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英国:创意先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7日 15:13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李攀

  英国报道

  在苏格兰东北角的滨海城市彼得黑德(Peterhead),英国石油公司(BP)正在建设一座发电厂:来自北海的天然气在到达电厂之前,将被分离为氢气和二氧化碳,氢气作为燃料,年
发电350兆瓦,产生的是可再次利用的水;二氧化碳液化后注入近海的米勒油田,填补石油采掘后留下的大陆架空洞,每年可减少130万吨温室气体排放。2009年竣工后,这将是世界上第一座具备工业规模的商用氢燃料发电厂。

  英国是欧盟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其能源产业的变革可以视为整个国民经济创新发展的缩影。

  二战后随着北海油气开发、世界煤炭市场价格的不断下跌,以及出于环保需要,大部分矿井关闭,剩下部分矿场也于1994年起逐步出售给私人。目前,天然气发电和核电各占英国总发电量的30%。

  如今英国是世界上可再生能源研究与应用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相关设备也成为一个新的出口增长点,可再生能源发电占英国总发电量的4.5%。

  两个十年战略

  1994年——象征英国“旧经济”的煤炭工业清盘之年——是英国新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

  时任首相的梅杰主政的保守党政府于该年发布了首份“国家级”创新白皮书《实现我们的潜能——科学、工程和技术战略》,其时英国刚从二战后最长的一次经济衰退(1990-1993年)中缓过气来。

  这一战略的出台有两大背景:其一,经历过二战后20多年的高速增长,1973-1975和1979-1981年两次严重经济危机的打击,以及撒切尔夫人的“新自由主义政策”调整,到1990年代中期,英国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似乎走到尽头。其二,英国虽然拥有500年历史的知名大学,完善的教育系统和世界一流的基础研究实力,但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却处于“英国发明,美国应用”的尴尬境地,1970年代以后,更落后于德国与日本。这些都让英国政府看到了启动新一轮变革的潜力所在。

  早在1987年,英国学者费里曼就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他提出,在近代历史上,技术领先国家从英国到德国、美国,再到日本,这种追赶和跨越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还得益于制度和组织创新,是一种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结果。

  1994年发布的《科学、工程和技术战略》是一个“十年战略”,其要点为:政府在基础科学研究及维持教育和培训基础设施方面持续扩大投资,在2005-2006年之前每年追加5亿英镑;出台稳定宏观经济和结构改革所需的框架政策,并每年通过税收体系为制造和服务业投资5亿英镑;设立首席科技顾问制度,把高等教育创新基金(HEIF)调整为大学的第三个永久性资金来源。

  1997年布莱尔的工党政府上台后,继续强化这一战略方向。从1998年到2002年的四份白皮书,以及2003年11月英国贸工部的报告《在全球经济下竞争:创新挑战》,逐步深入地描绘了英国的国家创新战略。其总目标是使英国成为世界科学的领先国家和全球经济的知识中心。

  2004年7月,在总结国家创新战略10年成败之后,英国政府发布了《2004-2014科学与创新投入十年框架》,在六个方面(建立世界级创新中心、可持续的财政投入、基础研究对经济和公共服务需求的反应能力、企业的研发投资和参与、高素质劳动力的培养、公众对科学研究的参与和信任)提出了29个子目标和40项指标。4个月后,贸工部发布了名为“从知识中创造价值”的5年行动计划,以配合这一总框架阶段性目标的实现。

  创新版图

  在政府强力主导的创新战略推动之下,10余年来英国在能源、生命科学、ICT产业等几大领域取得迅速突破,确立了全球优势。

  “生命科学产业是一个英国式的成功故事,自从50年前在剑桥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之后,英国就一直处在世界生命科学的前沿。”英国首相布莱尔在2003年宣称。2005年,这一产业的市场规模达到850亿美元,比布莱尔发话时猛涨了37.1%。

  英国生命科学产业主要分为两大领域:在具有传统优势的制药业,有6.5万名直接从业人员,并创造了25万个相关就业机会;在基因、干细胞、生物信息工程等新兴研发领域,有480多家私人公司,24000名雇员。两大领域实际上构成了一个上下游齐全的产业链。目前,英国生命科学产业以公司总数、进入市场和开发的产品数量以及丰富的管理经验,在世界上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

  英国是世界第二大新药研发中心,英国自身也拥有葛兰素-史克和阿斯特拉-捷立康(AstraZeneca)等制药巨头。12家世界最大制药商均在此有主要工厂或研发中心,全球制药公司每年在英国的研发投入超过60亿美元,世界上最畅销的75种药品中有15种是在英国开发的,包括美国辉瑞的著名产品“伟哥”(Viagra)。据统计,英国药品研发的投入产出率世界最高,平均每100万美元的投入能催生16份研究报告,而美国为9.2份,日本为3.6份。

  目前英国已经形成几个规模巨大的生命科学产业带。以伦敦为中心,牛津、剑桥为两翼的地区是最大的综合性研发中心,大约1/3的人类基因研究项目在剑桥的桑格研究院(Sanger Institute)进行;以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为中心,邓迪、格拉斯哥为两翼的地区是最大的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和制造中心,并在克隆技术、干细胞和癌症研究方面独树一帜;此外,肯特郡、约克郡和曼彻斯特的技术水平也很发达。

  政府的长期支持,宽松的法律和完善的市场环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英国生命科学产业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促进因素。

