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RE-MIX:颠覆旧模式 重建新秩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8日 19:25 周末画报财富版

  虽然“全球化”曾被一厢情愿地夸大,但世界终究不一样了。感谢资讯科技的日新月异,感谢跨国公司的自我提升,在2005年的商业竞技场上,角斗士们继续纵横驰骋着,抹去疆界、夷平障碍、改写规则。

  角斗士的力量,能够冲破最坚实的壁垒。

  自由贸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源之一,无国界交易也是商人的最高理想。2005年国际贸易一如既往地发挥着推动作用,而在全球贸易代表们不甘失败的决心下,香港世贸谈判多少取得了一些进展,欧盟、日本和美国将在2008年前,取消对50个最不发达国家97%的进口产品的关税和配额,并认可了贸易壁垒减少对贫困国家增加的机会。

  而之前中国与欧美纺织品谈判峰回路转,美国与欧盟彼此“天空”终于开放,虽然让步是小心翼翼、权衡再三的,但大家终究明白“你快乐我更快乐”这个道理。正如香港协议中所言,“你无法用喝一杯茶的工夫就弥合分歧”,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大帆还需要获取更大的风力来推进,2005一年里的分分合合多少带来希望。

  最令角斗士们兴奋的,在于开辟最有希望的沃土。

  从IT业到银行业,跨国公司越来越喜欢把工作外包给印度,从四大国有银行到二线商业银行,外国人对开放的中国银行资产热衷到只能用“抢”来形容。过去200年里,欧洲和美国主宰了世界,现在,轮到被称为“巨人”的中国和印度行动了,发达国家面临的挑战不仅是要去适应变化,而且还要利用这种巨变所带来的机会。

  新世界也不甘示弱,它们要去开辟自己的市场,地点延伸到西方。当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时,世界已经震惊,到中石油竞购优尼科时,美国人更加忧虑。而中国人这样表述雄心壮志:“今天,你们美国人是设计家、建筑师,发展中国家是泥水匠。但希望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建筑师。”

  角斗士的才华,令他们在跨越新旧行业时挥洒自如。

  颠覆式的商业模式和创新被认为是21世纪的特点。如果说科技进步推动全球经济相互融合,那么经济全球化也促进科技飞跃。

  人们发现,互联网企业之间正变得越来越相像;人们还发现,融合成为手机商、电信商追求的目标。2005年最红的一本商业书籍是《世界变平了》,而全球最大的软件外包商印度的Infosys首席执行官一早感慨:“竞争场已经被铲平。”资讯科技令整个世界获得了同等的机会。

  以往没有一项技术,像今天这么快地萌芽;以往没有一项技术,像今天这么快地变旧。

  当竞技场被越铲越平的时候,我们怎么做?“要非常特殊、非常专业、非常深耕,或非常会调适。”《世界变平了》的作者提出如此建议,大概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刚到2006年便被抹平与改写。

  〉〉贸易自由化终成历史主流

  美欧天空无芥蒂

  各自伤病累累的航空业需要机遇和健康环境,这终使美国与欧盟愿意开放自己的“天空”。2005年11月底,双方就有利可图但政治敏感的大西洋航线达成协议,取消所有限制,允许双方飞机在对方境内扩展业务。对于航空业来说这是一次重要转变。

  美欧之间关于“开放天空”的谈判可谓漫长又迂回。针对如何实现对等开放的关键问题,美欧之间的谈判进行了一轮又一轮,一再陷入僵局,并曾发生欧盟8个成员国自行与美国签署了双边航空协议,但被欧盟干预最后宣布为无效的插曲。直至今年11月,两国官员在新一轮谈判中,逐步弥合了在“开放天空”细节问题上的主要分歧,愿意实现没有限制的彻底的互相开放。当统一的跨大西洋航空市场形成之后,诸多航空公司割据市场的局面将被打破,市场竞争将变得更为激烈,这可能促使欧美两地的航空公司为了生存纷纷寻求联合,由此带来新一轮的兼并浪潮,为航空业带来新的气象。而对乘客来说,票价将更便宜,航班的选择余地也更大。

  中美洲贸易免关税

  另一方面,美国一直以来倡导在中美洲地区建立起一个类似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美国—多米尼加—中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努力已取得成效。在经过美国国会的激烈争议后,众议院于7月28日终于以微弱的优势通过、并由美国总统布什于8月2日签署了美国与中美洲5国及多米尼加共和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中美洲5国包括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这一协定生效后,美国的出口产品将免税进入上述6国;6国免税进入美国市场的产品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在此协定之前,上述6国出口美国的产品已有相当一部分是免除关税的。据统计,哥斯达黎加等5个中美洲签约国共有4400万消费者,是美国在拉丁美洲地区仅次于墨西哥的第二大出口市场,目前与美双边贸易额每年约为320亿美元。

