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WTO多哈回合谈判 > 正文
 

挽救多哈回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 14:21 和讯网-《财经》杂志

  149个成员在最后一刻达成妥协,为挽救多哈回合谈判提供了一线生机。更为艰难的实质性谈判留给了未来的数月

  □ 本刊特派记者 曹海丽 楼夷 陈慧颖 发自香港

  12月18日晚上10点15分,香港会展中心。

  在延迟了近十个小时后,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六次部长级会议的闭幕式终于举行。几乎未及给各个成员代表足够的反应时间,大会主席、香港工商及科技局局长曾俊华便手起锤落,宣告香港部长宣言获得一致通过,“香港部长级会议取得成功”。

  “这是极其艰苦的一个晚上,我像狗一样地工作。”在闭幕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曾俊华援引伟大的摇滚歌手约翰列侬的话说。

  从24小时之前开始,谈判代表们进入最后也是最为艰苦的一个晚上。谈判持续了十个小时,一直延续到第二天早上太阳升起。在这个不眠之夜,“谈判者们消耗掉了350杯咖啡。”世贸组织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在同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终于设法将多边谈判在经过了一段冬眠期后,拉回到正轨。”

  香港部长宣言取得了如下进展:确定2013年作为全面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的最终期限;在棉花问题上达成一个协议;对32个最不发达世贸成员提供“免关税,免配额”待遇,并有望从2008年起执行;非农产品市场准入方面,同意采用“瑞士公式”——这意味着较高的关税需做较大的减让;服务业方面尚未有太多触及,各方就如何在2006年进一步深化谈判的方向和模式达成了一致意见。

  一个在2006年底——多哈回合谈判的截止期——之前完成所有的谈判的路线图,也被订立出来:在2006年4月30日前,各方需就农产品贸易及非农产品市场准入的全面谈判模式(full modalities)达成共识;2006年7月31日前,就这两个议题提交具体减让承诺建议。服务业方面,部长们也同意,在明年7月31日前提交第二轮修订承诺建议,明年10月30日前提交承诺减让表的终稿。

  所有人都承认,这一成果只是往前走了“微小一步”而已。会议结束后,许多成员表达了“失望”之情。拉米在闭幕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亦务实地表示,这一周的会议只是使多哈回合谈判“向前推进了5%”;至今,整个回合谈判只完成了60%。

  这一结果原是意料之中的。来香港之前,经过数月艰苦的博弈,各方已经不得不降低了期望值,确知香港会议将不可能达成预期的全面谈判模式。人们的期待,是香港会议为下一阶段谈判提供推动力。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香港部长宣言的达成,至少为挽救多哈回合提供了一线生机。虽然更为艰难的实质性谈判留给了未来的几个月。多哈回合的命运仍然未卜。

  然而,即使这样一个“进展微小”的部长宣言,也来之不易。它是在经过一个星期激烈而漫长的互相指责、施压和博弈后,在最后一刻妥协的结果。

  “拉米日记”

  “当我醒来的时候,是晚上;当我入睡的时候,是白天。在香港已经近一周了,我还没有机会看看这个城市——除了会展中心和住的酒店。但是在白天,偶尔地,当我难得地抽上一支雪茄,我瞥一眼港湾和我早些时候提到过的那艘蓝帆船,我吃惊于它有点接近我们的认知了。今天涂在蓝帆上的白色大标语是:‘穷人什么时候能够变富?’这是一个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非常直接的口号——当我们继续着漫无止境的会议时。的确,贸易可以帮助减轻贫困,但这仅是一个很大的谜局的一个片断。”

  这是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2005年12月16日写的日记的开头。

  自12月12日抵达香港起,拉米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刊登在WTO的网站上,直至会议结束。他试图用这种方式让公众了解为期一周的WTO香港部长级会议的进程,以及记录他自己的所观所感。

