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吴明
日本在顺利地度过了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20世纪80年代进入了稳定增长的阶段。无论在经济规模还是在技术水平上,都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在80年代以前,日本总是通过引进模仿国外先进技术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在80年代以
后,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日益加剧的贸易摩擦,日本人逐渐认识到,只靠引进国外技术,其经济发展的步伐不会迈得很大,而且发展也不会持久。
这种“模仿技术”必将使其国际竞争力走向衰退。因此,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战略上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决定由“贸易立国”战略转向“技术立国”战略,特别强调“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自此,日本的技术创新活动变得异常活跃起来,颇具特点。这对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中国来说,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鉴。
首先,政府在技术创新中起了重要作用。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战略意义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扶持相关部门进行“技术创新”,使科技为经济服务。政府在经费上对企业投入较少,但在政策上大力扶植民间研究开发。
政府制定法律,促进“创新中心”型科技园区的建立,同时明确企业技术创新的重点项目,改革研究开发机构,促进竞争并提高技术成果的转化率。
其次,日本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研究开发费用中,企业投入的比重较大。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谋求发展,除投入大量的费用进行研究开发外,还不惜花巨资大力吸收、引进科研人员并积极参与技术创新竞争。
70年代末期,特别是80年代以来,许多日本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都超出了其本身所处的产业范围,进入到其他产业,有的甚至进入到与自己的主要产品没有任何关联的研究领域,使技术创新向多角化方向发展。
为增加研究开发的成功率,减少自己的风险,弥补自己技术的不全面性,日本有些企业共同出资,大力进行研究开发。合作方式也多种多样,从企业间单纯地交换技术信息,到企业筹集资本、人力,设立具体组织而进行的共同研究开发。
注重应用研究开发。日本企业的基础研究总是依赖于引进,包括从国外引进和从政府研究机构引进,而自己则把重点放在直接商品化的应用研究和开发上。企业研究开发的目的在于开发新产品以形成未来的主力产品。大多数企业都开展多元化的企业活动,向新的领域渗透,不将重点放在加强基础研究上。
从研究经费的投入结构来看,1996年,日本企业的研究经费总额为89,803亿日元,其中用于基础研究的只有6,600亿日元,仅占研究经费总额的7.3%,而应用研究占21.2%,开发研究占71.5%。可见,日本企业重视应用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