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哥德堡:海洋梦想国家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2日 14:27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李红兴

  头顶着迷人光环,承载着梦想和希望的瑞典仿古船“哥德堡”号,7月18日抵达广州,顺利完成它作为一个国家形象符号的世界性张扬。重建“哥德堡”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商业目的和文化意图,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又出现了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财经时报》特约记者钟瑞海经过近3年的走访和资料考证,披露很多与事实不符的真相,还“哥德堡”本来面目。

  “7月13日,阳光明媚,和煦的顺风,飞快的速度。海水的颜色变化很明显,从深蓝色变成了棕绿色。中午在薄雾中,我们隐隐可见前面的小岛。向着停泊地前进!”彼得·卡林船长在日志中写道。

  与彼得·卡林船长雀跃的心情一样,很多船员在得知经过10个月的航行,马上就要到达目的地时,都兴奋异常。

  在太平洋漫长的西海岸线上,一个极富历史意义的千年商埠仿佛又回到了260多年前的某个时刻。大家都在争相观看一张陆地为米黄色,大海为深蓝的电子地图,上面清晰地标注着第七个要到达的城市:Canton,而不是Guangzhou.该图是瑞典东印度有限公司为配合“哥德堡Ⅲ号”复航而专门制作,并公布于该公司的自家网站。

  这里面似乎隐含着某种隐情,事实上自哥德堡号试航起,种种猜测就不胫而走。

  折桅大西洋

  2005年10月2日,这条仿古大船在瑞典哥德堡,举行了盛大热烈的启航仪式之后,宣布重现历史上的瑞中贸易盛况,前往中国。

  这意味着重商时代的文化余温将再次被点燃,很多人都抱以极大的热情,瑞典人更是把它上升到国家的高度,因为随同哥德堡号出访的,还有瑞典国王和王后。

  瑞典新东印度公司总经理戈贝尔松说:“我可以想象,‘哥德堡号’若能重新起航,哥德堡人能随船航行,那感觉就跟人类登上月球一样激动!”

  1月18日这一天,已是这条船经过了三个半月的航行,经停西班牙的加的斯港和巴西的雷西腓港,前往南非的开普敦。这一天,正是“哥德堡”号离开雷西腓港后的第十天,准确的位置是南纬21度,西经34度。

  早上八点左右,压在海面上的云层突然快速飘动起来,一场暴雨随之而来。总载重一千多吨的“哥德堡”号在风雨之中,尤如浮萍一般飘荡起来。突然,咔嚓一声,三座桅杆中的前桅杆,上部断裂。一个值班水手高声叫喊起来:“桅杆断了!”

  正在炮舱里喝咖啡吃早饭的大部分船员们,闻讯失色,乱作一团。所幸断裂的桅杆部分被帆绳所牵制,没有落到船上伤人。

  这就是“哥德堡”号在其前来中国的航程中,在大西洋上的一个插曲。按照中国古人迷信说法,行军打仗,驾船出海,最忌旗杆和桅杆断裂。古书中所描绘的出征途中旗杆断裂,均兆示不祥,或丧主将,或船翻人亡。数百年之后,随着木制旗杆的消失,与之相关的所谓不祥之兆的迷信也不复存在。但是偏偏是这样一条吸引了全世界新闻视线的仿古木船,仍然使用了木制的桅杆;偏偏是在前往中国的途中,在并不那么狂烈的暴风雨中,折断了前桅的桅杆。

  这些或多或少给船上的人带来了一些不祥之感,但随着航程的临近,所有的阴霾也就自然而然消退。

  彼得·卡林船长还说,到达广州的第一个计划就是“找个好馆子,与妻共庆”。

  一个国家的形象营销

  7月18日,临近中午分时,在一阵礼炮声中,“哥德堡”Ⅲ号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岸上欢迎的群众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船于南沙客运港码头靠岸,随即在船上举行了简短的记者招待会。已年届60岁的瑞典国王卡尔16世出现在大家面前,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说, “我一直盼着船到中国的那一天。”

