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东盟与区外六方贸易依赖程度加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0日 22:42 国际商报

  合作层次存在差异 不可忽视的制衡影响

  李玉举

  东盟是一个人口超过5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700亿美元、外贸总额为8400亿美元的区域经济组织,GDP占全球的2%,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占全球的6%和5%。2002年以后,一时间
在亚太地区,形成了以东盟为中心的一波经贸合作浪潮。美、日、印度、澳以及韩国,相继与东盟展开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工作,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制衡影响。

  中国与东盟率先合作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2002年11月,中国率先与东盟签署了“10+1”自由贸易区的一揽子框架协议,该协议也是中国立足亚洲、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个举措。与此同时,这一举措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催化效应”。

  2003年印度、日本与东盟签署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2004年澳大利亚、韩国决定与东盟就建立自由贸易区发起谈判。而早在2002年,美国就曾经和东盟探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问题,并于2003年5月与新加坡率先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协定》于2004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

  在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区域贸易合作的同时,东盟内部部分成员国还积极与上述六国达成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如新加坡已经和日、澳、美国签订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泰国也积极仿效新加坡。2003年10月,泰印签署《关于建立泰国印度自贸区的框架协议》,同期《中泰果蔬零关税协议》正式生效。2004年2月,泰国签署《BIMSTEC合作框架协议》,7月泰澳双方签署了《泰澳自由贸易区协议》,10月泰美展开第二轮自由贸易区谈判。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家也与日、美等国开展了建立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工作。

  根据现有FTA的预期目标,至2010年左右,亚太地区将形成多个零关税的自由贸易区。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亚太地区围绕东盟成员国,出现了大量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诱因。

  其一,东盟提升政治实力的特殊需要。

  受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东盟经济实力大大削弱,导致其在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显著下降,国际地位严重受损。因此,东盟希望通过与多国建设自由贸易区的方式,一方面有利于东盟各国经济的复兴,另一方面还可将区外国家连接起来,在亚太地区形成一个以东盟为主轴的经济、政治、安全合作的网络,提升东盟在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重新恢复东盟往日在亚太地区的巨大影响力。

  其二,与区外六方达成FTA,是东盟提升经济实力的实际需要。

  出口一直是东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与区外国家签署FTA,可以有效地保障进入这些市场的准入机会,因此当区外国家频频向东盟“示好”时,东盟是断然不会拒绝的。

  东盟的主要贸易伙伴集中在亚太地区,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测算:区外六国市场(美、日、韩、澳、中、印度)占东盟5国(马、菲、泰、印尼、新加坡)的进出口份额高达50%。

  其三,部分国家的担心。

  亚洲国家以及不在场的美国,担忧中国将掌握亚洲主导权,于是纷纷采取“迂回”战略,一方面尝试与东盟尽早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另一方面却积极与东盟部分成员国达成双边FTA,抢占先机。但和中国与东盟采取“1对10”的谈判方式不同,日、美在参与亚洲经济合作过程中,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方法。

  东盟与区外六方合作的基础

  第一,贸易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东盟与区外六国的双边贸易额,取得了快速发展,相互形成了密切的贸易伙伴关系,为达成自由贸易区奠定了实际基础。

  2005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到1304亿美元,东盟成为我国第五大贸易伙伴、第五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东盟作为整体,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则已成为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

  日本是东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投资国,仅次于美国,2002年时双边贸易额已超过千亿美元。

  东盟5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联系同样紧密。美国是新加坡、泰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澳大利亚、韩国分别是新加坡的第五和第九大贸易伙伴。

  美国是东盟最大的出口市场,份额占16.3%,日本为12.1%,中国为6.7%。

  美国为东盟的杂项制品出口,提供了30%的市场。中国、印度的动植物油脂、日本的矿物燃料、润滑油等,为东盟提供了20%的出口市场。 日本是东盟最大的进口市场,占16.8%,美国为13.6%,中国为8.2%。

