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媒肆意污蔑中国在非企业 中国企业以事实反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7日 12:43 国际先驱导报

  近来西方舆论在非洲推起一波波“中国威胁论”的同时,对中国在非企业的非难也不断增多。事实上,中国企业在非洲以创造性的实际行动融入非洲,与非洲互惠互利,不断提升形象,有力反驳了西方的污蔑

  外媒肆意污蔑中国在非企业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申水报道 10月8日,英国《金融时报》在主要版面刊出一篇题为《中国在非洲形象堪忧》的报道,报道毫无根据地污蔑中国企业在非洲“行不义”。报道称,“中国正在崛起为经济巨人,对原材料的需求如饥似渴,现在它以类似原来殖民者的直接投资者身份重返非洲,对自己的新战利品丝毫不掉以轻心。”

  《金融时报》报道还称,中国派遣本国工人重建安哥拉被战争摧毁的基础设施。但是,在赞比亚,中国投资者进入采矿业、农业、林业及零售等多个行业,中国公司雇佣当地人从事危险工作,而且支付很低的工资,还不提供适当的装备。

  而这些,也并非《金融时报》“原创”。今年8月,《美国之音》以《中国企业奴役非洲和拉美地区的劳工》为题,报道了中国公司在赞比亚的劳务纠纷事件,报道称,两家中国公司雇佣的当地员工因为要求涨工资而举行罢工,这种对欧美跨国公司来说司空见惯的事情竟然成了中国公司奴役非洲劳工的“证据”!

  事实上,赞比亚劳务纠纷更多是因为双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缺乏沟通了解所致。事实上,赞比亚舆论、政府以及学界都承认中国公司对当地经济建设所做的贡献。9月8日,赞比亚总统姆瓦纳瓦萨参加中国在非洲投资的首家铜冶炼企业剪彩仪式时明确表示“欢迎更多中国投资”,就是最好的证明。

  西方媒体热衷报道中国企业负面新闻的背后有着很复杂的原因。其中有意识形态上的成见,有对中国企业迅速发展的嫉妒,也有感受到中国企业竞争压力的利益集团的推动。根据本报驻非洲记者的实地调查,大多数在非洲的中国企业都以积极进取的企业理念、相互包容的劳资关系为自己创下了好名声,赢得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一致好评。

  中方管理人员的廉洁与公正赢得了马方员工的信赖,他们心甘情愿在中方领导下工作

  马达加斯加:中马合资打破垄断

  国际先驱导报驻塔那那利佛记者戴汉武报道 一直以来,马达加斯加的工程承包市场都是被西方公司垄断,近年来,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与马方合资建立的公司已经改变了这种局面。

  甘心被中国人领导

  路桥工程公司是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下属公司,1986年,在马达加斯加完成了35号公路的修建任务后,留下79套大型设备和少数留守人员。为给这些大型设备找一条出路,中国政府利用这些设备和部分资金与马方合资建立了中马公共工程公司,为公路、桥梁、港口以及国土整治工程作勘探、设计和施工。其中中方占股49.5%,马方占股50.5%,年施工生产能力达千万美元。

  20年来,中马公司独立或与中国路桥工程公司合作完成了大量工程,马方人员担任公司董事长,主要从事投标、跑项目、处理劳资纠纷。中方出任总经理和各部门经理,从事管理工作。由于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公司管理有条不紊。中方管理人员的廉洁与公正赢得了马方员工的信赖,他们心甘情愿在中方领导下工作。同时,中国路桥公司的资金担保和施工业绩使中马公司参加大型项目的国际招标成为可能。而中马公司成立初期所享受的政策优惠,也使中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惠。

  由于合营经营,马方职工有一定的主人翁感,对公司的利益、经营状况比较关心,这是在非洲国家进行独资经营所体会不到的。同样,公司在培养、使用和提拔马国干部和技术人员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目前公司在册人员387人(不包括临时工),中方只有18人,改变了初期双方人员比例倒挂的现象。这使得公司的管理成本大大降低。

  中马合资声名远扬

  施工质量高、严格履约使中马公司在当地客户中赢得很高的信誉,在马达加斯加工程承包市场中已经占有了一定的份额,在当地正逐步成为能与国际大承包商抗衡的一支力量,真正实现了中马公司成立的初衷:打破西方公司垄断马达加斯加工程承包市场局面。

  由于双方的努力,中马公司在当地名声很大,经常参与完成一些紧急工程的突击任务。2005年7月,印度洋委员会首脑会议在马达加斯加召开,政府需要维修机场到总统府的道路,工期只有一个月。中马公司日夜施工,如期完成任务,质量优等。

