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重建哥德堡真相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2日 14:31 财经时报

  本报特约记者 钟瑞海  发自瑞典

  重建“哥德堡”号这个伟大创举,最早不过出于海洋考古狂热爱好者威飞德的一个梦想,这之中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真相一:“哥德堡”号缘何“复活”

  威飞德曾是瑞典海军的潜水教练,1983年忽然成了海洋考古的狂热爱好者,并且成了瑞典海洋考古协会哥德堡分会的主席。

  1984年,他重新发现了瑞典东印度公司贸易船“哥德堡”号的沉船遗址,从此率领一支全部由志愿人员组成的海洋考古杂牌军,对沉船遗址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海洋考古发掘。

  他将从海底打捞起来的一些

瓷器碎片、长期埋在淤泥中的一些茶叶、几张船体残骸的照片、一段绳子、几枚铁钉和一些中国瓷器的图案,还有一些档案资料,于1991年带到香港举行了展览,吸引了10万观众。

  1992年秋天,他在上海博物馆的展览同样引人入胜,威飞德制作了一个幻灯资料,把“哥德堡”号沉船编成了一个通俗易懂,老少皆宜的故事。

  这个动人的故事,不仅激发了人们对于“哥德堡”号历史的浓烈兴趣,而且使得威飞德也处于持续的激动之中,深深地被自己讲述的故事所感动。他举办的讲座越来越多,演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瑞典听众的热情也越来越高。群情激动当中,威飞德在讲座上,几乎脱口而出说:“造一条‘哥德堡’号的复制品,并将她驶向中国。”这样一个梦想,从威飞德口里说出来以后,竟在众多的瑞典人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由于瑞典在历史上,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欧洲强权国家,而且在波罗的海和大西洋都有入海口,也有过海上军事强国的梦想。瑞典东印度公司在瑞典历史上,意义也非常重大,因此这样的想法,非常符合瑞典人的民族情感诉求。

  真相二:披着公益外衣的商业活动

  威飞德不仅是一个天才的宣传家,也是一个出色的组织人才。为了把重建“哥德堡”号的梦想组织成一个可以实施的项目,威飞德花样百出,组织了一个协会,一个基金会和一个公司,互相交叉,环环相连。

  但是对于再造“哥德堡”号的梦想,一个协会是不够的。1993年底,在“哥德堡号之友”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东印度公司船哥德堡III号基金会”。威飞德担任了基金会的秘书,相当于秘书长的职务。

  基金会成立之后的一个多月,威飞德又让协会成员捐款,筹集了五万瑞典克朗,以基金会全资拥有的方式,注册成立了一个“瑞典东印度有限责任公司”(Svenska Ostindiska Companiet AB,简称SOIC公司)。

  这种办法,奠定了“哥德堡”号项目的基本组织形式,至今这三个组织都依然存在,没有本质上的变化。所不同的是,基金会和公司后来把威飞德踢出了项目的门外,现在是“哥德堡”项目的实际控制者和操作者。公司的注册资金则提高到100万瑞典克朗,仍是一个私人性质的有限责任公司。

  1993年9月12日,也就是在历史上“哥德堡”号沉没的纪念日,一场信息发布会在哥德堡热热闹闹地召开了。在哥德河北岸的一个旧码头,由工厂改建而成的酒店里,威飞德滔滔不绝地向来宾介绍“哥德堡”的故事,并且正式宣布他们将重建这条“哥德堡”号。威飞德使用了最有煽动性的语言,介绍这一项目,鼓动企业和个人慷慨解囊,予以资助。这是重建“哥德堡”号项目第一次正式向公众公布。

  真相三:“哥德堡”号背后的义工

  哥德堡在历史上,曾经是欧洲最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但是上世纪60年代开始,造船工业急剧走向没落。到上世纪80年代,哥德河北岸原来船厂林立的地方,变成了荒芜之地。在威飞德强大的宣传攻势下,市政府属下的哥德堡港口管理有限公司,大方地将其中一片连带旧码头的土地,以象征性的代价,提供给项目使用。说是租,其实等于是白用。

  1994年早春,项目组织者号召了上百名志愿者,以及一些赞助企业,来到这片长满青草的土地上,开始建设一个船厂。1、2月的瑞典气候,非常寒冷,而这百多个义工却干得热火朝天。许多干得浑身是泥、满头是汗的义工,本身都是哥德堡有名的老板。

