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KKR进军亚洲的资本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 19:06 《新财富》

  30年前成立的私人股本公司—KKR曾经创下最大规模企业收购的纪录。如今,为保持其私人股本行业“龙头老大”的声誉,KKR全球扩张的下一步棋是进入凯雷(Carlyle)、华平(Warburg Pincus)等众多西方投资集团早已涉足的亚洲地区。证明参加这场太平洋大聚餐的时间并不太晚的方法,无疑是展示KKR模式持久发展的灵活性。从KKR进军亚洲的“资本”中,我们也许可以寻找与国外私人股本运营公司对接的可能。

  长期以来,人们“通过提供少量资金、其余部分依靠贷款的方式来购买资产”,亨利·克拉维斯(Henry Kravis)和表兄弟兼商业伙伴乔治·罗伯茨(George Roberts)在一起接受采访时说,“人们以这种方式购买房屋和小型企业。而我们则开创出新的方法,使得这一过程获得更大的规模效益。”

  下一步棋:进军亚洲

  这对投资伙伴30年前成立了投资公司Kohlberg Kravis Roberts(KKR)。1989年,该公司以3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食品和烟草企业RJR纳比斯科(RJR Nabisco)—这宗收购交易的规模迄今未被逾越,并已被载入一本名为《门口的野蛮人》(Barbarians at the Gate)的畅销书及一部同名电影而永垂青史。此后,KKR继续向世界各地的公司倾注数十亿美元,并为投资者和公司合伙人创造了近400亿美元的毛利润。

  尽管一开始将自己置于华尔街“体制以外”,但克拉维斯和罗伯茨现在已成了华尔街体制内的一员。他们所设计的技巧—买下一家公司,用贷款举债,然后卖出获利—也已发展成为自成一体的行业,就是所谓的私人股本。现年分别为61岁和62岁的这对拍档表示,他们甚至从未有过退隐的打算。克拉维斯称:“每个人都很明白,我和乔治将得力于KKR高级行政人员至关重要的咨询意见,继续掌管着这家公司。”

  在他们决定继续掌控公司之际,KKR正寻求扩充公司规模及业务覆盖的地域范围。该公司即将着手筹集高达120亿美元的资金,与其最接近的竞争对手—史蒂夫·施瓦茨曼(Steve Schwarzman)掌控的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去年的筹资总额大致相当。与此同时,KKR还将继续展开其全球扩张的下一步骤:进军亚洲。

  克拉维斯和罗伯茨曾经刻意避开这个凯雷、华平和Ripplewood控股等众多西方投资集团早已涉足的地区。现在,KKR希望证明它参加这场太平洋大聚餐的时间并不太晚。

  关注运营专长、改组内部结构

  克拉维斯和罗伯茨必须证明KKR模式具有持久发展的灵活性。这一对创始人能否在继续掌控公司以及为新一代生意人创造发展空间之间找到平衡点?面对众多竞争者纷纷开始发展对冲基金等新产品,KKR专注于在其核心的收购业务领域精益求精是否足够?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KKR能否继续媲美黑石集团,保持其私人股本行业龙头老大的声誉,抑或逐渐萎缩,使其在华尔街的形象仅局限于一个强大的开拓者而非经久不衰的华尔街机构。

  尽管私人股本公司当前正享受着前所未有的良好生存环境,但对这种繁荣能否持久的怀疑依然存在,因为不断攀升的利率降低了获得廉价融资并进行收购的可能性。此外,还有人担心过去一年中所达成的一些交易有可能负债过高,因而存在大量破产的风险—对此,克拉维斯和罗伯茨均断然否认。

  许多熟悉该公司的人士也相信,KKR将继续成功。在盛信律师事务所(Simpson Thacher & Bartlett)长期负责KKR业务的凯西·考格(Casey Cogut)律师表示,该集团“现在的状态与以往任何时期一样出色”。而高盛总裁劳埃德·布兰克费恩(Lloyd Blankfein)则表示,“亨利和乔治已建立了一个非常好的组织,他们已成为私人股本行业不可多得的高层次精英。他们代表着一种持续性和品牌,任何人都会感到羡慕不已。”

  但华尔街对于KKR的前景并不总是这么乐观。20世纪90年代末期,多个私人股本公司曾遭受打击。在几项糟糕的电信业投资和进军美国电影院行业损失惨重后,KKR受到的打击尤为严重。但这段经历并没有对其造成永久性伤害,而是似乎给了公司一个重新思考的机会。

  克拉维斯说,“那时,乔治和我坐下来,并表示需要改变公司经营方式—现在,大家都能看到我们努力的成果。”当时,KKR开始实施一项计划,其中包括振兴旗下咨询子公司Capstone。这家子公司参与了去年3月收购玩具零售商玩具反斗城(Toys R Us)以及2004年收购床垫制造商Sealy的交易。另外,KKR开始聘用具有运营背景的人士,其中许多来自工业界。最近招至麾下的包括新加坡合同电子产品制造商伟创力公司(Flextronics)的前任首席执行官麦克尔·麦克(Michael Marks),他将帮助主管科技投资事宜。

  对运营专长的关注反映了克拉维斯和罗伯茨的一个看法,即随着私人股本行业竞争的加剧,能够取得最佳收益的,将是那些对其拥有的公司更积极地以事必躬亲的态度进行管理的企业。