  由于工程中大多使用中国的施工设备和材料,中国工程设备受到马方的欢迎。他们在购买施工设备和物质时首先购买中国产品,为中国产品进入非洲市场起到了促进作用。

  中国金巢公司承建的潘吉拉居民区项目不但让安哥拉政府和居民满意,还为树立了中国人的良好形象

  安哥拉:中国建居民区远离霍乱

  国际先驱导报驻罗安达记者富显成报道 安哥拉即将进入雨季,树木抽出了新芽,合欢花初绽,灰黄色的原野渐渐变绿。在这个万物开始复苏的时节,《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到离首都罗安达30多公里的卡夸科区采访由金巢公司承建的潘吉拉居民区项目。

  为解决罗安达人口拥挤问题,安哥拉政府决定进行城市改造,投资兴建潘吉拉居民区项目,该项目占地170公顷,2002年1月动工,现已有2846户低成本房交付使用。此外,还有学校、医院、商店、市场、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根据安哥拉建设部的规划,在小区内还要建设2000户低成本房和1000户中档房屋。所有工程都由来自陕西省的金巢公司与当地人组建的金巢控股公司承建。

  让当地人喝上洁净水

  在广阔的原野上,远远就能望见潘吉拉居民区的一片银白色屋顶。小区内,孩童们在门前屋后玩耍,妇女们摘洗蔬果,晾晒衣服,老人们闲坐聊天,车辆来来往往,一股浓厚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安方派驻小区项目的代表巴斯托斯先生向《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介绍说,这里原是一片荒原,没有人烟。由于小区的建设,现在有2300多户家庭在此安家,已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乡镇。巴斯托斯先生特别提到,与别的小区不同,这里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齐全,特别是中国公司为居民修建了水净化系统,使居民大为受益。

  他介绍,今年2月中旬,罗安达暴发霍乱,并蔓延到其它地区,在全国18个省份中,15个省发现疫情,有5万多人染病,2000多人死亡。潘吉拉小区所在的罗安达省是这次霍乱的重灾区。然而,由于小区的居民能够饮用到经过处理的洁净水,近2万居民几乎没有人感染霍乱。说起这事,巴斯托斯露出欣慰的神情。

  政府民众都满意

  在负责维修房屋的中国师傅陪同下,记者来到了苏萨尼娅的家。苏萨尼娅的丈夫在罗安达港口工作,她在家操持家务,他们有4个男孩。两年多前,一家6口从罗安达搬进小区,住在一套两室一厅的单元内。苏萨尼娅家的布置与普通中国家庭很类似,干净整洁、井井有条。她说,城里拥挤,喧闹,小区的环境比较安静,她很喜欢这个远离闹市的地方。

  而43岁的达科斯塔,戴着眼镜,文质彬彬。他曾当过中学的数学老师,现在是一家公司的卡车司机,他的妻子在卡夸科区法院上班。他们有6个儿女,还有了两个孙子,三世同堂。两年前他们搬进小区,住在三室一厅的房子里。记者采访时正值周末,全家人都在,热热闹闹,共享天伦之乐。达科斯塔说:“过去在罗安达,没有自己的房屋,现在虽然住得仍然有些紧巴,但比过去好多了。”知足之情流露在话语之间。

  巴斯托斯特意将记者带到小区的大门口,让记者看主要路口的一块碑石,那是2003年1月24日安哥拉总统多斯桑托斯为小区第一期工程竣工揭幕时留下的。巴斯托斯介绍说,安哥拉政府对小区的建设很满意,多斯桑托斯总统亲自来小区为竣工剪彩,建设部部长卡尔内罗夸奖小区的建设速度快,帮助政府解决了大问题。

  树立中国人良好形象

  按城市规划,罗安达城只能容纳60万人口。但是由于一场旷日持久的国内战争,无家可归者都拥到相对平静的罗安达。到2002年内战结束时,城市人口已经达到430多万。住房、饮水、交通、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完全不能适应人口增长。许多家庭居住在棚户区,没有水,没有电,卫生条件恶劣。雨季到来,地处坡地的贫民窟往往出现滑坡,造成人员伤亡。

  为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安哥拉政府决定在首都城外建立新的居民区,潘吉拉小区就是政府的安居工程项目之一。金巢公司和当地工人的辛勤劳动不仅在昔日的原野上建起了一座新城,也在当地人心中竖立了中国人良好的形象。

  金巢公司安哥拉公司总经理刘克勤对记者说,潘吉拉小区的建设为公司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也使公司在安哥拉建立起了良好声誉,为公司在当地的长足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金巢公司2000年进入安哥拉,除了潘吉拉住宅小区项目外,他们还完成了安哥拉

财政部大楼的改造
装修
工程,修建学校等10多项工程。公司已经在安哥拉扎下了根,为这个国家的战后重建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9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