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民企买壳造车成明日黄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9日 10:55 财经时报

  杨仕省

  奥克斯汽车倒下了,上海万丰紧接着重蹈覆辙,江西华翔富奇传闻退出在即。

  民企退市下一个会是谁?在创业之初,民企造车赶上了大好机遇,但其生存和发展环境如今却暗藏危机。

  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市场层面还是政策层面,民企造车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没有汽车制造及营销经验的企业,在没进汽车业之前都以为汽车行业的利润高,但万万没有意识到需要承担巨大的投资风险。”李书福曾说。

  李书福造车的时代,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寥寥无几,在10万元~14万元的

桑塔纳之下,市场存在着大量的空白,可以让吉利去自由发挥。

  而现在的中国汽车产业,已是一条过度拥挤的“大船”,随时都将有人被挤下大海。进口车和合资车的价格已降得很低,自主品牌的降价空间很小,价格优势已成往事。

  在很短的时间内,民企造车无法再像吉利那样完成原始积累,所面对的只有不断累计的巨额投资和遥遥无期的盈利前景。

  同时,政府为预先降低进入者的风险,扶强抑弱的“汽车新政”,更抬高了民企造车的门槛。

  1994年,当李书福向有关部门表达造车之念时,立刻受到警告:“这是国家政策不允许的,而且不好干。”

  不过,当时的汽车产业政策虽已有明文规定,却还有可变通之处。吉利找到的突破口,是1997年收购了四川德阳一个濒临破产的国有汽车工厂。其后进入的比亚迪,也是在2003年通过收购秦川汽车介入了汽车行业。

  但现在的新政策,却基本堵死了民企的买壳造车之路。《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规定,新进入汽车产业的企业,投资额不得低于20亿元,需5亿元建研发中心。

  环境的变化,令其他涉足汽车的民营企业,也感受到了“寒流”——银行银根抽紧,行业准入门槛提高,退出机制被锁定。有专家认为,通过接盘的方式,民企从夹缝中挤入,现在却无“活着”退出之可能。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