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金融时报》《国际金融研究》杂志联合评出2005年国际金融十大新闻
1 国际油价屡破历史高位 全球金融稳定受到威胁
2005年国际油价一路高涨,在屡破历史高位后于第四季度震荡回调。纽约市场西德克
萨斯原油期货价格从年初的42美元/桶连续上涨,8月底时更是突破70美元/桶关口,达到创纪录的70.80美元/桶。
专家点评
点评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 李扬
石油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其价格走势既受到市场供求的影响,也受到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干扰。石油的不可再生性、原油储量的有限性、石油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是导致油价近两年来持续走高的主要因素。美元汇率的持续大幅贬值,也有火上浇油之效。而供应的紧张和需求的旺盛,使得石油成为炒家最佳的工具。
但是,较之前三次石油危机,此次油价飙升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显然大大弱化。其主要原因是,经过近20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各国经济的弹性大大提高,抵制冲击的能力明显提升,因此,此次高油价并没有在全球引致前3次石油危机所带来的严重滞胀。但是,油价上涨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别。相比之下,对于正处于工业经济发展和消费品升级换代阶段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高油价所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这是因为高能耗产业占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比重过大,油价的持续走高加大了经济运行的成本。
在相当程度上,国际石油问题事实上是一个国际金融问题。因此,国际油价连创新高,给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带来重大隐患。油价的不断攀升,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在2005年中,每一轮的油价上涨几乎都伴随着全球股市的重大下挫。美元汇率因油价走高受到打压,对其他主要货币均告下跌。部分亚洲国家货币也遭受打压,一些国家货币汇率的下泻甚至引发了媒体对另一轮亚洲金融危机的忧虑。此外,石油价格上涨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引发了通胀的压力,致使美联储持续加息,欧洲央行5年来首次加息,日本央行酝酿升息。所有这些,都将进一步增加全球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
由于工业化正处于中期阶段,而且城市化正在加速,中国已经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因此,国际油价的持续上升已经给国内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面对高油价的挑战,我国已经开始对能源政策进行了积极的战略调整。石油应急体系的建立,一系列价格、财税政策的采取,对发展新能源和再生性能源的鼓励,建立节约型经济社会目标的提出,加强在能源方面的国际合作,以及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等,标志着我国已着手建立有效应对能源风险的体制和机制。
由于投机资金对油价的短期影响不可忽视,而从目前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情况看,投机资金暂时还没有找到一个比石油期货市场更好的投资场所,因此,今后一段时期,仍会有大量的投机资金在石油期货市场兴风作浪,国际油价仍有可能在短期内再次冲高。但是,我们相信,经过近几年的市场动荡,长期供求关系将恢复其左右国际油价的主导地位,因此,2006年的国际油价将在50―60美元的区间波动。
2 人民币汇率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国际市场普遍赞誉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7月21日起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次汇率改革在出其不意的时机下推出,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最终赢得了多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积极评价。
专家点评
点评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 余永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81-1984年形成的贸易汇率和非贸易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制;1985-1993年形成的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价并存的新的双重汇率制;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此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在我国外汇管制逐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不断加强、市场工具逐步推广、金融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以及宏观调控成效显著的背景下进行的,体现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三原则。
这次汇率调整,最重要的是人民币汇率机制发生了改变,从单一的钉住美元到参考一篮子主要货币。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一种“软性”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机制。人民币汇率可以根据一篮子货币中任何货币汇率的变化而调整,也可以参考一篮子货币在一定区间之内进行调整。汇率浮动的方向和幅度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确定。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形成了所谓的BBC模式(Basket,Band,and Crawling,即一篮子、区间浮动与爬行)。
