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美国制造业衰落了吗 不断创新是其核心竞争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6日 10:44 环球时报

  靠创新提高竞争力 总产出占了全球1/4

  美国是全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这一点没有人怀疑。但是在美国逛商店,随便买一件东西,十有八九是贴着“中国制造”、“泰国制造”或者“墨西哥制造”的标签。无论是美国的媒体还是国外的舆论,“美国制造业正在衰落或者已经死亡”的论调都不少见。在很多人眼中,美国好像除了电脑软件、医药、飞机和好莱坞的电影就不生产什么了。美国制造业真的衰落了吗?

  现在美国的中小制造企业还有11.5万家

  记者不久前到芝加哥,采访了美国“全国制造业周”会展,这个会展每年举行一次,是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组织的,该协会是美国最大的代表中小制造业的行业组织。不来这里,真是很难想象美国还有这么多家这样的小型制造企业。近1000家公司大致分为机械设计、工业自动化、企业IT和机械维护管理四大类。除了微软公司外,绝大多数都是1000人以下的中小公司,100人以下的小公司占了一半。展览会上,并没有大型机械,都是一些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机械产品,如机械部件、水泵马达、阀门和紧固件、设备控制系统、清洗设备,乃至一些简单的铸件。不过这当中有许多创新的产品,包含着高新技术。比如,有一种医疗用的人造肩关节,不仅可以提50磅重量的物品,而且关节伸展自如,可停在36个位置,与真关节几乎一样。还有一种能印三维立体图像的小型

打印机,以前在美国也从未见到。在芝加哥的展览上,记者还发现了几个中国民营的机械铸造企业的参展摊位。但是与美国企业的同类产品相比,它们的产品明显还比较粗糙。

  据介绍,在美国的制造业中,中小制造业公司有11.5万家,占了全部制造业的99%,2000万员工占全部制造业人员的一半,出口占全国的3/4。与记者的想象有很大差距的是,目前美国中小制造业的产出没有萎缩,相反,产值创了历史最高水平。对制造业的投资也在上升,研发投资占了美国工业投资的2/3。

  美制造业从来不缺忧患意识

  当然,美国制造业从来没有忽视过它所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对来自外国,特别是中国的竞争。在这次会展周的讨论会上,第一个主题演讲就与中国相关:“中国竞争力背后是什么?”,最后一个演讲的主题也是关于中国的:“中国:机遇和挑战”。可见与会者对中国的兴趣和关注。但出乎记者意料之外的是,这些与中美贸易有切身利益的制造业人士并不像某些国会人士那样,拿中美贸易逆差和

知识产权问题大做文章,要美国政府对中国采取制裁措施。反而是主张与中国加强贸易,鼓励到中国投资,反对国会制裁中国议案的声音占了上风。

  在美国制造业人士看来,确保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地位,靠贸易保护是行不通的,因此讨论会大多是围绕“如何增强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展开的。比较典型的是卡特彼勒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詹姆斯·欧文斯的主旨演讲,题目就是“保持在全球市场的领导地位”。他对提高美国企业的竞争力提出了几点意见:第一,美国企业必须致力于设计和生产融入最新技术的最高质量的产品,并确保制造的是世界客户所需要的产品。第二,必须实施“精益生产”的原则,提高机器人技术的使用和自动化水平,强调“即时交货”。第三,必须对员工的培训投资,培养员工为公司带来创意和竞争的精神。第四,必须把全球化和国际竞争视为使企业更加强大和更有效率的机遇,不能因此把目光转向国内,建立贸易和投资壁垒。

  “美国制造”的内涵无处不在

  事实上,美国制造业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的。美国曾是世界最强大的制造业中心,从刮胡刀、洗碗机,到化工、钢铁,到汽车、飞机,几乎所有机器加工制成品无不带有“美国制造”的标签,这一趋势延续了大半个世纪。而随着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中印制造业的崛起,美国在许多制造业领域渐渐失去了竞争力,而悄悄地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转化和升级。现在,从整体来说,美国制造业分三个档次:大企业主要生产飞机、汽车、计算机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中小企业主要生产机械、电子部件,但也含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传统的低附加值、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在美国生产的已经不多,大多数早已转移到国外加工。

