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列铭
2005年印度零售业市值总计3300亿美元,并且在过去5年中,每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0%。由于印度中产阶级队伍的迅速壮大,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零售业巨头纷纷把目光瞄准了印度。
对此,印度商业与工业部部长卡梅尔·纳斯说,有组织的大型零售企业带来的好处有很多:一是消费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好的产品,销售量的增加意味着要有更大规模的生产,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更美好的前景。二是农民能把自己的产品同批量营销的加工和包装联系起来,从而使自己的产品卖出更好的价钱,这对于急欲提高农民收入的农业大国印度而言,非常重要。
零售市场潜力巨大
在印度发展大型零售机构可能的回报也十分诱人。作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印度过去3年的平均GDP年增长率达7.5%。鉴于印度人口年轻化和储蓄率上升的特点,即使是最保守的经济学家也预计印度在未来若干个十年中将保持年约6%的经济增长,乐观主义者则认为这个增长数字可能会达到8%或者更高。
更重要的是,印度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来自于个人支出,这对于零售贸易来说,无疑是一个十分有利的增长特点。私人消费占到了印度经济的64%,超过了欧洲的58%以及日本的55%。
除此之外,商机与潜力也是零售商最为看重的。目前印度仍是一个贫穷国家,平均每50户家庭中只有一户拥有信用卡,只有1/6的家庭有冰箱,但这恰恰预示着其国内潜存着巨大的零售市场。
而且,按照家庭年收入超过4400美元的标准计算,目前印度共有5800万家庭属于中产阶级,而如果把这个标准降低到2000美元,则印度的中产阶级家庭将达到3亿个。这样巨大的购买力对于零售商来说无疑是不可忽视的。
零售业开放并非坦途
在印度内部,反对开放零售业的声音十分强大,人们担心外国连锁超市的进入将挤垮印度数百万计的小商铺。但以国大党为首的印度联合政府已经提出,要在15年的时间内完成零售业的解除监管,全面开放印度经济。是否允许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印度零售业,已经成为检验国大党能否克服改革阻力的试金石。
比如从土地上看,在印度发展企业的一个主要难题就是获得土地。在印度的许多地方,土地使用权往往模糊不清,土地征用也受到各种限制性条款的约束。比如在新德里,2006年2月份最高法院要求政府采取行动打击非法建设和滥用居住用土地,此举导致大量店铺被迫关闭或拆毁,成为印度土地使用风险的最集中体现。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印度目前最大的零售企业折合人民币年销售30亿人民币,前5名零售商加起来的市场份额低于2%。但2003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印度开设一家新店铺平均需要从11个政府部门处获得15个许可证,这通常需要花费6个月的时间和50万卢比的费用。
与此同时,正规零售机构还要做好准备应对规则复杂、成本高昂的税收体系;从就业选择看,虽然零售业为印度创造着大量的就业机会,但在印度人眼中,在这一行业工作并不够体面。
也正因为这一点,那些既反对发展国内大型零售业也反对外国零售业进入的人认为,大型零售机构的出现将抢走小店主的饭碗,同时也将使得那些仅接受过基础教育的人们生计无靠。
外资进入零售业或有井喷
印度的大型零售和连锁零售几乎是白纸一张。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首都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百货店,其他的所谓市场就像农贸市场,购物非常不便是来印度的外国人普遍的感受。
尽管如此,在印度,零售业是除农业外最大的就业来源,总计吸收印度6%至7%的就业人口,该行业创造的价值也相当于印度全国GDP的10%。
最令外商期待的正是印度零售业的开放。在最近一次的印度经济峰会上,印度财长透露,印度政府已经开始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在4个月内会有措施出台。印度目前对外资零售的开放有三个限制:外资不得超过49%;外资超市在任何一个城市开店数不能超过一个;无论是哪种业态的外资,在印度开超市就必须卖食品。
好在印度政府最近公布了一系列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比如在未来6年将耗资10000亿卢比(1美元约合45卢比)进行全国60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印度的电力供应、公路和港口发展滞后,亟待投资,这被认为是发展正规零售机构的最大障碍。
一旦上述障碍真的消除,印度零售行业可能会出现井喷式高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