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日本称中国经济将被外资左右 可能连锁性破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 10:23 新华网

  新华网专稿:日本一家有影响的杂志,日前就中国经济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表评论:中国经济在宏观上取得了成功和发展,但在微观上中国的民族企业发展开始达到了极限;中国企业只是关注使用外国技术,依靠低成本生产产品,而不是全力开发自主技术;中国企业之所以不能发挥独自性,这是因为中国现在的经济环境造成的。

  这家杂志告诫说,外资厂家从一开始就在中国市场扎满了根,发挥着技术和品牌的绝
对优势,而中国企业只能通过效仿和低价格来与外资企业抗衡,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如果中国的民族企业在国内市场也被外资逼入困境,中国经济有可能被外资左右。日本《选择》月刊1月号刊登的这篇文章,题为《中国国家昌盛而民族工业走向衰亡》,要点如下:

  

中国经济从年增长率每年上升进入了维持同等水平或下降的局面。许多人认为,2004年为9.5%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5年已经降到9%左右。尽管猛踩油门的加速期已经结束,但是作为“惯性”来说,这个增长率也不算低。

  表面上,中国经济仍维持着非常好的势头。的确,中国有收购了IBM电脑部门的电脑大企业联想集团,有在日本也销售其商品的家电大企业海尔集团,也有生产的显像管和彩电居世界第一的TCL集团等。但是,如果冷静地看,其中许多企业只是维持着表面的繁荣和发展势头,而实际潜力不大。

  不能发挥自主性的理由

  在上世纪60年代,当日本的索尼公司及本田公司开始由乡镇小工厂向世界级企业迈进、迅速发展的时候,两公司的自主性都非常高,都拥有独自的技术和产品。众所周知,索尼公司1955年在世界上第二个使半导体收音机商品化,60年代依靠独自技术开发并发展了录音机及彩电。本田公司1959年开始挑战两轮摩托的世界最高级别比赛,1961年首次夺冠。通过向更高目标挑战,不仅提高了技术,同时也提高了本田公司在世界市场上的知名度。

  与当年依靠独自的技术和独自的商品打天下的蓬勃发展时期的日本相比,今天的中国企业从实力到经营者的志向显然都不同。这是因为,中国企业只关注使用外国技术,依靠低成本生产产品,而不是全力开发关系打造企业形象的独自技术。中国企业也说自己“在开发独自技术”,但其中大部分都是模仿外资的技术,不过是在应用的方面使其更加面向中国市场。

  为什么同样在经济高速发展期,日本企业能开发出无与伦比的独自技术,而中国企业却不能呢?如果仅仅从民族性中找答案未免过于轻率。若到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去看中国明清时代等中国王朝鼎盛期的工艺品,那就不难知道中国民族有无与伦比的独自性及制造产品的才能。应该认为,中国企业之所以不发挥,或者说不能发挥独自性,这是中国现在的经济环境造成的。

  其中最大特点是生产过剩、竞争过于激烈。如果走进大中电器、苏宁电器等中国的家电大销售店,彩电、冰箱、手机等各种商品的国内厂家之多会让你瞠目。中国的国土面积与美国及西欧差不多,过去因为地区间物流困难,所以,各地区都有许多控制着该地区市场的企业。地方政府也支持这些地方企业,因为它们是地方的税收来源。结果,从海尔、TCL、美的等大厂家,到那些根本不知名的厂家,都在竞相扩大卖场面积。当然,价格战也非常激烈。这成了中国产业的顽疾。

  疏于对国内企业的“保护”

  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期,也曾出现过企业过多、竞争过于激烈的情况。但是日本当时的情况与中国目前的情况有两点不同。

  第一,为在竞争中获胜,日本企业当时更重视的是在技术和质量上领先,而不是只关注价格。索尼公司在彩电方面开发出了单枪三束彩色显像管,不仅在国内市场上获胜,而且成为世界市场的霸主。本田公司在世界上首先开发出完全满足美国环境标准的CVCC发动机,在北美市场上大获成功。

  第二,在日本的制造业从乡镇工厂向国内市场的霸主,以及向全球企业腾飞的时期,日本努力关闭国内市场,彻底限制外资的影响力。中国与日本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50年代及60年代的情况不同,因为全球化,中国不得不在发展中国家也被迫开放市场的时代建立产业基础。正如中国2001年底加入世贸组织所表明的那样,中国加紧与世界市场一体化,而不是把保护国内企业放在首位。

  这两个因素相互结合,造就了中国企业今天的这种状况。外资厂家从一开始就在国内市场扎满了根,发挥着技术和品牌的绝对优势,而中国企业只能以剽窃技术和品牌,通过效仿和低价格来与外资企业抗衡,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既然技术可模仿,企业也就没那么大热情投入财力和人力进行研发。其结果是,中国制造业的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率平均只占日本同行业的1/5至1/10。这样,中国企业也就无法发明出单枪三束彩色显像管,也发明不出CVCC发动机。

