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日本央行转变政策时机临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 10:03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袁蓉君

  2月8日至9日,日本银行(央行)将召开货币政策会议。根据布隆伯格7日公布的对15位经济学家的调查结果,日本央行此次很可能仍将按兵不动,其维持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改变,继续向银行体系注入资金,并保持利率在接近零的水平,直到其拥有足够证据证明日本的通缩已经消失、经济将继续扩张。不过,根据对日本目前经济数据的综合分析,日本
央行改变定量宽松政策的时机已经日益临近。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15位经济学家中有1位表示央行可能最早在下个月结束定量宽松政策,10位认为这可能发生在4月份,2位表示央行将在2008年4月开始的财年内采取行动。至于提高利率,2位经济学家预计今年第三季度央行将出手,6位认为在第四季度,5位预计在2007年,2位认为在2008年4月开始的财年内。

  2001年3月,为对付严重的通货紧缩,日本银行将银行间隔夜贷款利率削减至接近零的水平。此后,央行一直向银行体系提供充足的流动性以鼓励借贷,这就是所谓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日本银行曾经表示,结束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前提之一是扣除新鲜食品的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至少在几个月内停止下降,前提之二是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确信通缩不会卷土重来,且经济与物价情况适合进行政策转向。

  去年12月,日本的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连续第二个月出现上涨,较上年同期上扬0.1%,11月及10月则分别为上扬0.1%及持平。核心消费物价指数的连续上扬使市场上有关央行将在4月份结束定量宽松政策的说法甚嚣尘上,同时,中期公债收益率停止下跌也反映了这类预期心理。目前,日本央行的流动资金目标保持在30万亿至35万亿日元,这是2001年3月的6倍。市场预计,4月份该目标可能会降至25万亿至30万亿日元,直到今年夏天才有可能完全降至零。日本长达7年多来物价下跌局面的结束,将增加企业盈利、鼓励消费支出、加速经济增长。

  “如果日本银行能确认消费物价指数出现了1个月以上的上涨,其关于物价的政策条件将得到满足,惟一的问题将是其对经济实力的总体判断”,法国巴黎银行日本

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Ryutaro Kono表示。他预计日本银行可能最早在下个月就将改弦易帜。

  日本政府将于2月17日公布去年第四季度的GDP数据。根据布隆伯格对22位经济学家的预测平均值,受12月份支出和出口加速增长的推动,第四季度日本经济可能以年率4.8%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第三季度的1%,是美国经济增速的4倍以上。同期美国经济增长率折合年率为1.1%。“我们很可能看到强劲的第四季度数据,目前没有什么可以导致经济脱轨的国内因素”,日本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前任委员、大和研究所特别顾问田谷祯三表示。他预计央行将在今年4月份结束定量宽松货币政策。

  承诺于今年9月下台的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曾表示,希望在下台之前能够看到日本摆脱通缩。最近两年来,经济的持续、稳定复苏使日本摆脱通缩成为可能。此次经济复苏,是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早期泡沫经济破灭以来的第三次复苏,与前两次“昙花一现”式的复苏不同,此次很可能将持续下去,因为受到盈利上升激励的企业大肆招兵买马并提高工资,这正在增加需求并刺激更多的企业投资,日本银行副行长武藤敏郎2月2日说:“为了取得自主持续性扩张,日本经济必须向正循环周期方向转变。在这个循环中,商业扩张提高工资、创造需求,并进一步推动企业活动”,他说,“前两次复苏就缺乏这种循环运动”。

  日本制造商如佳能、夏普公司已经发表报告称,在今年3月31日结束的上一财年中企业盈利将上升。他们还宣布了建设新工厂和生产线的计划,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平板

液晶电视机和
数码相机
需求。在过去10年中,日本企业一直在大幅削减设备投资和劳动力队伍,忙于还债。武藤敏郎认为,目前他们已经差不多完成了这一过程,为扩大产量、增加人手创造了空间。

  1月20日,在日本银行上次货币政策会议结束后,行长福井俊彦曾表示,央行已进入判断何时转变货币政策的一个关键阶段。不过,武藤敏郎2月5日已排除了立即调整政策的可能性。他表示,央行结束定量宽松政策的条件目前尚未得到满足,但在4月份开始的新财政年度期间调整政策的机会将会增大。饱尝通缩之苦的日本政府也非常担心央行过早结束定量宽松政策。根据财务大臣谷垣祯一2月6日的说法,日本仍处于温和的通缩,政府和央行必须协同一致继续对抗通缩。因此,日本央行是否会如市场预期的那样,在4月份改变现行货币政策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