  美国的非食用原料类、日本的轻纺橡胶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类,为东盟提供了20%以上的进口份额。东盟自日本、美国进口的主要资本密集型产品,分别占自两国进口总额的73%和77%,中国的这一比例为62.1%。自澳大利亚主要进口资源密集型产品,占进口总额的56.7%。东盟自印度进口三种类型的产品比例相当,分别为36.3%、37.1%和25.8%。

  第二,具有一个或数个市场容量较大的净进口方。

  一般来说,组建自由贸易区,需要一个或者几个净进口方,凭借其巨大的市场容量和消费能力,支撑其他成员方的出口和增长,美国在这方面的优势,较其他五国相对突出。

  2004年东盟五国的全球顺差规模,达到1493亿美元,其中美国是最为重要的顺差来源国,东盟对美国顺差额为278亿美元,约占顺差总额的20%。对澳大利亚、印度均保持着约40亿美元的顺差,分别占4.6%、2.6%。

  东盟对日本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高达127亿美元。东盟对中国贸易逆差达到80亿美元。

  区外六方与东盟合作的五大差异性

  第一,贸易吸纳能力及投资能力的差异。

  东盟是实行出口导向和积极利用外资双重政策,取得迅速发展的典型的国家代表。据笔者测算,在区外六国中,日本对东盟产品的贸易吸纳能力,稍高一筹。1991~2002年间,中国进口额每增长1%,东盟五国的出口将增长0.628%,而同期日本进口每增长1%,东盟五国出口增长1.67%;美国进口每增长1%,东盟五国出口增长0.934%。

  区外国家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带来了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

  美国、日本对东盟的投资占据绝对的份额,而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优势,明显低于日、美和四小龙。从整个海外投资布局来看,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明显偏少,从而影响了我国对东盟市场的拓展。

  第二,面临的贸易环境存在差异。

  未来影响东盟五国与区外国家经贸发展主要的不利因素,是贸易摩擦。

  以反倾销立案情况为例:1995~2005年6月30日期间内,上述11个国家共发起反倾销1278起,11个国家之间相互发起了686起,占53.7%,同时全球对11个国家共提起反倾销1377起(11个国家之间相互发起686起,占49.8%)。东盟五国之间相互发起33起。11个国家共实施反倾销措施792起,11个国家之间相互实施了429起,占54%。东盟五国之间相互实施反倾销措施17起。

  11个国家之间的反倾销具有几个明显特征。

  一是大部分国家(日本和泰国除外)对其余10个国家发起的反倾销数量,都超过发起总数的一半以上;二是印度对其他国家发起的反倾销数量最多(159起),尤其是针对中国(达63起)和韩国(23起)的反倾销;第三,东盟五国和区外六国在实施反倾销力度上,差距很大。1995~2005上半年,东盟五国对全球发起反倾销共80起,对区外六国发起31起。同期美、中等区外六国对全球发起反倾销共712起,对东盟国家发起89起。换句话说,东盟共被实施反倾销措施183起,其中89起来自区外六国,而美、中等区外六国共被实施反倾销措施683起,但仅有31起来自东盟国家。

  第三,商业周期同步性的差异。

  根据组建自由贸易区的一般原理,选择一个经济波动周期相同的伙伴,可以保证有效的传导机制,带动发展,而不是被伙伴国所拖累。

  根据国内外对经济周期波动性的相关研究,韩、日与东盟五国的经济波动性高度相关。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联系虽然紧密,但是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很弱,美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开放度和两者的经济发展,呈现相反的走势。

  第四,优先程度和合作层次存在差异。

  美国选择谈判伙伴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具有多重动机。

  美国在亚洲的谈判伙伴首选新加坡,主要目的在于推行其所谓的环境与劳工标准,并为其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在新加坡打开市场,进而敲开东盟市场。