  纺织品争端获解决

  2005年是纺织品贸易配额被取消后的第一年,这一年里中欧谈判在最后一刻握手言和、中美谈判历时半年也在七轮之后艰难谢幕,由于产品涉及众多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中国与欧美的谈判不可避免地成为全球焦点,其结果为明年的全球纺织品贸易提供了一个确切的前景。

  就在纺织品贸易配额被取消后不久,欧盟委员会和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分别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展开调查,随后分别对中国纺织服装实施进口限制。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访问中国,9月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和曼德尔森签署《磋商纪要》,明确了欧盟将对于大量因超过欧盟的配额限制被积压在欧盟各港口无法入关的中国纺织品全部放行,同时明确了双方分担超过配额数量纺织品的三大原则,中国与欧盟各让一步。中美纺织品谈判则在七轮磋商后,也于11月达成协议,中美双方也是各有让步。虽然中方提出的关于设限到2007年底,增幅分别为2007年达到20%、2008年达到30%的要求没有达成共识,但在基数确定上取得了很大成功,可以为中国企业提供相对较大的发展空间。

  〉〉新旧市场渗透改变经济格局

  中国全面开放迎入世

  中国企业掀跨国并购潮:从海尔并购美国家电制造企业美泰(Maytag)和中海油并购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Unocal)的流产,到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和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的成功,中国企业在跌撞中通过跨国并购掌控稀缺能源、攻坚反倾销壁垒,在全球化竞争中奋力抢占新制高点。

  人民币与国际市场接轨: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同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即人民币升值2%。

  外资争食金融大餐:一年来,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多元化融入中国金融体系,成为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陆续引进外资大银行时,股份制银行也快马加鞭,大部分都已名花有主。根据WTO条款,2006年年底,中国将取消银行业阻止外资竞争的最后一道障碍,而中国拥有的4万亿美元资产的金融市场和持续以两位数增长的家庭储蓄令人垂涎,外资银行怎能不前赴后继呢?

  优质企业变宠儿

  中国、印度和东欧等新兴市场的优质企业的众多潜在IPO和股票增发机会吸引了世界主要证券交易所到当地争取客户。自2004年年底开始,就有多伦多、纽约、新加坡、伦敦和纳斯达克等证券交易所的高层陆续对中国进行了访问,通过多种渠道向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商业银行发出了热情洋溢的上市邀请。自2005年年中美国方面宣布加强上市公司审批力度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于2006年7月起对外国公司生效后,到美国上市的成本大增,感到有可能从美国人手中抢占市场占有率的其他地区证交所将这场争夺战进一步升级到白热化。欧洲最大交易所伦交所已经列出中国、印度和俄罗斯为其最重要的三大海外市场。

  钢铁业扩张共繁荣

  在本年度全球最大的钢铁行业高管会议上,国际钢铁巨头们用“非常繁荣”来形容他们所置身的产业现状,并纷纷显示了向中国、印度和东欧扩张的决心。2005年全球的钢需求量估计为9.98亿吨,全球钢铁业已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

  全球产量最大的钢铁生产商米塔尔钢铁公司(Mittal)对于中国、印度以及欧洲东部边缘地区的钢铁工厂非常感兴趣,它已经斥资3.1亿美元收购了中国华菱管线的大量股份,从而成为首家大规模参股中国大型钢铁企业的外国钢铁生产商;同时米塔尔首次准备在故乡印度投资兴建钢厂,并染指土耳其埃雷利公司(Erdemir)与乌克兰克里沃罗格钢铁厂(Kryvorizhstal)的出售交易。对于收购感兴趣的公司还包括:俄罗斯北方钢铁公司(Severstal)、美国钢铁公司(US Steel)、印度塔塔钢铁(Tata Steel)和韩国浦项制铁(Posco)等。大部分钢铁工厂由于设在高成本国家,因此非常希望在亚洲和南美洲等新兴地区进行扩张,加强海外势力。

  印度技术人才获青睐

  随着全球外包活动成为业务经营方式的一部分,跨国公司对海外资源的利用,正在从信息科技支持和呼叫中心等传统领域,向核心业务职能和其它高价值工作转化。拥有廉价的劳动力、优秀的技术人才和英语优势的印度,继成为世界最大的软件外包目的地以外,又在2005年获得华尔街投资银行的青睐。2005年12月摩根大通宣布,计划两年内在印度雇用4500名大学毕业生,以便到2007年年底之前,将其投资银行业务30%的后台办公及支持工作转移至海外。摩根大通的竞争对手们,如高盛的2.2万名员工中约有700名在印度,其中包括从事操作性工作和高端研究者。瑞银集团也计划于2006年初在印度海得拉巴开设其首家“外包”中心,初步计划设置500个工作岗位。据估计,印度的业务流程外包岗位总数为35万个。

