感叹,也是很多西方国家政府和企业的感叹。他们认为中国在非洲的“崛起”与他们将非洲遗忘有直接关系,因为中国在这一时期并没有跟随着西方国家一起把非洲遗忘。

  以安哥拉为例,张燕生介绍,西方社会对安哥拉战后重建的援助都附加了很多条件,致使安哥拉无法获得启动资金,而中国没有这样做。中国给安哥拉两期共40亿美元的贷款,在安哥拉没有抵押品和偿还能力的情况下,双方约定用未来开采出来的石油偿付,用这样的方法使安哥拉的战后重建得以启动。这就是中国援助非洲的“安哥拉模式”。目前,安哥拉已经是中国在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这与“安哥拉模式”的实施密切相关。

  “安哥拉模式”成为中国援助非洲的一个范本,中国在非洲的贸易伙伴中,很多都是这种模式的受益者。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组织和西方社会也开始重视非洲的发展。但是徐伟忠说,目前西方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大多仍然是“授之以鱼”,而不是“授之以渔”。他们并没有给非洲更优惠的贸易条件和国际待遇,更不用说在农产品贸易上西方国家迟迟不肯对非洲让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