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比(Sebastian Mallaby)
能源安全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将要召开的八国集团(G8)峰会也将能源安全作为主要议题。但是能源安全本身应当怎样理解?
美国认为,能源安全就是在国内生产石油,减少对国外能源的依赖。但是美国60%的
石油都依靠进口,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上升。在可预见的将来,替代能源还不能改变这一趋势。
或者说能源安全意味着购买外国油田的股权,像在苏丹、尼日利亚、安哥拉这些地方。但这未必会让能源更加安全。如果爆发地缘政治危机,油轮就会被阻隔在海上,拥有非洲的油田也于事无补;而如果没有发生危机,那么也能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原油。
对俄罗斯来说,能源安全有着第三种含义:限制外国投资于本国油气田。但这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俄罗斯的能源安全没有因为限制油气田的国外投资而得到改善。如果发生危机,俄罗斯可以用军队接管油气田;而如果没有危机,俄罗斯能够像对本国公司所做的那样向外国公司通过征税。
但是这些国家单独的能源安全没有太大意义。正如剑桥能源研究机构(Cambridge Energy Research Associates)的董事长丹尼尔·尤金(DanielYergin)最近撰文指出的那样,真正的能源安全需要摈弃能源独立的梦想,而接受相互依赖。
能源相互依赖实际上对能源安全是有利的。目前美洲所使用的天然气几乎全部是美国和加拿大产的,只有3%以液体天然气的形式通过油轮进口。这样,如果恐怖袭击或者飓风破坏了美加国内关键的输气管道,就很难找到替代供给。但如果从多个国家进口液化天然气,美国在减少能源独立性的同时增强了能源安全。
由于石油市场是全球性的,任何一个地方的供给中断都会对全球油价产生影响。如果中国国内的石油供给出了问题,中国就将不得不从世界市场上购买石油。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能源安全与美国的能源安全并不冲突。
石油战略储备也难以保证能源安全。有大量石油储备可供调用容易使人产生满足感: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起码我们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其实是种错觉。如果美国释放其石油储备,会对全球油价产生影响,受益的是整个世界。而要对油价产生够大的影响的话,美国需要用协商的方式联合欧洲、乃至发达的亚洲国家共同释放石油储备。因此石油储备不是一个国家自足的工具,而是一个“多边”工具。
1973年的石油禁运显示了供需双方之间的矛盾会造成很大的风险,而去年冬天俄乌天然气争端表明这种风险仍然存在。但是石油供应者清楚地知道,态度过于强硬必然会加速替代能源的研发,这也是俄罗斯打能源牌的时候多数采用提高价格的方式,而不是中断出售。在这个意义上,能源供需双方也是相互依赖的,而不完全是竞争关系。
促进各国之间的能源依赖才是有利的,而任何国家主义概念的能源安全都有害无利。如果能源安全对话只能加剧资源竞争的话,这种对话就只能造成能源不安全。
(作者为《华盛顿邮报》专栏作者,王慧卿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