  2002年《日本FTA战略》,正式提出了日本对FTA的基本立场、谈判和签署FTA的基本原则、选择主要谈判对象的原则与具体标准,以及FTA战略的重点。战略中认定日—韩、日—墨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是当务之急,而对日本—东盟的双边自由贸易区,则使用“加快”的字眼。 根据东盟与区外六国当前的谈判进程来看,时间上的差距不是很大,大部分国家都已宣布与东盟在2010年前后,建成自由贸易区。因此可以预期,区外国家与东盟合作的进展,主要差距应该体现在合作方式和合作层次上。

  中国采取的是“重点突破与全面安排”的谈判模式,首先选择“1对10”的谈判模式,同时与泰国率先签订“早期收获计划”。

  日、美等国家则采取“1对1”的谈判模式。在合作层次上,以削减关税为例,日、美、印度等都是与东盟将所有进口货物的关税降至零,而韩国则建议将80%的产品关税降为零。以产品类别为例,中国率先向东盟国家开放农产品市场,而日、美等国则是选择不存在农业谈判问题的国家,先期达成FTA。

  第五,区外国家对东盟资源的需求程度存在差异。

  区外六方在与东盟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过程中,利益诉求点存在着差异。

  对东盟资源的争夺,是部分国家的战略目标之一。

  东盟国家的矿产资源,如

天然气、铜、铁、铝、石油等十分丰富。20世纪的50~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造成了对国际能源的严重依赖。东亚四小龙经济的腾飞,同样对能源造成了过度需求。
中国经济
的高速增长,亦不例外。目前中国能源、原材料对世界贸易的依存度不断上升,原油、
铁矿石
等对外依存度已高达40%以上。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要保证资源市场的供应。而东盟具有优越的地理优势,各种自然资源、战略资源丰富。如我国的石油消费,部分就来自于印尼等国家。随着东盟与区外国家建立深层次的贸易、经济联系机制,区外国家对东盟资源的争夺,将日趋明朗化。

  中国与东盟合作的策略选择

  中国与其他五国(日、韩、美、澳和印度)相比,在对东盟的贸易吸纳能力、投资能力、商业周期的同步性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中国也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一是贸易环境相对宽松。1995~2004年底,中国仅对东盟五国实施反倾销4起,明显低于其他国家;

  二是中国率先与东盟国家达成“早期收获方案”,向其开放农产品市场,使东盟在与中国的农产品自由贸易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而日本等其他国家,却力保不对东盟开放农产品市场;

  三是中国和其他五国相比,与东盟在更多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类别上,具有出口潜力;

  四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条件好于其他国家,在双边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并没有伴随着贸易条件的剧烈恶化。

  国内的一份研究表明: 1993~2002年间,中国对东盟四国(印尼、马、菲、泰)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是显著改善的。中国对东盟制成品的贸易条件,也好于对日本、美国和亚洲“四小龙”国家。

  充分利用中国与东盟现有的优势,并弥补在贸易吸纳能力、投资能力等方面的劣势,是中国与东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加强经贸合作的战略选择。即在贸易条件相对有利,贸易摩擦相对较轻等方面的有利前提下,侧重于资源战略,加大对东盟资源性行业的投资规模,全面安排与重点突破共举,积极实施“早期收获方案”,有力地促进出口潜力大的产品类别的贸易增长,并在组建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达到共赢的局面。

  在过去的10多年里,中国的崛起为亚洲的经济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中国对亚洲地区的经济贡献率,明显超过日本、韩国及印度。虽然美国是亚洲最大的出口市场,但美国对亚洲经济的贡献却日益下降。中国为亚洲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已经成为亚洲十分重要的需求中心。

  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双边贸易额、贸易联系程度均大幅提升,表明中国与亚洲邻国的双赢局面正在形成,亚洲地区的“中国因素”在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存在着广阔的合作和发展空间。

  但是,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涉及的层面较多,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与东盟建设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仍然是艰难的,在局势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中国应坚定信心,快速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进程,争取早日达成自由贸易区的目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