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伯南克向通胀妥协 美联储暂停加息的深层内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2日 03:58 财经时报

  李念

  在绝大多数人认为暂停加息无可厚非的情况下,如果美联储能继续加息操作,将会带来出其不意的紧缩性效果,但伯南克主动放弃了这个宝贵的机遇

  8月8日,美联储如大多数市场主体预测的那样,决定维持现行5.25%的基准利率水平不变。这意味着,在17次按部就班地“小幅迈进”之后,启动于2004年6月的美国新一轮货币紧缩进入了一个原地休整的间歇期。

  美联储在原地调整,它的“盯住目标”通货膨胀却没有停下脚步,也没有受到前期加息政策的有效抑制。6月美国核心CPI同比增长2.4%,远远高于伯南克1%到2%的目标区间,而包含食品及能源价格在内的整体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增幅更是达到4.3%。

  在物价稳定受到较大冲击之时,美联储本应更加谨慎地进行货币政策操作,但实体经济放缓的制肘了紧缩货币的计划实施。2.5%的GDP增长率、4.8%的失业率,无就业的衰退征兆迫使美联储不得不向经济增长目标妥协。

  而这种妥协背后的深层内涵远比暂停加息本身重要得多。

  重缩轻胀

  最为关键的是,这种妥协确定了“伯南克风格”中潜藏的通胀倾向。

  从伯南克在2005年10月被内定为格林斯潘接班人开始,市场一直存在着一种误解,以为伯南克深厚的学术背景会增强美联储在货币调控中的独立性、果断性和谨慎性。

  但从伯南克具体的理论主张和政策偏好深入考量,事实却并非如此。伯南克的两个理论创新之处,在于透明度和通胀目标,遗憾的是,这两者都不能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的抬头。

  透明度和其他经济指标一样,存在一个潜在的“最优水平”,超过这一水平将失去政策调控的主动性,在货币博弈之中缺乏控制力,这对于在长期中抑制通胀可能是一个隐患。

  而通胀目标的确立本身与控制通胀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虽然英格兰银行和欧洲中央银行都设立了通胀目标,但在保持物价稳定方面并没有太多建树。所以,伯南克的理论创新对于控制通胀而言并不是有力工具。

  更重要的是,伯南克对于通货紧缩有着莫名其妙的过分关心,对通货膨胀却相对而言有些轻视。将油价因素看作短期冲击、在2002到2003年期间大力鼓吹降息,这些行为都是伯南克货币偏好的重要体现。

  而且,相比前两任主席沃克尔和格林斯潘,他对经济增长的兴趣似乎更大,这种政策哲学一定程度上为通货膨胀恶化创造了条件。

  错失良机

  在17次加息后的妥协,有力地确认了伯南克的这种潜在通胀倾向,因为他主动放弃了极其珍贵的市场机遇。

  在绝大多数市场主体认为美联储暂停加息无可厚非的情况下,如果他能够铁面无情地进行加息操作,将会带来出其不意的紧缩性效果,给业已出现端倪的通胀苗头以极其有效的双重打击。

  唯一的代价就是短期经济增长的可能趋缓,以及市场压力的瞬时加大,对于一个以消灭通胀为己任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制定者而言,对于一个坚信“通货膨胀总在悄然无形中毁灭社会经济基础”的经济学家而言,这种牺牲率本不会成为实质性的行动障碍,就像上世纪80年代“冷面杀手”沃克尔表现出的那样。

  伯南克对增长目标的妥协,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他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学术化,而且他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厌恶通胀。

  放大风险

  “伯南克风格”中的通胀倾向,对长期中美国经济走向有着深远影响。用刺激性政策将经济增长提升至均衡水平以上,将再次被确认为“透支式”发展的主流手段,这意味着长期中美国经济的内在脆弱性进一步加深,而相机抉择的宏观政策也将增加不确定性,成为频繁性短期经济波动的重要冲击来源。

  而美国物价稳定的维持也难以得到政策调控的有力支撑,鲍尔森近期暗示的“强势美元”取向,也会更大程度上沦为缺少金融助力的口头宣告。

  讽刺的是,联邦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在会后宣称:“Some inflation risks remain(通胀风险依旧存在)”,实际上,向经济增长目标妥协的它们,在此时已经成为了美国最不容忽视的风险放大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