人民币汇率改革是一项重要举措,从近期趋势来看,此次汇率改革后,人民币将在有管理的幅度内缓慢升值,对国际和国内经济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从国际影响来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有助于中国内需的改善和进口的增加,进一步降低全球贸易失衡,促进全球经济的改善和多数企业利润的提高,对于全球股市都属利好。多国政府要员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对中国的汇率改革表示了欢迎和肯定。
对国内经济来说,人民币汇率改革既存在有利因素,也存在挑战。一方面,汇率改革对中国经济抵御风险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汇率灵活性的增强也将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利于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将为中国争取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减少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降低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另一方面,汇率改革对国内一些传统的出口优势型行业带来直接冲击,包括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行业,人民币升值将使其出口减少导致利润下降和行业就业压力的增加。这些行业必须加速调整的步伐,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保持竞争力。但是,由于本次汇率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汇率水平的变化不大,中国的对外贸易、引资、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都不会受到很大影响。
3 全球加息行动开始世界经济稳定增长
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复苏和国际油价的连创新高,通胀苗头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显现,以美联储连续13次加息为主要标志的全球加息潮悄然掀起。
专家点评
点评人: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姜波克
国际油价大幅上涨所带来的通胀压力成为此次美国一再加息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石油消耗大国的美国,其消费和生产领域都受到了高位运行的国际油价的冲击,通货膨胀形势日益严峻。消费者物价指数和生产者物价指数除在5月份有轻微的下跌外,其余月份均逐月上升,最高月环比升幅达到1.2%和1.9%。同时,房地产市场价格上升所引起的对经济过热的担忧也是促进美联储升息的直接原因。事实证明,美联储的宏观调控政策对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2005年,美国经济经受住了油价高涨、飓风袭击、房地产泡沫等负面因素的考验,保持了较为强劲的增长动力,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3.8%、3.3%和4.3%。
自2003年6月以来,欧洲央行的基准利率一直保持在2%的历史低点。得益于低利率环境,欧元区经济逐步复苏,走出低迷。12月1日,欧洲央行温和调高欧元区利率0.25个百分点至2.25%,有助于改善因美国连续加息导致欧元区资金大量流向美国的局面,缓解高油价带来的通胀压力,提高市场对于区内物价稳定的信心,从而达到促进欧元区经济增长的目的。不过对于德、意等经济长期低迷的国家来说,升息对其经济复苏将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日本经济继续保持缓慢增长的态势。2005年前三个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1.2%、0.8%和0.4%。日本央行预计困扰日本经济多年的通缩问题将在2005年的财政年度结束。为了维持经济增长、克服超过7年的通缩,日本央行2005年仍然决定维持接近零的利率不变。预计2006年日本央行有可能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做出微幅加息的决定。
印尼是受油价高企影响较大的国家,2005年8月30日,印尼货币卢比对美元一度急跌至自2001年4月以来的低位1∶11750的水平,其通胀率也在3月份达到8.8%,10月份进一步升至17.9%。从7月以来,印尼央行已5次加息,将基准利率提高至12.25%。同样基于能源价格高企引发的通胀压力,澳大利亚和韩国央行将基本利率上调至5.5%和3.5%。
在2005年全球加息潮流中,逆潮流而动进行降息的国家有英国和巴西。英格兰银行下调利率的主要诱因是上半年的英国经济增长放缓。同时,降息将有助于稳定迅速降温的英国房地产市场。为缓解利率高企大量资金流入造成汇率上扬出口受到抑制的局势,巴西央行连续两次降息,以刺激经济增长。
考虑到高位运行的国际油价和日益扩散的通胀压力,预计全球加息潮流可能会延续到2006年。随着全球低利率时代的结束,国际市场需求将有所下降,再加上原油价格上涨和通胀压力的影响,预计2006年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将比2005年有所放慢。
4 美元汇率扭转跌势联储主席易人在即引发市场猜测
2005年美元汇率扭转跌势,至11月16日欧元兑美元报收1∶1.1671,美元升值幅度超过14%。美元强劲反弹得益于美联储连续加息导致美元和欧元利差持续扩大。但布什提名伯南克为格林斯潘的接班人,引发市场对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势的猜测。
专家点评
点评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 胡晓炼
