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内地公司深耕香港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3日 13:31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申兴 香港报道

  数千家内地企业把香港当作开拓国际市场的演练场。

  11月28日,蒙牛副总裁孙先红在国际品牌亚洲论坛上表示,“我们的牛奶在香港市场常温奶的占有率达到58%,连续两年被香港惠康超市评为十大受欢迎品牌,我们有信心占领香港,走向世界。”

  蒙牛只是一个代表,包括联想、同仁堂用友软件在内的大量内地企业都在港取得了不凡的业绩,为国际化进程打下坚实基础。

  来自香港投资推广署的数据显示,获

商务部审批赴港投资企业连续两年保持了50%以上的高速增长。

  国家商务部近期统计显示,经批准或备案的内地来港投资企业2610家,投资额达到71亿美元。

  香港投资推广署在接受本报采访时透露,2003年当年只有73家内地企业来港投资,金额2.66亿美元,2004年时160家企业,2005年度则增加到253家。“这个势头会继续。”香港投资推广署助理署长李淑箐表示。

  “这是个趋势”,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刘佩琼表示,“而且这些过来的企业都比较理性,他们考虑的是投资回报。”

  香港理工大学亚洲品牌管理中心总监陆定光表示,“以前的企业来港主要是希望利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上市融资。”他介绍,有一家国内啤酒企业,上市前不计成本以内地的售价进入香港的酒楼茶肆,上市之后立即停售。这样的“形象工程”屡见不鲜。

  “现在,这些内地企业除了融资外,还在真正耕耘香港市场。”陆定光说。

  事实上,今年陆续来港上市的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都加大了在港的布点和营销力度,并谋划收购一些国外银行。

  曾连续担任香港总商会会长9年之久的翁以登先生认为,香港的定位就是可以帮助国外的公司进入国内,也可以帮助国内的公司走出去。

  他介绍,CEPA实施以来,零关税吸引了相当一批以保健品和医药为主的中小企业来港生产加工,再往国内外销售。

  北京同仁堂则在港投入1.5亿港币,在香港科技园购入面积11700平方米的工业用地,建起香港最大的中药制造厂房。该公司总经理丁永玲表示,“香港的国际认同更高,若要出口到其他国家,在香港生产的中成药较易获得批准。”

  事实上,目前有大量的国内企业排队等待到香港投资。刘佩琼介绍,“国内企业来香港经营,并不容易。需要得到如外汇管理局、商务部等国内有关政府部门的审批。”她表示,将在全国人大提交议案,逐步解决具体的困难。

  发展总部经济

  对于香港高昂的地价和人力成本,在很多来港的内地企业眼中都不是大问题。

  “蒙牛进入香港,实际是利用这个平台进入东南亚市场。目前我们在东南亚的业绩非常好。”孙先红介绍。

  用友软件董事长王文京则表示,“用友计划在3年内,成为亚洲最大的软件供应商。因此在国际企业云集的香港设立公司,将有助于推广公司业务。对于进一步打入国际市场,香港也是一个理想的起点。”

  针对国内一些大的企业完全可以直接在欧美大展拳脚的观点,陆定光认为,国内企业应当重视香港作为测试市场的意义,把香港市场作为能否进军国际的试金石。

  他介绍,诺基亚等手机巨头,都会将最新的机型在香港测试,看市场和消费者的反应再决定是否推广。这样的做法对内地企业来说具有借鉴意义,如小肥羊、谭鱼头近年登陆香港大获成功,下一步去国外开店就会比较容易。

  事实上,香港政府也在积极为国内企业来港提供便利。如香港投资推广署继在广州和北京开设办事处后,今年又在成都和上海开设了投资推广办事处。

  在极力招徕国内企业赴港经营的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洪克协眼里,香港理所当然应成为国内企业走向世界的总部。他提到,在“

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中国与东盟十国结成自由贸易区的大趋势下,内地将有更多的企业期望来港发展。

  “总部经济的规模愈大,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将更加巩固,经济将更加繁荣。”洪克协说。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12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