  〉〉新旧行业融合共创蓝图

  零售业“金融化”求发展

  2005年,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已在犹他州提出申请,要求建立自己的产业银行,用以处理其零售门店里的信用卡、借记卡和电子支票业务。所谓的“产业银行”像银行一样运营,它们能够发行信用卡、进行存款、贷款业务,惟一不能做的是当其资产超过1亿美元时,不能提供标准支票。这些毛利看上去很低的零售企业,一旦和金融业拉起手来,就会具有强大的资金融集能力。在分析家们看来,零售业购物群体所带来的巨额交易量,渠道终端的巨大影响力,与零售主营业务相关联的其他收入以及自身供应商和庞大的员工和顾客群的支持,都是十分优越的金融业从业条件。

  虽然沃尔玛目前对外声称不会涉及贷款业务,但依然引起了小银行的恐慌。在美国,零售企业发行会员卡和储值消费卡都是允许的,预付卡的模式不仅仅为顾客带来了购物的便捷,更为零售业聚集了大量可支配收入,而且有些规模较小的供应商由于流动资金紧张,甚至不惜减少应收款项的金额来换取手头的现金,这样的做法虽然表面看是零售企业的一种财务收益,实际上也会转化为一种投资和放贷的关系。另一方面,零售业和金融业融合的趋势伴随着金融风险的增大,也对监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另一零售巨头西尔斯也试图将金融与商业经营相结合,但还是以失败告终。

  报纸“网络化”求生存

  2005年,美国传统报业大佬们在痛苦中“缩水”了,而这还是其诞生三百多年来的首次。以《华尔街日报》为代表,其亚洲版、欧洲版由对开大报改成了四开小报。外界将这次改版看成是为了增强竞争力、吸引年轻读者而做出的“近乎绝望的努力”。而在其自身来看,“融合报纸与网络”才是本次改版的核心理念。“小张化”绝非只是尺寸上的变化,而是更多地意味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以平面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冲击,互联网越来越多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面对无处不在的网络新闻,报纸必须提供增值服务。”从而引导读者深入阅读,并挽救日益下滑的广告收入和发行数量。而他们做出的选择就是:多媒体融合成为报纸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据悉,互联网广告正在以10倍于传统媒体的速度增长。目前美国乃至全球各大报纸都在大力扶持自己的网站,鼓励博客和制作音频报道,同时想方设法让读者提供新闻素材。报纸和互联网的“联姻”将越来越频繁!高盛分析家认为:“将报纸广告网络化可能是它们最后的救命稻草。”

  传媒“数字化”求变革

  2005年不是1999年,对互联网的追捧也不再是基于美丽的画饼。这一点,新闻集团看到了,并在2005年接连出手,先后以巨资收购了Intermix Media和Scout Media。维亚康姆也看到了,它通过收购Neopets和iFilms准备在2006年将娱乐的重心进行数字化转移。综观这一系列收购事件,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脉络,这些网站都是以个性化的娱乐服务和用户自主产生内容为特点的。传统媒体模式运作的网络媒体代表着过去式,互联网最有魅力的用户参与和个性化的部分才代表着在今年热极一时的“Web 2.0”浪潮。延续了上百年的以同样内容满足千万人的传统媒体方式,不仅受到互联网技术的挑战,还有来自用户自主意识增强的强有力的挑战。

  默多克:“我们的战略很简单,新闻集团的优势在于内容服务,网站的核心是个性化选择,我们的目标是整合这两种东西,重新定义互联网的意义。”

  手机“智能化”求市场

  在2005年,智能化成为手机的一大趋势,甚至有人怀疑,当手机集成了数码拍照(摄像)、MP3、游戏、无线上网、电邮、

蓝牙、视频等功能时,当手机成为掌上电脑时,仍然将旧称“手机”扣其头上,已经不合时宜了。以Palm为代表的PDA厂商逐步向智能手机领域转化,而以摩托罗拉为代表的手机厂商则加大在智能手机上的开发。新旧技术的融合,使得手机的“智商”越来越高,人们也为接下来的手机智能化设计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一个集合了照像、摄像、3D感知和3D图像处理、通信、数据存储、语音识别、触摸屏、电视机、收音机、手写识别、游戏、电子钱包等一连串功能的手机将比PC更强大。这一市场也成为未来一块大
蛋糕
,英国市场调查公司Canalys的报告显示,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在2005年第二季度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05%。

  IT业“无缝化”求共生

  以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为目标的网络融合已成为全球主流趋势,网络的融合引发了行业间不同业务的相互渗透。其中的代表如IPTV将普及更加广泛的电视服务嫁接到宽带网上,危及了传统电视运营商的固有利益;VoIP让互联网成了语音传输的载体,大大降低了语音传输的成本,也令传统电信商花费巨资铺设的网络形同虚设。在全球范围内,我们看到了在这一领域一系列的动作:eBay收购Skype进入电信市场,传统电信运营商Verizon,AT&T和荷兰电信都先后低调开展自己的VoIP服务;西门子收购小型IPTV软件厂商Myrio,思科将全球最大的

机顶盒生产商SA纳入囊中……不久的将来,个人、企业和社会必须接受融合的趋势,享受融合的趋势,并积极参与融合的发展,而不是在融合的过程中被取代。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43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