2005年,美国经济强劲增长和美联储持续加息扭转了美元汇率的跌势。2002年以来,美国的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导致美元对主要货币持续下跌。到2004年末,美元对日元贬值了20%,对欧元贬值幅度更是超过50%。这段时期,美国生产力的强劲增长、减税政策和低利率政策的双重刺激,以及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持续增长。2003年和2004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3.6%和3.3%,2005年美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年增长率将达到3.5%-4%之间。在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美联储自2004年6月起每次以25个基本点的幅度连续加息13次,联邦基金利率由1%提高到目前的4.25%,以此应对通货膨胀上升的风险。美元短期利率水平的持续上升,加大了与欧元和日元之间的利差,支持了美元汇率走强。但是美国经济结构失衡和“双赤字”问题并未发生根本改善,一旦美联储终止加息,欧、日为抑制通货膨胀上升采取加息措施,就会缩小利差空间,从而抑制美元上涨的趋势。
新任美联储主席政策主张的差异给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增加了不确定性。10月24日,布什提名现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本·伯南克为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接班人,引发市场对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势的猜测。尽管伯南克在获提名当天表示,其上任后的首要任务是维系格林斯潘任期内政策的连续性,保持对长期物价稳定的重点关注,以此作为货币政策对整体经济繁荣和充分就业的最大贡献。然而,伯南克和格林斯潘在调控通货膨胀方式上却有着不同的思路。伯南克是目标通货膨胀政策的大力倡导者。他主张设立正式、公开的通货膨胀目标,由美联储负责维系,以此提高联储决策的透明度,进而履行联储维持低通胀的职责。但在格林斯潘及其支持者看来,为了达到通货膨胀目标而机械地提高或降低利率,将不可避免地限制联储的灵活性。事实上,在格林斯潘执掌美联储的18年里,从未设立过明确的通货膨胀率目标,而是根据经济状况灵活主动地调整货币政策,实际通货膨胀率控制得相当成功。
从短期来看,美国经济仍将稳步增长。但受石油价格高企、房地产价格上涨趋缓、货币政策不断趋紧等因素影响,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可能会放缓。飓风灾后重建将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财政状况会因此恶化。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还将有两次升息的空间,联邦基金利率将达到4.75%左右的中性水平。此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走向值得特别关注。由于世界经济总体上处于稳定增长,全球利率水平将有所上升。
5 欧洲全民公决引发震荡欧元前景再受关注
2005年5月29日,作为欧洲联盟和欧元区的创始国之一的法国,以55.96%反对,44.04%赞成的全民公决结果,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3天后荷兰以63%的反对率使其再度被否决。这一事件对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也引发了人们对欧元前景的担忧。
专家点评
点评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 唐旭
2005年在欧洲国家进行的对《欧盟宪法条约》的公投一度成为外汇市场的关注焦点。
法国和荷兰对欧盟宪法的先后否决,迅速逆转了欧元自2004年10月中开始的强劲走势。在欧元遭受重挫之际,市场对于欧元区的经济前景重新表现出疑虑,有关欧元区面临解体的言论也开始出现。
《欧盟宪法条约》在法国和荷兰的相继被否决,从表面上看是由于民族情绪的高涨以及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实际上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公投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索,它引爆的是积蓄已久的对于一体化不满的情绪。
从政治的角度看,主要是民众对于欧盟的认同感产生了异议。2004年欧盟新接纳10个成员国,可以说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一大步,但是这一举动并没有征求民众的意见。这10个新入盟的国家人均GDP只有原欧盟平均值的32%。原来15国的平均失业率为8%,而新入盟国家的平均失业率却高达15%。一年来,新成员国向老成员国的移民以及廉价劳动力问题,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新老成员国之间经济水平、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社会福利水平的差异,无疑会对成员国居民的生活状况产生冲击。民众对于政治精英能否代表自己的意愿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从经济的角度看,主要是欧洲经济的持续疲软,各国经济情况差强人意,其周期性复苏极其脆弱并且出现停滞不前的情况。考虑到油价上涨等因素,OECD预计欧元区2005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为1.25%,2006年为2%。由于欧洲经济的低迷以及美国经济的强劲反弹,大量资金从欧洲流入美国。同时,占欧元区经济1/3的制造业也出现了不景气的迹象,跨国公司纷纷裁员。法国和荷兰民众还普遍感觉到引入欧元后出现了通货膨胀问题,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也有所下降,增加了人们对欧元区的不满。
欧元正式启动后,各国把原有的货币政策上交欧洲央行,财政政策成为各国惟一能够运用的政策工具,但在《稳定与增长公约》的严格约束下,财政政策的运用也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各国调控政策与实际经济情况的严重脱节,因为本身欧盟各成员国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内产业结构不同,民众的诉求也不相同,却要步调一致地按照同样的标准调整自己的政策,无疑不利于各国经济发展。法荷等国对《欧盟宪法条约》的否决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民众对欧洲统一和《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质疑。
当然,欧洲货币一体化和欧元已是大势所趋,不大可能因为个别事件或言论而出现逆转。然而,随着欧盟的扩大和各成员国差距的显著增加,欧洲内部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协调将变得更加困难,欧盟未来发展也不会一帆风顺。