  一个满头银发,年过花甲的老绅士,也在志愿者队伍里,忘我地劳动着。他就是瑞典著名家族企业、连锁文具店的大老板瓦德格伦。他既是鼎鼎大名的企业家,又非常热心社会事业。因此协会一成立,他就被推举为首任主席,现在又成了SOIC公司的总经理。但是尽管他是总经理,却永远把出风头的机会让给威飞德,自己和志愿者一起,热火朝天地参加劳动。

  这是一幅感人的,也是令人难忘的图景。如此优裕条件下生活的瑞典人,包括许多有身份的商人,全部都以义工的方式,白手起家,从一片草地上建设起了一个功能齐全,规模庞大的船厂。

  经过大量志愿者的共同努力,到1995年的时候,坦腊·诺瓦船厂已经初具规模。

  真相四:缔造者为何被踢下哥德堡

  对于威飞德来说,1983年到1986年的四年时间,是他人生中最为愉快和兴奋的时光。因为他的主意,他的项目,他编造的故事,他的策略,正在变成一条慢慢成形的大船。

  而威飞德张扬、冲动,没有准确性的个人性格,以及好出风头,公私不分的工作作风,其实已经违背了瑞典社会的项目游戏规则。因此当“哥德堡”号开始成形,并且具有了吸引力的时候,威飞德成了项目正规化、政治化和官方化道路上的绊脚石。

  1996年秋天,建造“哥德堡”号的坦腊·诺瓦船厂关上了大门。10年海洋考古加上4年全身心的项目义务工作之后,威飞德再也没有被允许进入船厂。他从项目出镜率最高的宣传天才,一下子变成了怨气冲天的抗议者。

  1998年底,长期没有工资的民间抗议者威飞德夫妇黯然离开哥德堡,回到了瑞典北方农村的家乡,以经营一所有11个房间的家庭旅馆为生。

  真相五:“复活”真相被篡改

  新的项目领导人完全不像威飞德那样着眼于小公司和个人的少量捐赠,也对威飞德鼓吹的故事和历史不感兴趣,只是一门心思,和大公司一起打造这条仿古船。1998年11月,第66根船肋安装完成,大船完全成形。2003年6月,“哥德堡”号正式下水。

  由于威飞德不断写信抗议,SOIC公司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后来果断地把威飞德、贝莉特以及所有和项目相关的前期人物的名字,统统从项目历史中一笔勾销。

  真相六:为掩盖真相出版“伪书”

  2005年10月2日,“哥德堡”号一阵炮响,离开了哥德堡港口,前往中国。同一时间,中国辽宁某出版公司出版了一本《哥德堡号再生记》,作者署名禹文。后来对照了SOIC公司早些时候在瑞典出版的一本公关图书《东印度公司船哥德堡号重新起航》,发现两本书的内容完全一致。

  《哥德堡号再生记》是一本彻头彻尾的伪书,明明是公关图书的中文译本,却伪装成了中文著作。明明是瑞典人英格莉(Ingrid Arensberg)写的,却用了一个中文伪名禹文。找到出版瑞典文版公关书的出版社,才了解到这本公关图书及其中文译本,都是SOIC公司一手策划的。

  像“哥德堡”号这样的一个承载重大历史文化意义的项目,本来会有历史学家或者报告文学作家,主动找上门来,不计报酬地进行义务劳动。近年来瑞典也的确出版了数本关于“哥德堡”号的著作。但是SOIC公司却偏偏要出大钱,雇佣一家个体公关公司来写这样一本书。经查,这个称为Accentum Information HB的公司,属于没有注册资金的私人合作公司,家庭地址和公司地址完全一样,是家不折不扣的个人皮包公司,专攻公共关系和企业形象。

  个体公关公司未必就不能写煌煌的历史巨作。但是写书的女作者却在接受瑞典媒体参访时候道出了老底:一是SOIC公司出钱请她写的,二是写之前她浑然不通“哥德堡”号的前世后生,说穿了她压根就是SOIC公司的枪手。

  SOIC公司挥之不去的尴尬,就在于这条“哥德堡”号身世不明。

  他们除了一如既往地屏蔽威飞德、上海展览等等,还专门捧出了一位人物,就是设计图纸的约阿基姆,让他取代威飞德的位置,为他树碑立传。这样一来,这个项目在外人眼中,就能溜光水滑,自圆其说。

  根据威飞德说,约阿基姆当年不过是四十名志愿潜水人员之一,在1986年和1987年两个考古季节中,下水不过一星期而已。除此之外,这本书也完全闭着眼睛,把1998年才上任的SOIC公司总经理,称为第一任公司总经理,而彻底抹杀了瓦德格伦老人的功绩。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作者为旅欧历史学家,国际交通史专家,欧盟战略咨询顾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