  三天前,12月13日下午,香港部长级会议在香港会展中心正式开幕。这是世贸组织规模最为盛大的一次部长级会议。来自各成员近6000名代表、2000名非政府组织(NGO)代表,以及世界各地近4000名记者汇聚一堂。这也是非政府组织首次被允许参会。

  就在那天早上,在参加完与G20(一个由巴西、印度、中国和南非发起的21个发展中国家联盟)和加勒比海地区国家的部长代表们的会谈之后,拉米回到他的办公室稍事休息,喝杯咖啡。这时,他透过面对着维多利亚港湾的玻璃窗,第一次看到了那艘蓝帆船。

  船帆上,赫然一行英语标语:“For when trade justice?”(贸易公平何时到来?)——“但是,是谁的贸易公平呢?”拉米在日记中写道。

  在当天下午的开幕式上,拉米的演讲开始未几,数十名非政府组织代表手举各式标语,叫喊着口号突然冲进会场,打破了他的发言。“不要WTO”,“不要更多的谎言”,这些抗议者这样喊道;“WTO扼杀农民”,“WTO扼杀民主”,一些标语这样写着。他们的出现短暂地吸引了会场内代表和媒体的注意力。十分钟后,他们和平地退场。

  当然,瞬间的插曲没有影响拉米的发言。

  拉米,这位欧盟前任贸易专员,于今年9月接任世贸组织总干事。从一开始,他就说过他没有“魔棒”。“场内,当然还有这个会场外的人群,会用他们的声音——有时候是愤怒——提醒你们:WTO不是一个最受欢迎的国际组织。”在先用法语而后用英语发表的演讲中,拉米说。

  会场外,来自韩国的数千名农民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反世贸、反开放农业市场的抗议者,正在游行。

  这是人们预期的一部分。在勃然兴起的反全球化压力中,1999年的美国西雅图部长级会议意外夭折;2003年的部长级会议在墨西哥坎昆举行,韩国农民在那里上演自杀一幕;2005年岁末的香港会议,没有人指望那会是一个平静的场合。

  有高度组织的韩国农民先是上演了“三步一叩”,继以“赤膊跳海”游向会展中心,掀起一个高潮;在随后的几天里,他们冲铁马、掷鸡蛋、抢警棍、烧棺材。12月17日,香港会议即将结束的前一天,示威者与香港警察发生了暴力冲突。警方不得不动用喷水龙头,并拘捕了数百名示威者。香港会展中心外面的道路和湾仔地铁站,则被迫封闭了整整一夜。

  “我忍不住想到,三分之二的成员代表在这个会场里要求一个更为开放的农业贸易;而在街上,那些吸引媒体注意力的示威农民需要的,则恰恰是完全相反的东西——封闭农产品市场。这让我想起那艘蓝帆船——是谁的公平贸易呢?”拉米在日记中说。

  农产品贸易攻与防

  当然,拉米和与会的代表一样清楚,真正影响这个对多哈回合谈判至为关键的部长级会议的,不是场外的示威,而是场内近150个成员的利益分歧和政治压力。

  12月12日,香港部长级会议开幕的前一天。欧盟、美国、日本和加拿大——这四个主导上轮乌拉圭回合谈判的贸易大国,纷纷宣布了一揽子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援助计划,包括对最不发达成员出口实行“免关税,免配额”待遇;保障发展中成员的特殊和差别待遇;针对贸易的现金援助等。

  这一被称为“发展套餐(development package)”的一揽子计划,被舆论认为是旨在避免香港重演2003年坎昆会议惨败结局的一个努力。2003年9月召开的坎昆部长级会议,由于发展中成员与发达成员在农业补贴问题上的矛盾无法调和,刚开了个头就煞了尾。

  这次,没有人愿意冒这个险。

  时间不等人。多哈回合谈判的截止时间,原定为2005年1月1日,后不得不延至2006年底。再次延期被公认为不可能:美国国会授予总统贸易促进权“快速通道(美国国会对贸易代表所签署的贸易协议投票,只能通过或者否决,但不能修改)”期限将在2007年6月终止。美国政府获得国会延长这一授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没有这一授权的美国政府,在多哈回合谈判上所做的任何承诺都没有意义。