6 中日韩东盟共建ABG组织“亚元”初露端倪
2005年2月22日,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东盟10个成员国签署协议,宣布建立ABG组织(Asian Bellagio Group)。10月,亚洲开发银行表示,将从2006年开始编制和公布显示亚洲货币加权平均值的亚洲货币单位,舆论认为亚洲货币单位有望成为亚洲共同货币“亚元”的原型。
专家点评
点评人: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副代表兼首席经济学家 汤敏
近年来,亚洲经济体之间贸易比重不断增加,但贸易结算货币仍然主要使用美元,外汇储备货币也主要是美元。美元在2005年以前持续3年多的下跌,导致亚洲各国货币出现大幅升值,一些地区货币甚至屡创新高。在此情况下,如何稳定外汇市场,避免汇率波动对亚洲经济造成冲击,成为亚洲各国政府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这也是ABG组织建立的直接原因。
Bellagio Group是20世纪60年代由奥地利经济学家马赫卢普组成的一个评估潜在国际货币问题的组织,在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仿效欧洲而取名ABG,显示了亚洲地区推进货币一体化的意愿。事实上,东亚区域间货币合作很早就开始了。从2000年《清迈协议》到2003年开始发行的亚洲债券基金,都是东亚各国逐步为推动各国间金融合作,从最初的尝试到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的开始。但到目前为止,东亚各国之间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合作机构。
一般认为,东亚货币合作可行的长期方案之一是货币一体化,即采取单一货币。亚洲货币一体化需要三个条件:首先,必须通过形成自由贸易协定和人力及资本自由流动的相关协议来创建一个亚洲共同市场;第二,共同货币的潜在成员国必须建立和实施类似欧洲《马约》所规定的包括财政赤字、利率等各项宏观与微观指标在内的货币一体化基准;第三,必须建立一个区域性中央银行,成员国间的汇率亦须固定,从而最终推出一个共同货币。目前看上述条件还远不具备。目前公布的亚洲ABG组织不具有法律约束效力,所以这个组织的成立应该属于“早期热身”阶段。同时,由于东亚地区各国在自由贸易方面的合作程度比欧盟国家要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希望通过ABG组织协同协调亚洲外汇市场来影响美元走势,在近一段时间内应该不太可能。
亚洲货币单位将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东盟10国等13个国家的货币,将成为测试成员国货币总体稳定程度的指标。同时,亚洲货币单位是参照欧元的前身欧洲货币单位设计的,采用“一篮子货币方式”,按比例反映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及贸易额情况,所以,日元、人民币和韩元的比重比较大。
亚洲货币单位的出现将进一步推动亚洲货币一体化进程。从目前浮现的一些构想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亚洲货币一体化的远景。将本国货币从钉住美元到放宽汇率浮动,亚洲各国正在憧憬一种更远大的目标,那就是创立新兴的亚洲货币体系,将地区内各经济体的货币统一起来,以一体化货币的方式对美元和欧元浮动,到那时,全球货币将进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三国演义”时代。
7 布雷顿森林机构成立60周年国际协调成共识
2005年是布雷顿森林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成立60周年。2005年10月15-16日,以“加强全球合作:实现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为主题的第七届20国集团(G20)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发布了《关于布雷顿森林机构改革的联合声明》,进一步明确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分工,为其改革规划出了路线图。
专家点评
点评人:中国银行行长助理 朱民
布雷顿森林机构是1944年伴随“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而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多年来,布雷顿森林机构作为稳定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多边框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以及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稳定作出了贡献。然而,此后60年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日益加剧,美国成为最大的资本输入国,而众多发展中国家成为资本输出国;全球生产要素流动不平衡,资本要素的流动空前活跃,而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流动则相对滞后;另一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储备货币和汇率体系缺乏全球层面的制度安排,脱离实体经济的投机性资本流动加大了国际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面对上述失衡和无序,以IMF为主体形成的国际货币体制和以世界银行为主体形成的国际发展援助机制表现出很大程度的失效,布雷顿森林机构的职能面临直接挑战。由此提出了布雷顿森林机构改革的要求。布雷顿森林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供一种国际制度安排,缓解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失衡和无序,促进全球经济的平衡和有序发展。
从其使命及最新发展形势,布雷顿森林机构改革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努力:首先,重新定位布雷顿森林机构的职能分工。IMF应主要侧重于推动各国国内宏观经济和金融的稳定,提高对全球经济、国际资本市场的监管,加强危机防范和应对,重建稳定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IMF在提供贷款的决策过程中应服从履行准中央银行职能的专业准则,力戒政治化。世界银行应该侧重于社会经济发展,更好地发挥其为最不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提供金融和技术支持的作用,更有力地发挥调节全球资源转移和利益协调的作用。其次,实现治理机制的改革。重新审核基金份额,扩大基础投票权,增加发展中国家投票权比重,废止少数发达国家事实上的否决权等,是推动两机构治理机制实质性改革的基础性条件。
