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首次专门研究社会事务 中国构建和谐社会路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4日 17:18 财经时报

  从1982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二大算起,在多达35次的中央全会中,主要讨论经济事务的有15次、政治事务3次、文化事务2次、党的建设15次。唯独这次的内容是专门研究社会事务

  胡阿妹今年111岁,家住上海塘桥街道。9月28日,她得到平生第一张“医保卡”。同时,她的存折里也多了460元钱,这是她领到的第一笔养老金。

  像胡阿妹这样的老人,在上海有2.68万名。他们原来缺少生活费,医疗费也无路报销。但从9月28日起,他们的社保有了着落。

  这得益于上海的“高龄纳保”政策。这项于8月出台的政策,让这些平均年龄84岁的老人,能够按照“城保”标准领取

养老金,同时,还能按照一定的比例,报销门急诊和住院费用。

  而依据近日出台的文件,在未来15年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能像胡阿妹一样,晚年生活能得到政府的照料。

  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内容之一。10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于11日发布了公报。

  这些文件确定了和谐社会的目标,并明确了未来15年的主要任务。“和谐社会”的概念,于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中央党校的资深专家说,从六中全会的精神看,这个概念将“统揽全局”。

  居安思危

  六中全会的公报提出,虽然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举世瞩目,综合国力和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是,收入差距加大、城乡失衡、环境破坏等问题,开始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此,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一文中说,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黄金发展期’,又面临‘矛盾凸显期’”。

  因此,与会的中央委员以及中央候补委员们表示,“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观察家说,过去是强调经济效率至上,“把蛋糕做大”,而现在是强调社会公平,要“把蛋糕分好”。

  此次六中全会的召开时间,是中央政治局在7月24日决定的。政治局表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将放在发展社会事业上,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中央与地方联动

  中央党校专家叶笃初,9月初曾在《瞭望》杂志撰文称,今年提出的议题,“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

  叶笃初说,从1982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二大算起,在多达35次的中央全会中,主要讨论经济事务的有15次、政治事务3次、文化事务2次、党的建设15次。唯独这次的内容是专门研究社会事务。

  实际上,自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就开始贯彻到中央和地方的工作中。

  而十六届六中全会相关文件的出台,则是中央与地方联动研究的结果。

  叶笃初说,2005年2月,在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以及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已经开始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及相关的实践问题,进行实质性地研究。

  在此之后不久,中央曾进行全国性的调研。一些省市依据自身具体情况,率先出台一批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而上海推出的“高龄纳保”政策,即是从那时开始,进入决策层的日程安排。

  发展新路径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在讨论“十一五”规划时,又突出了和谐社会的指标。比如,制定降低GDP能耗的步骤。

  2006年10月11日,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公报中,规定了在2020年前,建立和谐社会的9大主要目标和任务。这些目标和任务包括:完善法治、提高收入、改善就业、完备社保、保护生态等诸多方面。

  “这些目标和任务的提出,对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可能增加产品的成本,暂时降低中国出口的竞争力,要求政府改变投资政策。但从长远来讲,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

  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济学家苏利文称,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认为,从六中全会的公报上看,中国的外资政策、出口政策、财政政策,都将有比较大的调整。“我们将密切关注这些政策的变化。”

  本报记者 易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