  所以,若想谈成多哈回合,2006年底,是完成所有谈判的最终截止日——协议达成后经美国国会审议,尚需六个月左右时间。这意味着香港会议的底线是至少“不能失败”。

  “2006年底是一个真正的期限。我们不能承受错过它的代价。”大会主席曾俊华在开幕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或许正是基于这一共识,在宣布了一揽子援助方案后,欧盟贸易专员曼德尔森称之为“预付金”:“我们需要给发展中国家这份预付金,因为这是一个发展回合,也因为它将为重大的发展成果铺平道路。”

  然而,这些发达成员伸出的“橄榄枝”,并未使接下来的一周谈判因此变得容易。在谈判的核心议题农业上,发展中成员的立场几难撼动。

  在此轮谈判中,以巴西、印度为首的G20集团是推动农业谈判的最主要的力量。这个集团成立于2003年8月坎昆会议召开之前,其主要目的就是“推动农业谈判”。其中尤以巴西处于绝对的攻势。

  巴西是世界上第三大农业出口国,推动农产品市场准入是巴西多哈回合的最大利益。巴西在向欧洲和美国等发达成员施压削减补贴和提高市场准入方面,可谓不遗余力。巴西外长阿莫利姆以其纯熟的英语、幽默健谈的风格以及强硬的立场,成为香港会议上最引人注目的谈判者之一。

  在发达国家一翼,今年10月,美国和欧盟相继公布了最新的农业提案。农产品市场准入、国内补贴和出口补贴被称为农业保护的“三个支柱”。

  美国提议,在农产品市场准入上,关税减让幅度在55%-90%之间,关税上限不超过75%,敏感产品比例限制在所有可减关税品种的1%;在农产品国内补贴方面,对贸易扭曲最大的国内支持总量(AMS,又称“黄箱”)将削减60%,“蓝箱”(对贸易造成扭曲程度较低的补贴)比例从农业生产总值的5%降到2.5%。此外,美国提议,在2010年之前全部取消扭曲贸易的出口补贴。

  两个多星期后,欧盟提交了新的农业提案,较此前的提案加大了削减力度,平均农产品关税由22.8%降至接近美国平均农产品关税水平的12.2%,限定最高关税水平为货物价值的100%,敏感产品比例设定为8%;“黄箱”削减70%。

  尽管美、欧自说自话,或称各自提案为“大胆,雄心勃勃(ambitious)”,或称其为至今“最具实质性(substantial)”的计划。但是这两份提案,特别是欧盟的提案,没有得到大多数发展中成员的认同。巴西、印度的谈判代表直指欧盟缺乏诚意,远低于发展中成员的要求。G20集团的提议是发达成员平均关税降54%,国内支持按金额最高应削减80%。

  早在香港会议前,欧盟和巴西与印度部长们之间的“交恶”就已愈演愈烈。及至香港会议,除了议题本身的分歧没有弥合,各自立场和表述更趋强硬。

  粮食援助风波

  香港会议开幕以后,激烈争论的第一个热点出人预料——并不是如何扩大市场准入或削减补贴,而是一个人道主义议题——粮食援助。这场争论并没有发生在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之间,而是在发达成员阵营欧盟和美国之间。

  粮食援助只是农产品贸易谈判中的一个细枝末节。围绕着它的激烈争论,进一步印证了农业谈判举步维艰的现实。

  粮食援助是多哈回合农业谈判“出口竞争”里的一项内容。根据2004年7月世贸组织成员在日内瓦就关键领域达成的框架协议,成员将设定一个期限,全面取消所有的出口补贴。美国在10月的提案中提议定为2010年;欧盟则坚持,只有获得其他成员平行减让的承诺,才能讨论期限问题。