  2003年3月,英国政府通过了克隆和干细胞研究合法化的法律,为再生药物的研究铺平了道路。政府还不断完善资金和市场管理政策,以保护知识产权和鼓励企业研发。而伦敦也拥有欧洲最大的股票交易所,数量最多的生物技术财务分析师以及欧洲最具实力的风险投资组织,为从事生命科学的企业募集资金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各地的地区发展局(RADs)也为当地顶尖大学引入了新的风险投资。此外,始建于1990年代中期的欧洲医药鉴定局总部就在伦敦,也为英国的新药开发及临床实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ICT产业是英国创新的另一支重要力量,其中电子产业的全球市场价值高达1500亿美元,拥有7500个公司,43万从业人员。

  英国在创新领域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它首倡并推行了风靡全球的“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概念。1997年5月,刚刚上任的英国首相布莱尔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首次提出将发展“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1998年,这个特别工作组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英国将广告、电影、电视、音乐、戏剧、出版、艺术品和文物交易、工艺品、建筑、时装、工业及生活用品设计、互动休闲软件等诸多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打破了传统的产业划分格局。

  过去8年,英国创意产业平均年增长率达到6%,比英国整体经济增长速度高出一倍多,相关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成为英国雇佣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2003年,英国首相战略小组指出,用就业和产出衡量,伦敦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超过金融业。目前创意产业对英国GDP的贡献率已达8%。

  英国创意产业迅速成长,政府“重视高科技驱动的商业创新,减轻不必要的监管所带来的负担,鼓励高标准的多元服务”的三大发展原则功不可没。

  “英国式创新”的难题

  国家创新战略实施10余年来取得巨大成效,英国经济已基本实现从制造型向知识服务型的转变,但是“英国式创新”依然面临不少问题。

  首当其冲的难题是全民研发投入占GDP比例偏低。10年来,尽管英国政府在研发方面的投资年增长率达到7%,但由于企业投入不足,其全民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在西方七国中居于倒数第二,仅比意大利好一点。据东南英格兰发展局创新部负责人戴维德·哈里斯介绍,英国的这一数字在2004年为1.9%。如果按照国际上“创新型国家”的标准,这一比例要达2%以上,英国作为“创新型国家”的地位有点尴尬。

  为此,英国政府在《2004-2014科学与创新投入十年框架》中提出:政府对科学的总投入到2007-2008财年增加到53.6亿英镑;全民研发总投入到2014年增加到225亿英镑(以2004年为基准);全民研发投资占GDP的比重到2014年提高到2.5%。

  其次,如何持续增强企业的创新

竞争力。2005年初,英国设计协会主席乔治·考克斯发布了其研究小组6个月考察的结果:在访问的300家英国公司中,只有不到1/3在过去两年中推出了新产品或服务。尽管英国的创新能力仍很强,但并不均衡。

  第三,创新行为和产品如何持续获得公众支持。因此,要使创新对短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长期发展有益,国家的战略与政策必须让公众充分参与创新的决策过程。这需要制度和组织上的更大创新作为保证。在此意义上,“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也得到了更深入和广泛的延展。

  ·链接· 高科技产业的创新路径

  “英国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最好环境:政府支持,公众理解,立法完备,实验条件好,上市和融资便利。这里建立了一个非常重实效和管理规范的体系,能够迅速把最尖端的研究成果转换为真正有益的临床产品。”在位于爱丁堡近郊“生物校园(Biocampus)”的干细胞科技公司(Stem Cell Science),COO休·林恩对本报记者说。

  这家擅长胚胎干细胞研究的公司,2003年把全球总部从澳大利亚墨尔本搬到爱丁堡。2005年7月在伦敦创业板市场顺利上市,募集了1000万美元资金,并在剑桥设立了分部。目前他们正在与辉瑞商谈外包研究项目。干细胞科技公司所在的“生物校园”是英国发展生命科学产业的旗舰项目之一,“作为一个整体案例,能够充分诠释英国高科技产业具体的创新路径。

  第一,组团效应。“生物校园”周边密集分布着爱丁堡科技园(Edinburgh Technopole)、罗斯林研究院(Roslin Institute)、生态和水利研究园区、苏格兰兽医学院及动物疾病研究院、苏格兰农业学院研究园区和一个超级计算机中心。七个科技园区共享资源,构成巨大的“爱丁堡科学三角区”,充分发挥了集群效应和连带效应。

  第二,政府、社会机构和大学的紧密合作。生物校园由爱丁堡市政府、苏格兰工商委员会、爱丁堡大学和苏格兰皇家医疗所联合投资10亿英镑兴建,爱丁堡大学药学院的2000多名研究生为这个新“校园”注入强大的研发力量。

  第三,借力企业的灵活开发模式。126英亩的爱丁堡科技园由爱丁堡大学提供土地,房产公司格罗夫纳投资1亿英镑兴建基础设施并进行

物业管理。爱丁堡大学的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英国最大的研究团队之一。格罗夫纳有300多年历史,管理资产达77亿英镑,作为一家资金雄厚、非上市的私人公司,投资可以不受股票市场影响,从而保证了项目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第四,大学商业发展部门的作用。为了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在政府支持下,英国几乎所有大学都成立了商务发展办公室,有创业意愿的研究人员可以从中获得财务、市场运营以及法律方面的咨询,并申请资助。

  第五,政府对企业研发的税收优惠。英国贸工部牵手皇家税务局,于2000年4月推出“研发税收信贷计划”,只要企业每年用于创新研发的纯投资超过1万英镑,便可申请税收减免优惠。爱丁堡各科技园区的大多数企业均从中受惠。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6,6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