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希拉克大单引发劳资矛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4日 12:18 财经时报

  “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将来某天我们会得到什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我们的总统不去中国,法国可能会一无所获。”《费加罗报》最近几日连续以整版追踪报道了希拉克的中国之行。

  法国总统去了,收获自然不小:空客的150架A-320,阿尔斯通的500台货运电力机车,标志雪铁龙的武汉新基地,这三张“大额定单”就超过了100亿欧元。《解放报》此前曾把希拉克此行冷嘲热讽为“商业游说”,如今这份左翼报纸已经不得不承认,右翼总统这种积极的对华姿态“不得不说是成功的”——毕竟一摞天价的合同摆在了面前。

  空客从未与中国签下过如此大的订单:150架A-320将给法国带来超过80亿欧元的进账。并且从2009年开始,空客将在天津设立第一条组装流水线。在这一利好消息刺激下,空客的母公司欧洲航务与航天公司(EADS)的股价连续上扬。

  市场的反应证明,将生产能力转移到中国的决策,至少对资方来说是极为正面的。中国将成为空客最大的客户,空客更希望成为中国的最大卖家。“我们将在6年内让中国天空翱翔的民用客机一半来自空客。”空客总裁路易-加鲁瓦在签署合同时自信地说(现在中国民用客机市场三分之二被美国

波音占领)。

  但资方的巨大利好却被劳方的某些人看作现实利空。“与中国员工的竞争让我们感到害怕,”空客的工会主席夏维埃-佩塔希表示。天津的流水线将雇佣500位中国员工,其中包括200位中国工程师。并且空客将推出《Power 8》计划,美其名曰“减少空客编制”,实为裁员1万名的借口。“为了让编制更为合理,空客将重新考虑厂址与装配生产线的问题,”路易-加鲁瓦在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说到。

  标志雪铁龙在武汉设立的第三个新厂的消息,同样引起了劳工组织的不满。预计在未来两年,标志雪铁龙在中国将有52万辆汽车下线。外迁策略加速了集团的扩张,而集团刚刚在9月底宣布裁员1万人以削减支出。

  尽管每一次欧洲大公司的生产外移,都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劳资矛盾,但媒体和劳公组织大多没有将矛头指向中国等转移国。事实上,生产成本过高、销售业绩下滑、欧洲市场萎靡不振,外部市场占有率萎缩已经是欧洲巨型制造业企业的普遍问题。将生产能力转移到低成本地区,已经是必然的选择,至于转移到哪个国家只是进一步的选择而已。

  但转移就必然直接导致裁员,裁员又往往引发罢工游行,这在法国和多数欧洲国家已是司空见惯。问题的症结正在与此:根植于凯恩斯主义的高福利左翼经济思想,既是欧洲企业陷入困境的根源,同时也已是为摆脱这一困境而进行生产转移的主要障碍。

  法国就是这种凯恩斯主义的典型:资产国有化比例居西方七大工业国之首,高达24%,英美均低于20%,法国的税率为54%,还要加上10%的社会安全税,高达64%,企业和个人收入的一多半被政府收去,而美国在布什的减税政策实行后最高税率仅为36%。

  法国的福利制度更是举世闻名:一年有一个多月的带薪休假是雷打不动的;遭解雇可获60%以上的工资,最长可以领取五年;不工作都能领取最低工资的一半作为失业金。

  高税收,高福利带来的是企业外移,而企业外移的“衍生产品”就是高失业率,在法国失业率为9%,而美国仅为5%。正是在这种矛盾之下,法国企业艰难求存。这种社会和经济矛盾,最终还会衍生出政治矛盾。一年前,正是超过500万的失业人群和因此被迫进行的劳资体制改革,导致了德国总理施罗德的下台;失业和雇用制度的改革,同样也成为了希拉克政府的最大阴影。

  希拉克这次风光无限的中国之行,同样笼罩着一层阴影:就在他启程的前一天,欧盟贸易委员会公布了措辞强硬的对华贸易战略政策的文件。在贸易摩擦成为中欧经贸关系中的主要显形矛盾之时,因为生产转移而在欧洲引发的劳资矛盾,也已经成为中欧关系不可忽视的隐性矛盾。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