  在2004年7月达成的框架协议中,有三种形式被认为存在隐性补贴的可能——出口信贷、国有外贸企业(STE)和粮食援助。粮食援助的主要提供者为美国和欧盟。

  12月14日早上,欧盟委员会专门就粮食援助问题召开吹风会。欧盟称,粮食援助被滥用,成为粮食出口国倾销国内过剩粮食的工具。欧盟“揭露”,美国在2003年共对外援助价值26亿美元的粮食。这些粮食全部购于美国市场,并全由美国公司提供相关运输、后勤等服务,使60%的粮食援助预算留在了美国国内。这相当于是对粮食出口的一种补贴。

  欧盟还发布数据,称美国用于援助的粮食占到其大麦出口的20%、奶粉出口的50%以上。

  美国和欧盟是世界上人道主义粮食援助最主要的两个提供者。自20世纪90年代始,欧盟逐渐采纳用现金援助取代实物援助。欧盟认为,用现金援助,由有信誉的非政府组织或联合国有关机构第三方监控钱的使用,受国政府可以自己决定到哪里去买粮食,以及买什么样的粮食。

  “我们不是反对粮食援助本身。”欧盟农业和农村发展高级官员希克说,“我们是对其他援助者利用这一名目行商业用途持批判态度。”

  欧盟在粮食援助问题上的强调,引起了美国的反弹。一天前,美国贸易谈判代表波特曼在与世界银行联合举行的会议上,用“偏执”一词来评价欧盟对“现金援助”的态度。美国认为欧盟在这一问题上小题大做。

  “粮食援助占农产品贸易还不到1%!”波特曼说。

  欧美争端

  欧美粮食援助争端令很多人感到不解。“这个问题为什么重要呢?”香港会议开幕当天,一位来自非洲的记者这样问拉米。

  “为什么要在一个主要是人道主义范畴的议题上指指点点?”拉米自问自答,“因为有些成员国认为,它涉及出口补贴????它对全面取消出口补贴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接下来的几天中,当这个话题每天反复出现,很多人开始相信,这是欧盟试图拖延设定最后期限,并借此转移对关税和国内补贴削减的关注和压力。欧盟此前早已坚称,除非获得其他成员国的“平行减让”承诺,欧盟将根本不考虑设定一个期限。

  欧盟要求的“平行减让”,除了针对美国的粮食援助和出口信贷,也包括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国有外贸企业问题。此外,欧盟也对美国2002年通过的农业法案极为不满。在这一法案中,美国通过一项新的“抗周期性补贴”。

  欧盟指出,美国的“抗周期性补贴”实则是一种高度扭曲贸易的形式——根据预测,这一补贴将从去年的11亿美元增加到今年的42亿美元。欧盟要求的平行减让承诺,也包括这一内容。

  欧盟的坚持令很多代表感到气馁。因为在一些人看来,确定一个取消所有出口补贴的最后期限,或许是香港部长级会议农业谈判能取得的惟一实质性进展。

  “在来香港之前,(我们)就已经知道市场准入和国内支持方面不可能有让步。”巴西外长阿莫利姆说。因此,他认为,如能就取消出口补贴确定一个期限,将是极有“象征性”意义的。

  12月14日,世贸组织新闻发言人凯斯透露,除了欧盟和瑞士,其他成员国已同意将2010年作为取消所有出口补贴的最后期限。

  所有的压力和指责都转向了欧盟,但是欧盟仍然拒绝妥协。12月16日,香港会议过半,曼德尔森在一大早的新闻发布会上表达了他的“失望”之情:“一些人在香港已经失去对战略性目标的远见。多个夜晚被用来交换意见,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任何调和的迹象。”

  曼德尔森说,他对目前谈判的发展方向感到担忧,“谈判意愿正在倒退。”

  显然,曼德尔森的“沮丧”和“失望”,既来自发展中成员对其提案“实质性”的不认同,也来自传统盟友的对立。美国高级官员在多个场合指“欧盟正在阻碍农业谈判”,并在公开场合从未显示出有改变粮食援助立场的迹象。

