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石油价涨 昔日兄弟欲反目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3日 15:46 中国经营报

  作者:桂楠 来源:中国经营报

  随着油价不断刷新历史纪录,一直以来就因能源涨价争吵不休的两大行业——石油公司、汽车公司——之间的矛盾开始升温、升级。

  2005年500强中利润最高的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 Corp.)石油公司近日不断遭到
戴姆勒·克莱斯勒(DaimlerChrysler AG)美国子公司一位高级管理人员公开批评,认为石油公司获取暴利应该为目前美国对石油过度依赖负责。与此同时,埃克森美孚在几家报纸上公布言论,将当前能源价格上涨的责任推给汽车制造商。这种互相谩骂的势头还在不断扩展、升级。

  “窘迫”并非没有预期?

  到底是谁该为美国一直以来的石油过度依赖负责?美国汽车企业面临着被日系汽车超越的窘境?汽车公司近几十年来真的没有提高自身的燃油经济性吗?没有为新能源开发、新技术应用投入大量研究吗?答案是否定的。

  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迫使依靠石油的美国、日本、欧洲汽车制造商动用大量资金开发燃料电池,但随着

石油价格的回落,紧迫感随即淡漠,所以氢能源技术发展很缓慢。到20世纪中期,能产生足够能量开动汽车的燃料电池的体积和重量都过大,不适合安装在汽车上。

  上世纪80年代,梅塞德斯和德国汽车公司目光长远,不仅在欧洲而且也在美国看到了高效能燃料和替代石油燃料的市场前景。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家公司开始试验氢气燃烧的内燃机。与此同时,戴姆勒看到了当时美国巴拉德公司的燃料电池改进得非常迅速时,该公司立刻决定制造燃料电池汽车,1996年戴姆勒奔驰公司推出了NECAR二号。这是一辆由两个25千瓦燃料电池驱动的普通样式的小型面包车。NECAR二号可以乘坐六人,最高时速70英里,加一次燃料可行驶150英里。《商业周刊》评价,“戴姆勒以惊人的一举就将比赛加速到了完美的燃料电池级别。汽车制造业中的其他对手必须突然为自己的燃料电池研究加速了,否则就会被甩到灰尘暴土之中了”。

  上世纪90年代早期,燃料电池技术突飞猛进,许多汽车公司都制定了这种汽车技术的大胆计划。有分析家认为,到2010年,燃料电池汽车产量将达100万台,年销售额突破100亿美元。然而,汽车公司的心情确实矛盾,戴姆勒·克莱斯勒一边拥护燃料电池,一边却将重点放在销售巨型货车和SUV上,从而形成新的示范舰队。2001年,氢气泡沫破碎。汽车制造公司对以前燃料电池的革命的预测较前谨慎许多。尽管几乎所有大型汽车公司在2003年之前都推出了燃料电池示范车型,但是他们却把几年前承诺的大批量生产计划大幅度推迟了。2003年丰田公司只租借给了加利福尼亚政府机构20辆样车。而许诺在2004年推出4万辆燃料电池汽车的戴姆勒·克莱斯勒却只能生产出20辆左右的小型测试汽车。

  “难兄难弟” 的“各怀心思”

  汽车和石油作为互补性的产品,可谓“难兄难弟”,但是在新能源的开发上,各方却是“各怀心思”。

  实际上,汽车公司的心情也很复杂。一方面他们积极投巨资倡导新能源汽车研发,另一方面美国汽车制造商和大型汽车工会却又说服国会不要去提高燃料效能标准。为什么呢?因为任何要求提高燃料效能的规章制度都会对日本汽车制造有利,因为日本的汽车燃料效能已经比美国高,从而会使美国公司失去更多市场份额,使更多汽车业工人失业。

  世界上利润最高的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 Corp.)石油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一直批评燃料电池。实际上,这些公司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他们在传统的能源资产和体系中所投入的数万亿美元。另一方面,石油公司确实被改装现有的修配站和销售氢气可能花费的巨资给吓住了。

  对于大型汽车公司来说,产品油耗、新能源技术利用已经迫在眉睫。美国两大汽车巨头之一的通用汽车在低成本的混合动力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发。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政府的合作重点就是发展加氢站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可以使本来由石油公司所做的事情转变为汽车公司的作为。通用汽车公司仍没有放弃燃料电池汽车的研究,通用汽车认为未来使燃料电池技术的成本有可能下降到接近于现有内燃机技术成本的可能性,但混合动力技术在近期还达不到这样的目标,因为它实际上具有两套动力系统。如果能够获得技术突破,相关基础设施改善,降低成本实现规模化生产,使其可以与现有内燃机技术在成本方面相抗衡,那么燃料电池汽车的前景是相当美好的。

  日本对能源的稀缺要求其汽车工业从起步时期就认定节能方向,到如今反倒成就了

丰田汽车在能源危机中相对的主动地位。作为法国第一大汽车集团的标致-
雪铁龙
集团近期也推出多款小型节能型汽车,并将这些车作为主打车型,雪铁龙汽车公司不久前推出了设计紧凑、耗油量小的C1、C2、C3和C4型轿车,获得了市场的广泛好评。根据配置不同,这些车的售价从七八千欧元至两万欧元不等,符合法国普通民众的购买力标准。

  石油公司和汽车公司的争论仍在继续,如何能够在这种争论中取得多赢才应是大家的共同目标,而不是零和游戏。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