总之,布雷顿森林机构是多边框架,它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取决于国际社会愿意在多大程度上通过多边安排来协调国际经济秩序。布雷顿森林机构的改革实际上代表着多边主义和单边主义两种全球治理观的交锋。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的立场,从本次G20会议的声明中可以看出,20国集团已经在寻求为配额改革确定原则,以便为2008年1月前完成的IMF第13次配额审议作出贡献。可以预见,要使布雷顿森林机构的改革真正向着强化多边机制的方向发展,还需要世界各国更多的协调,更艰巨的努力。
8 日本银行业基本摆脱困局曙光初露
根据日本全国银行协会11月9日发表的最新统计,截至2005年10月底,日本全国128家银行的贷款余额为3.4万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2%。这是日本全国银行系统贷款余额自1999年3月以来首次同比增长。这显示,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一直处于困境的日本金融业也随之开始复活,金融体系已经趋于稳定。
专家点评
点评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监管一部主任 阎庆民
2004年6月,标准普尔将包括前三大银行瑞穗、东京三菱和三井住友在内的日本8家大银行的信用评级予以调升,这是在困境内挣扎的日本商业银行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评级被首次调升。这表明,长期处于经营危机的日本银行业出现转机。2005年10月日本金融机构贷款余额6年多以来首次同比增长,11月日本6大金融集团公布2005财政年度利润总额将超过254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进一步显示了日本银行业基本摆脱困局,经营状况开始好转。
此次日本银行业得以复苏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日本经济复苏,企业经营好转,不良债权减少,同时,消费保持良好态势又增加了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二是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为银行业复苏创造条件。三是日本银行业大力改革经营理念,完善公司治理,调整经营内容,改善收益结构,是日本大银行迅速恢复元气的最重要原因。日本大银行过去主要依靠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利差来获取收益,而现在投资信托、保险销售以及其他中间金融业务手续费的收入大幅增长,逐步成为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四是从监管的角度,日本金融业不良贷款基本得到解决,因此2005年4月发布了《投资服务法》,鼓励日本银行业进行创新。
最后是日本银行还通过大规模并购重组,增强获利能力。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日本全国性的银行数量从24家缩减至8家。2005年10月,日本排名第二的东京三菱金融集团与排名第四的日联控股集团合并,产生了全球资产排名第一的大银行集团——三菱日联金融集团,合并后的集团公司总资产高达1.75万亿美元,超过了此前全球最大的花旗银行集团。日本金融厅11月批准了这宗合并案,新银行将于2006年1月开始运作。此次合并也意味着日本金融业大重组进入收尾阶段,整个行业基本形成了三大金融集团鼎立的格局。
日本银行业虽然基本摆脱困局,曙光初露,但从资产收益率和存贷差来看,国内主要银行的盈利能力总体上仍低于国际同行。尽管日本银行正在努力发展消费金融、财富管理等新业务,但在整体规划方面,还未能制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发展战略,用以在全球市场与顶级金融机构抗衡。加之全球原油价格波动和世界经济面临通胀压力,本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长期呈负增长的消费物价指数,美联储预期明年将调高利率等因素,将使日本经济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日本银行业要恢复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国际市场竞争地位尚需时日。
9 国际金融巨头掀起参股国有银行热中国银行业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
2005年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加速股份制改革的重要一年。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中国工商银行的引资工作亦取得重要进展,引起了国际金融界的广泛关注。中国交通银行率先在香港成功上市,随后,中国建设银行也在港上市,成为当年全球最大,同时也是有史以来银行业最大的IPO。
专家点评
点评人:汇金公司副董事长 汪建熙
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来增强资本实力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是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的重要环节。为此,中国银监会于2003年12月颁布了《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为外资金融机构参股中资银行提供了政策依据。之后,中资银行加快了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进程。截至2005年10月末,已有22家境外投资者入股17家中资银行,外资投资金额已超过165亿美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工作尤其引人瞩目。苏格兰皇家银行、淡马锡公司、瑞士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投资中国银行,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公司投资建设银行,美国高盛公司、德国安联集团和美国运通公司组成的投资团拟参股工商银行。