  悲观和紧张的气氛似乎正变得越来越浓。

  妥协在最后一刻

  12月17日,会议结束前的一天,大会公布了根据前几天讨论的结果汇总的部长宣言草案修改稿。很多成员国的基本反应是“失望”,“远低于预期”。

  曼德尔森在当晚7点发布的一份声明中,仍然毫不退让:“我们预期今天晚上将置于出口补贴谈判的压力之下。我们将维护我们的利益。”

  记者们随即发现,这份修改稿中,首次写入2010年取消出口补贴为进一步讨论的基础,但后面又紧跟了一个括号——“自协议达成开始执行起五年内”。一开始,很多记者并没有理解括号的含义。入夜,部长们已经进入“绿屋(Green Room)”做密室会谈了,记者在新闻中心遇到欧盟农业谈判新闻发言人曼(Mann)。他透露,欧盟将提议2013年作为最后的期限。

  这让记者豁然开朗——如果多哈回合谈判如预期的那样,于2006年底成功达成协议,从2007年起开始执行,五年后正是2013年!

  12月17日,香港会议的最后一个晚上,注定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夜晚。拉米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在生理上心理上都累到了极点。这就像马拉松长跑的最后一站。媒体说我们达成协议非常困难,他们只了解了一半其困难程度!最后这一轮争论持续了十个小时,谈判者彻夜未眠。有那么一些时候,看起来好像我们不能到达终点。”

  这一夜,协议没有达成。曼告诉记者,除了一个国家,其他人都同意了欧盟2013年终止出口补贴的提议——巴西仍然坚持这一时限应为2010年;假如要推迟到2013年,则应提早执行分阶段的减让。

  据称,曼德尔森和巴西外长阿莫利姆间的交锋,一度升级到“人身攻击”的程度。曼德尔森一度走出谈判密室,一脸的愤怒和沮丧。

  会议原定是18日中午结束的,但过了中午仍没有任何动静。显然,大会是要延迟了。所有人都在等待下午拉米将公布的草案修改稿第二稿的结果。

  会场里忽然显得安静起来。原来每天都安排得满满的媒体吹风、新闻发布会,此刻无一进行。新闻中心里甚至难得地流动着悠闲的气氛。一位印度女记者说,她想去逛街购物。

  但是,记者们都知道,一场紧张激烈的“挽救”工作此刻正在进行。香港会议会不会重演坎昆会议的失败命运,系于此际。

  终于,下午4点左右,修改稿第二稿开始在记者中流传;很快,复印机前排起了一条长龙。结局已无悬念——各成员国对2013年这一时限达成一致。

  巴西在最后一刻做了妥协。据称,在拉米的斡旋下,宣言中在2013年后又补充了一个条件,在执行期的前半段(差不多就是2010年)即实现削减“实质性部分(substantial part)”,但具体比例有待进一步商榷。

  “这是一个极不平静的下午。”拉米在日记中写道。他将最后几个小时形容为像在“医院的急救室”里。

  下午5点,巴西外长阿莫利姆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虽然我们没有得到那个日期(2010年),但我们至少有了一个日期。”

  “实在的胡萝卜”与“双倍代价”

  欧盟和巴西这两个“宿敌”在最后一刻“握手言和”。巴西外长新闻发言人安东尼在协议达成后向《财经》表示,考虑到欧盟目前的政治形势,这是一个“合理的结果”。

  香港会议期间,欧盟被包括美国在内的多方指责为阻碍了农业谈判。对此,欧盟一位高级官员在12月1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做出回应:除非欧盟能在农业领域内获得其他一些国家的让步,欧盟将无法说服国内的农民和民众进一步推动多哈回合谈判。

  “我们的压力并不是主要来自其他谈判对手,我们真正担心的是社会经济影响。”这位欧盟官员说,“我们不能回去告诉我们的农民说,我们没有获得任何回报。”他表示,除非他们见到“实在的胡萝卜”,欧盟不能承诺任何事情。

