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亚洲企业视贸易协定如鸡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7日 18:56 新浪财经

  随著亚洲国家间自由贸易协定层出不穷,对这种潮流的批评声也日益高涨,反对者认为此类协定造成了规则上的混乱并让企业陷入了繁文缛节。鉴于这种负面效果,很少有企业会刻意创造条件以便利用贸易协定可能带来的好处。

  双边贸易已变成地区外交中的家常便饭,中、美等大国动辄用它来作为与他们青睐的伙伴国加强经贸联系的纽带。

  全球贸易自由化谈判进程迟缓的现实促使各国更多地转向寻求更容易实现的双边协议。即使是长期以来一直关注世界贸易组织(WTO)全球谈判的日本现在也开始著力追求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智利和海湾国家等建立双边贸易合作关系。

  政治家们认为双边协议自有其吸引人之处:可以较快达成相关协议、各国能实现的利益可以更清楚地向本国民众说明。

  据亚洲

开发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的数字,截至2005年,亚洲共建立了28项双边贸易协定,而10年前只有3项。该行估计全球范围这个数字大约是300项。

  不过,经济学家对这类双边协定通常都持怀疑态度。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经济学家、倡导自由贸易的Jagdish Bhagwati甚至将这类协定称为“世界贸易体系的灾难”。

  类似亚洲开发银行这样的机构也不欢迎双边协定,因为这类协定通常会对某些伙伴国提供特殊优惠。亚行在其周四发表的报告中对建立双边协定的潮流提出了批评。双边协定强化了现有的贸易格局、难以给穷国带来新的机会。

  亚行首席经济学家艾弗兹•阿里(Ifzal Ali)说,这些双边贸易协定很有可能变成绊脚石。对个别国家的特别倾斜实际上等同于“人为的歧视”,他说,这种趋势如不谨慎处理将会给亚洲带来诸多危害。

  随著越来越多的协定付诸实施,企业界也发现,要确定它们的产品适用于哪些市场上的哪些优惠条款已变得越来越费时费力。

  而且,要想享受双边协定的好处可能需要调整产品和供应网络,在许多企业看来,这么做得不偿失。

  为适用某一特定贸易协定的条款,一家公司通常须表明其某项产品有相当比例的部分是在本国生产的。但在亚洲这个全世界电子产品、消费品等多种商品的制造中心,制造商通常会将业务分散在多个国家,以充分利用各地在成本和制造技术上的优势。在许多生产商看来,这种做法的好处要远远超过贸易协定能带来的额外利益。

  新加坡White & Case LLP的律师埃德蒙•西姆(Edmund Sim)说,对多数跨国公司来说,自由贸易协定影响了他们的边际决策过程。他说,有这些协定或许是好事,但没有企业会专门为享受自由贸易协定的好处而决定业务如何分布、产品怎么销售。

  Sim指出,并没有什么证据表明,没有双边协议会对经济有任何影响。以台湾为例,这个在外交上处于孤立状态的地区其科技业在全世界都有相当的影响力。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供稿并保留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