做好境外战略投资者入股中资银行的工作,能够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对我国银行业来说,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实现股权多元化,并建立公司治理、业务、管理方面的合作关系,可以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和经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增强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改革,通过上市最终实现把“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目标。
对于外资银行而言,入股中国国有银行是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机会的重要方式。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金融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经过一系列内部体制改革和财务重组,中资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管理水平、竞争能力和盈利状况也有了显著提高,国际金融巨头对参股中资银行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参股中资银行,国际金融巨头不仅有可能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更是快速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便捷途径。
2005年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在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后,已分别于6月24日和10月27日在香港成功上市,中国银行在成功完成战略投资者引进工作后,也开始积极准备上市。中国银行业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极大地推进了改革的步伐,并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认可,中国银行业改革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10 印尼爆发汇率风波 清迈机制发挥作用
2005年以来,印尼卢比持续走低。8月30日印尼卢比兑美元汇率暴跌约10%,至11750印尼卢比兑1美元,达到4年来的最低水平。为应对危机,印尼政府宣布实施新经济政策来调控局势,印尼央行也积极寻求与亚洲国家达成货币互换协议。
专家点评
点评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吴晓灵
印尼是欧佩克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成员国,不仅因为它是欧佩克中惟一的东南亚成员国,而且因为它是原油净进口国。由于国际油价的连创新高,印尼石油进口上升,出口下降,引发印尼货币大幅贬值。联想到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历史背景,印尼货币的急剧贬值又进一步引发了亚洲其他货币的下跌。
为应对货币危机,印尼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大幅度提高基准利率——印尼中央银行将基准利率从8.75%上调75个基点达到9.50%,将7天隔夜拆款利率从7.25%上调至8.5%,还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将各行准备金上调5%;入市干预——印尼央行在短短4个月时间内动用了50亿美元干预汇市,相当于本国外汇储备的14%;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印尼央行继9月初与日本签署有关协议,将双方30亿美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安排增加一倍至60亿美元后,又于11月与中国达成2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根据这些协议,印尼在需要短期流动性支持时,可以用印尼卢比兑美元互换的形式从日本和中国取得融资支持。在印尼政府出台多项政策力挺印尼卢比后,各项措施略显成效,汇率初步摆脱4年低点。目前,IMF对印尼的经济发展方向及增长潜力的看法基本上仍是正面。
印尼汇率风波没有引起危机爆发,与印尼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有关,但清迈机制的效用功不可没。始于清迈协议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签署,对印尼摆脱货币金融危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清迈协议(CMI)是东亚各国建立的一种相互融通外汇储备以防止货币危机发生的合作协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各经济体十分重视地区金融合作,各国政府和学术界提出了各种金融合作的倡议和设想。2000年5月东盟各国与中日韩在泰国签订了《清迈协议》,决定建立双边货币互换网络(BSA),提供国际收支的短期流动性支持,以防止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重演。在2005年5月的伊斯坦布尔10+3财长会议上,各国就进一步加强《清迈协议》有效性措施达成共识。与此同时,韩国中央银行分别与中国及日本的央行达成协议,将双边换汇数额分别扩大至40亿美元及30亿美元,以作为各自货币受到冲击时可互相借调的干预资金。而就在印尼央行与日本央行签署新的货币互换协议之后,出于抵抗美元连续加息和国际油价高位运行等外部风险的迫切需要,东盟内部也开始酝酿将原有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规模扩大一倍,以此保证对该地区货币稳定形成有力的支持。
《清迈协议》问世5年来,总计建立了17个双边互换安排,涉及资金525亿美元。清迈协议是东亚金融合作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地区金融救助机制的主要体现。在清迈协议的框架下,东亚各国已经开始致力于建立短期区域性流动资本的监控机制和金融风险的预警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