  其实,他已经不止一次这样说了,现在,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这个梦想。身穿宝石蓝装的西尔维娅王后一直伴随在他的身边,一直在挥手,一直在向大家致意、微笑。

  广州市副市长王晓玲主持接待事宜,她认为,“哥德堡”号此次复航活动将大大提高广州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挖掘和提升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的地位,也将再次点燃广州的蓝色海洋之梦。

  自此,“哥德堡”Ⅲ号作为瑞典国家形象的符号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也完成了瑞中友谊大使的责任。

  “哥德堡”号的前世

  披着光环的 “哥德堡”号,究竟有什么神秘的来头?据瑞典方面的介绍,这是根据1745年在哥德堡港口沉没的古船,按照1∶1的尺寸重新建造的。

  船还没有造起来的时候,中国媒体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尤其是广州市,差不多已经为此陷入了疯狂:为了迎接“哥德堡”号,广州投资近二个亿,启动“南海神庙”建设工程;全面整治“哥德堡”号曾经到达过的故地——黄埔古港码头、南海神庙码头、洲头咀码头;广州市把珠江的清水引入“南海神庙”前120亩的巨大人工湖等。

  广州市民看到的则是,7月18日下午,在黄埔港附近,瑞典国王将在神庙大门口,亲自放炮祭海,在隆隆的炮声中,广州城仿佛又回到了260多年前,回到了历史中。

  然而,看到如此盛大的场面,也不禁使人联想到260年前的那条“哥德堡”号。她本来是18世纪中叶瑞典东印度公司的一条商船,1743-1745年间往来中国三次,最后一次,在广州交易完毕,满载陶瓷,茶叶,丝绸,生锌,白银等回程时,在离哥德堡入海口900米远的地方不幸触礁,船体破碎,所有商品落入大海,虽然碰上了“铁达尼”号一样的命运,但是由于离家门口比较近,船虽然触礁了,却无人员伤亡。大批货物也被成功打捞上岸。

  据旅欧历史学家钟瑞海先生有关调查文章显示:“根据当时哥德堡市的档案记载,城市当中所有的烤箱都用来烘干被海水浸湿的茶叶。

  到是年的11月28日,居然卖掉了30吨的打捞起来的茶叶,80捆丝绸和大量

瓷器。但是‘哥德堡’号所载的货物实在太多,大量的湿货物堆积在市内,结果引起了市民的极大恐慌:大量身躯壮大的,刚刚孵化出来的蟑螂,入侵哥德堡市。”

  而那些从海难中脱险的全体船员,据说他们租了一个大房子,狂欢数日,以庆祝从东方平安归来。

  有待继续的海洋梦想今天,“哥德堡”号承载的不再是商业目的,更多的是它在文化上的影响力,使瑞典这个小国,再次成为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但也有学者认为,“我们不排除这次复航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但是260年前的那条”哥德堡“号是来东方寻找黄金梦的,是哥伦布全球梦想的一部分。现在,也依然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哥德堡”所属瑞典东印度有限责任公司在瑞典属于私人股份有限公司,即不对外扩股。公司的注册资本现在是100万瑞典克朗,全部由“哥德堡”Ⅲ号基金会所有。

  一百万瑞典克朗相当于一百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说,这样一个公司的注册规模也就是广州一个县级或者镇级企业。一个只拥有一百万元人民币注册资金的企业或公司,是要在其名称前打县级行政地区名字的,这是中国政府的规定。但在瑞典却可以挂上“瑞典东印度有限责任公司”的这样的大名头。据有关文字披露,该公司来中国之前,基本上处于亏损状态,曾经还发生过向政府要钱被拒绝的丑闻。

  “即或有这些说法,我们也不能忽略”哥德堡“作为文化复兴的伟大创想和它的象征意义,只是我们要记住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有学者因此认为,我们不能盲目地陶醉在一种“大国梦”当中,我们对待“朋友”的方式该是不亢不卑,这样才不失为一个大国的风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