  如果想通过模仿取胜,那么企业只有一个选择,就是通过大量生产,降低成本, 展开价格竞争。因为各厂家为生存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生产过剩及竞相降价也就不可避免。结果,中国企业利润低,没有余力抽出资金进行开发研究。这就是中国有许多摩托车、家电、电脑、手机等厂家,但是都在“没有利润地忙碌”“进行没有胜者的竞争”的原因。

  这其中,那些为数不多、总算生存下来并成为大企业的中国厂家,最近几年都采取了相同的企业行动。那就是通过购买外国企业获得技术和品牌。联想集团收购IBM的电脑部门就是一个典型。同样,TCL收购了法国阿尔卡特公司的手机部门及汤姆森公司的电视部门,南京汽车公司收购了英国的罗弗公司。中国政府把这种中国企业购买海外企业的做法称作“走出去”战略,作为产业政策积极支持。但是,中国企业能够轻易购买的外国企业及其部门往往无法作为技术和品牌而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因为它们在市场上已经被淘汰,所以才被卖掉。中国企业需要尽早明白,技术和品牌只能通过自己公司一点点地积累建立起来。

  有可能发生连锁性破产

  90年代后期,在进口产品及外资曾占了很大比重的中国市场上,中国厂家的产品迅速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在两轮摩托车领域,合资生产的本田摩托车和雅马哈摩托车所占比率都下降。家电方面,过去松下电器及日立在中国的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空调等市场占有率最大,但这个市场逐渐被海尔、TCL、格兰仕、美的等中国厂家夺走,彩电及音响制品领域内,索尼也不像过去那么神气了。在电脑领域,联想和北大方正等中国厂家迅速抢占了IBM、东芝等在中国的市场。在手机市场,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外资厂家的市场也在被中国企业夺走。

  中国厂家在提高成本竞争力和质量、展开销售宣传方面发挥了威力。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就会知道,这些都是技术已经成熟领域的产品,这不过是即便没有技术的厂家也完全可以参加竞争领域的局部性胜利。而且,即便是这些技术成熟领域,一旦外资整顿了在中国的生产、销售体制,把立足点移向新技术领域,那么包括日本在内的外资将展开猛烈的反击。

  在中国厂家发挥了优势的彩电领域,随着

液晶
等离子
等平板彩电市场的扩大, 没有技术的中国厂家开始被淘汰。尽管中国厂家从台湾及韩国采购显示屏,也在生产平板彩电,但是因为没有线路设计及最核心的处理图像的LSI等技术能力,所以无法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中国有影响的彩电厂家有可能发生连锁性破产。

  在手机领域,随着手机市场需求向带照相、能上网等多功能手机转移,过去在第二代GSM方式的产品方面表现出竞争力的宁波波导、东方电子、科健等中国厂家,开始表现出劣势。今后如果开始向第三代的方式过渡,中国厂家有可能再次处于劣势。

  因中国需求膨胀,日本、韩国、欧美企业逐渐认识到,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将决定在全球市场的优劣。同时,因加盟世贸组织,中国政府所保证的市场开放政策及保护知识产权政策逐渐具体化,中国市场在逐步形成有利于外资发挥优势的环境。

  “中国经济将被外资左右”

  本来“改革、开放”政策就是中国经济出现奇迹般增长的动力,而“改革、开放” 的着眼点是“引进外资、增加就业、扩大出口”。当初中国没有更深地考虑如何扶植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中国企业,以及如何加强它们的竞争力。战后,日本的前通产省把“保护、扶植、加强民族产业及民族系统企业”作为政策的头等大事,在材料、汽车、电脑、半导体等各领域限制外资,想方设法提出对日本厂家有利的政策。在这点上,日中有很大不同。

  中国经济在宏观上取得了成功和发展,但是在微观上中国的民族企业已经碰壁, 其发展开始达到了极限。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点,在想方设法挽回局面。在第三代手机方面,中国想把中国厂家与德国西门子公司联合开发的TD—SCDMA方式作为全球事实上的标准规格,就是一个例子。

  此外,在过去中国企业通过委托生产等一直发挥强势的纺织、制鞋、玩具、电子零部件组装等劳动集约型制造业,因中国沿海地区工资水平提高,电力不足、治安恶化等,外资开始到越南、缅甸、孟加拉国去订货。如果中国的民族企业在国内市场也被外资逼入困境,中国经济有可能被外资左右。出口大国中国的出口中,60%都是外资企业的出口,这个事实反映了民族企业难以发展的中国经济的本质。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1,1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