  除此之外,两人还对KKR的内部组织结构进行了彻底改组。克拉维斯和罗伯茨放弃了他们几乎全盘掌控的决策模式,建立了一个由6位KKR合伙人组成的投资委员会负责投资决策以及一个由13人组成的投资组合委员会监管投资运作成效。“我们的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 投资委员会成员、公司驻欧洲的合伙人约翰尼斯·胡斯(Johannes Huth)称,“业务正变得越来越正规化和制度化。我们正努力寻找促成交易的好方法,并在全公司进行推广。”

  这些年来,随着克拉维斯和罗伯茨被迫允许较为年轻的合伙人分享成功交易带来的更多收益,KKR的利益架构也在不断演进。两人在附带权益(即投资目标完成后合伙人共享的利润)中的份额据说已降至50%以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KKR合伙人数量的不断增长。(罗伯茨只是表示:“自从30年前公司创立以来,亨利和我对公司的所有权从未增加过。”)在上个月最新一次年度会议上新增9位合伙人之后,现在被KKR称为“成员”的全职合伙人数达到23人。

  “KKR明显扩大了网罗范围,引进了新一批经理人,其中一些是美国商界最有才华的人。”摩根士丹利首席执行官麦晋桁(John Mack)表示。

  在推进这些变革的同时,KKR也得益于其现有基金的数项成功交易。价值61亿美元的千禧基金(Millennium Fund)创立于2000年,迄今已经产生了高达71%的总体回报率,其投资对象包括卫星运营商泛美卫星(PanAmSat)和美国公用事业企业得克萨斯电力公司(Texas Genco)。这只基金的收益将令KKR长期以来创造的惊人业绩更加辉煌夺目:截至去年9月,公司累计投入的225亿美元变成了613亿美元。在这388亿美元的毛利润中(包括KKR合伙人从中抽取的大笔利润),未实现利润为106亿美元,这反映出KKR依然控制或部分持有一些公司的股权。

  华盛顿州投资委员会(Washington State Investment Board)执行总监约瑟夫·迪尔(Joseph Dear)表示:“最根本的一点是,他们长期以来为我们赚了许多钱。”该委员会是全球最大的私人股本投资者之一。

  然而,还有不少问题存在。去年9月,由于KKR在激励年轻员工方面做得不够而引起了公众的担心。当时,两位长期合伙人、有望接替两位创始人的斯科特·斯图尔特(Scott Stuart)和内德·吉尔胡利(Ned Gilhuly)离开了公司,并设立了自己的公共股本投资基金,这种做法与1987年另一位公司创始人杰尔姆·科尔伯格(Jerome Kohlberg)的行动一样。

  但罗伯茨反驳了有关他们应该更加努力挽留斯图尔特和吉尔胡利的说法,并表示:“内德和斯科特希望开创他们自己的事业,投资于中型公司,并将他们在私人股本行业的经验带到那些公司:那跟我们所做的不同。”

  与涉足对冲基金的黑石和凯雷等同行不同,KKR一直不愿向传统的收购业务以外扩展。去年,它进行了KKR Financial的首次公开发行(IPO),这是一个小型房地产投资基金。这就是迄今为止克拉维斯和罗伯茨尝试其它业务的极限,预计这种情况不会改变。克拉维斯表示:“在近期,我们将焦点放在核心业务,即对具有吸引力的公司进行良好的长期投资。”

  在亚洲市场的赌注

  然而,当KKR试图独树一帜之时,它在其核心业务方面下了更加大胆的赌注。在进军亚洲过程中,它派出了大有前途的生意行家约瑟夫·贝(Joseph Bae)在香港和东京设立办事处,聘请花旗集团前高管德里克·莫姆爵士(Sir Deryck Maughan)领导该业务,以及帮助把握该地区的政治脉搏。德里克爵士表示:“那些被认为占社会便宜的人将会被排斥,所以我们必须确保站到正确的立场上。”他希望KKR的“长期投资哲学将对许多决策者具有吸引力”。

  在进入亚洲之前,KKR只是到1999年才成立了伦敦办事处。许多人认为,KKR进入欧洲过于迟缓:一批KKR的美国竞争对手早已跨过了大西洋。尽管如此,该公司向欧洲的拓展还是带来了一系列有利可图的交易。

  除了亚洲,克拉维斯和罗伯茨还将科技行业作为进军目标。去年,该公司参与了对SunGard Data Systems价值达113亿美元的收购交易,并以26亿美元购买了安捷伦科技公司(Agilent Technologies)的半导体业务。但无论怎样,这对在私人股本业最著名的二人组表示,他们将继续依赖自己的直觉、精力和经验。

  “我们经历了所有能够想象的每个经济周期,我们经历过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高利率和低利率等。” 克拉维斯表示,“如果你能获得适当的融资,建立适当的资本结构并了解一个行业是如何运作的,你就有能力经受住任何的冲击。”

  随着KKR面临严峻的新挑战,这两位创始人一定在希望他们的上述语言最终会被证明并非是傲慢自大,而是一种预言。

  作者詹姆斯·波利蒂(James Politi)、彼得·史密斯(Peter Smith)为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记者,牛薇、梁艳梅、梁鸥/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