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谷秀军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跨国公司经营投资所产生的影响已显而易见,而中资跨国公司作为本土企业受到的影响最大。为规避更加市场化的汇率有可能带来的风险,一些跨国公司通过产品创新和增加附加值的方法来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另有一些跨国公司则选择以合适的计价货币来对冲汇率风险,或是通过转移价格成本转嫁汇率风险。不论采用哪种方法,其中存在
的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
7月1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9908元,略低于上周五创出的汇改后的新高7.9859元。很显然,在近几周人民币已经进入“7”时代。当然,7也好,8也好,只不过是一个数字的表象,更重要的是人民币汇率在市场的作用下变得更加具有弹性了。与此同时,是参与其中的市场主体把握汇率脉搏是否真的游刃有余了。
“据我们调查,目前,跨国公司汇率风险意识已有所增强,但多数采用传统方法避险,选择金融工具避险的不多,提高汇率风险管理水平需要在内部管理、金融服务、管理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改进。”这是日前记者在采访时,一位外汇管理的业界人士告诉记者的。
其实,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跨国公司经营投资所产生的影响已显而易见,其中,中资跨国公司作为本土企业受到的影响最大。有资料显示,我国某家保险公司在2005年的汇兑损失就达4亿多元人民币。
目前,为规避更加市场化的汇率有可能带来的风险,一些跨国公司希望通过产品创新和增加附加值的方法,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另有一些跨国公司则选择以合适的计价货币来对冲汇率风险,或是通过转移价格成本转嫁汇率风险。
“尽管这些跨国公司采取措施主动避险,并有不错的成效,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还是不容忽视的。”这位人士有些担忧地说。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中资跨国公司在与外商定价博弈过程中处于劣势,很难取得定价主动权。比如我国的一家通讯公司计划参考NDF等远期汇率计算海外销售价格底线,或是在国际销售合同中签订浮动汇率条款,即按付款日国内即期汇率支付款项,但是由于境外运营商的抵制难以实施。
更重要的是,目前规避汇率风险的成本较高。以出口保理业务为例,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可以提前收汇结汇,避免人民币升值的汇兑损失,但是需支付较高比例的保险费、手续费等。远期结汇工具也是如此。由于价格过高,企业难以完全享受到避险保值的好处。
目前,外汇市场金融衍生产品只有远期结售汇和掉期,而且远期结售汇价格也不尽合理,掉期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期权、期货、远期利率协议、货币互换、互换期权等较高层次的衍生产品交易仍然是空白。随着市场参与主体对外汇风险管理意识的逐渐增强,对加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愿望也日益迫切,当前仅有的外汇衍生产品显然难以满足交易主体的需求。另外,业内普遍反映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也需要改进,远期结售汇业务所需文件资料多,手续麻烦,效率较低,影响了交易价格和交易量。
面对种种的不尽如人意,跨国公司又该如何更好地规避汇率风险?
专家认为,首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外汇市场改革,完善金融衍生产品定价基础。随着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境内本外币市场和境外市场联动性越来越强,为更好地反映资金价格,应进一步发展货币市场,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基本稳定;进一步发展外汇市场,丰富市场交易主体、交易模式、交易品种,促进衍生产品市场发展;进一步引入更多的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商业银行科学定价的能力。
其次,就是强化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意识,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商业银行应处理好防范金融风险与完善金融服务的关系,努力创新金融产品,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向企业提供更多的咨询和信息服务,推出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拓宽企业避险渠道;进一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完善内控制度,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提高盈利能力,改进和加强金融服务。
另外,逐步放开实需原则限制,充分发挥金融衍生产品避险功能。外汇管理部门应侧重于监测跨境资金流动,汇兑环节适度放开。在条件成熟时,应考虑适度放开真实交易背景限制,逐步允许以投资套利为背景的远期外汇交易,进一步扩大国内外汇衍生品市场交易规模,提高我国外汇市场的整体流动性,为各类交易主体对冲风险提供健全的市场环境。
专家同时指出,拓宽避险渠道的另一个办法就是开展境内银行进行NDF和NDO(无本金交割外汇期权)交易试点。由于NDF和NDO都无需交付资金凭证或保证金,只需依据差额交割,具有较强的避险功能和较大的投机性,因此,允许部分银行试办NDF和NDO交易,不仅有利于境内交易主体对冲外汇风险,而且有利于外汇市场建设,价格发现功能大大提高,规避汇率风险会更加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