  但即使是第三类产品,也需要做客观的分析。没有人会怀疑,在那些带有“中国制造”或“墨西哥制造”的产品中大多数包含着“美国创造”的内涵。在美国的大购物中心,衣服、鞋帽、玩具绝大部分的品牌和设计是美国的,“中国制造”只是在中国加工而已,不能算作完整的中国产品。POLO、GAP、耐克等牌子都是美国品牌,美国设计,转移的只是生产基地,企业真正的“大脑”还在美国。中国工人靠的是体力,美国人靠的是脑力。制造和创造在中文中只有一字之差,他们的内涵和效果却有着根本的不同。

  服装业在美国也有生存空间

  美国制造业的一个特点是:为特殊要求服务,或是小批量,或是单个产品的精加工。比如,有些巨大的齿轮,客户只需要一两件,运到海外去加工划不来,技术上也难有保证,就只能在美国加工。美国一些小型服装厂仍能生存,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记者特地找到一家纽约华人的服装厂采访,看到了美国服装业的“庐山真面目”。

  这家名为“诚信服装厂”的工厂在皇后区,是纽约的

福建同乡会副主席王永享开的。厂不大,还不到100人,设备环境远不如中国的服装企业,但却是典型的华人衣厂。王永享介绍,现在美国的服装厂主要就剩下华人开的小工厂了,在纽约有100多家,都不大,但还能生存下去。工人绝大多数为华人新移民中的妇女,工资不高。生产的产品不需要太多的运输,直接上市,成本低,还有时效的优势。美国的大宗服装几万件以上的,都送到中国加工,但它们一般要几个月后才能上市。有一些批量小的,或时效紧,一二个星期就要出货的,就需要当地的服装厂生产。王永享认为,美国的服装业与中国等国家相比,没有优势,不断萎缩,但还不会灭亡,因为还有生存空间。“但是我们必须千方百计提高竞争力”。

  “不断创新”和“找准定位”是美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那些仍然在美国本土生产的十多万家中小制造企业无疑有着更强的生命力。埃森哲咨询公司首席技术战略家鲍勃·苏在一份报告中分析说:“美国制造业所拥有的劳动力仅有服务业的1/4,但每位员工所创造的利润几乎是服务行业员工的6倍。”美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国,产出几乎占全球产出的1/4。

  在谈到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一位多年在美国从事制造业的段先生对记者说,美国的企业和中国有很大不同。中国人有种传统观念,都不愿做领头鸟,总是看别人在做什么,然后自己跟着做,省事也省钱。但是美国企业不一样。他们不管别人做什么,只做自己的,而且要做最好的。连最小的企业也会在研发方面下血本,有了专利就迅速转化成产品。一个美国钻头价格是中国的10倍,使用寿命也比中国长十几倍,这样贵也不怕卖不出去。美国制造业会随时调整自己,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劳动密集型基本上没有办法生存,所以都向高端、核心发展了。这就是美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还体现在这种老牌制造业强国所特有的魅力上。不久前,日本东京电视台播放了一个专题节目,讲的就是“美国制造热”重回日本。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制造对于日本人来说就是先进的代名词。即使现在日本制造已经后来居上,日本人仍把使用美国制造当作一种文化向往。现在在日本,中产阶级中有很多美国制造的忠实拥趸,专门销售美国制品的店铺也在增加。

  段先生最后对记者说:“现在连原本看不起中国制造的美国人也开始说,中国制造业在慢慢替代美国制造业。但是替代不能仅仅指我们比他们多生产了多少产品,关键还是要替代美国的‘脑袋’。”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