  欧盟面临着内部巨大的政治压力。1992年,欧盟对1958年制定的“共同农业政策”启动了首次改革,削减按产量和价格进行补贴;2000年,欧盟进行了这一政策制定以来最为激进的一次改革——对大部分非敏感农产品取消按产量进行补贴,代之以直接补助(direct payments),但条件是必须符合环境、食品安全、动植物安全以及动物保护等相关标准;2003年和2004年,欧盟进一步改革共同农业政策,90%的直接补贴不再和产量挂钩。

  欧盟农业和农村发展部长玛里安波尔早前已经明确表示,多哈农业谈判必须考虑到对“共同农业政策”改革的维护。“欧盟不打算、也不会为了结束这轮谈判而付双倍的代价。”

  欧盟戏剧性地在最后一刻从口袋里掏出“2013年”放到谈判桌上,实拜赐于欧盟总部当天的一个重大决定。12月17日,经过数天激烈的争论之后,欧盟各成员国领导人在布鲁塞尔终于通过中期(2007年至2013年)预算方案。英国同意放弃10亿多欧元的预算返款;作为回报,法国同意在2008年至2009年进行预算评估,评估的结果很可能导致对“共同农业政策”补贴的大幅削减。

  在大会闭幕后举行的欧盟新闻发布会上,波尔说,2013年“正当其时”。因为这一年,正是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出口补贴分阶段结束的时间。

  其实对于欧盟来说,更大的困难和阻力将来自关税和国内补贴削减——农业保护的另外两个支柱。未来数月,欧盟将面对一场谈判和内部压力硬战。

  棉花:西非四国铩羽

  与欧盟一样在香港处于漩涡中心的,是美国。

  美国和欧盟在农业谈判的立场有所不同。美国是农产品出口大国,其最大的利益在于获得更大的市场准入;在这一点,美国和巴西的利益非常接近,都处于攻势。但在一个产品上,美国处于绝对的守势——棉花,美国最为敏感的补贴农产品。

  2003年,四个西非国家——贝宁、马里、乍得、布基纳法索,在坎昆会议之前联合向世贸组织提出要求,在农业谈判中单立棉花议题,但在坎昆会议上遭拒。棉花是这四个国家惟一的出口产品。2004年7月达成的框架协议首次接受他们的提议,世贸组织因此专门成立了一个棉花谈判工作小组。

  香港会议上,棉花成为谈判的一个焦点。12月17日公布的宣言草案修改文本中,关于棉花的议题增加了三项具体内容:发达国家的棉花出口补贴将在2006年取消;在市场准入方面,发达国家将自协议执行期开始时,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棉花出口实行免关税免配额待遇;对贸易造成扭曲的棉花国内补贴则“纳入整个农业谈判的议程”,但承诺将比其他产品“更快、更积极”地削减,并在更短时间内开始执行。

  西非四国对此表示,这些议案“远远低于他们的期望”;“文本的确触及了这个议题,但没有触及核心。”马里贸易部长麦加说,“核心问题是取消国内补贴。”这些非洲国家的棉花主要出口地并不是美国,但由于美国实行高额国内补贴,人为压低美国棉花的国际市场价格,对非洲国家的棉花出口构成极不平等的竞争。

  此前,该西非四国曾有提案,要求美国在2006年12月之前取消80%的国内补贴,2007年至2008年取消10%,剩下的在2009至2010年间取消。

  12月16日晚,四国做了一些小的让步。新的提案要求在2007年前取消60%的国内补贴,2009年前取消20%,余下的在2010年取消。

  而在最终的宣言中,棉花四国的要求没有实现。美国贸易谈判代表波特曼表示,“除非能够推动整体农业谈判,我们不能解决补贴方面的问题。”他亦认为,美国的提案中也包含最终取消所有这些补贴的内容,“但从政治角度来说,它不可能在美国发生,除非我们在其他领域有所得。”

  美国贸易谈判副代表施瓦布也反复强调,只有获得农产品市场准入问题得到解决,才有可能说服美国国会解决棉花补贴问题。

  “超级巨头”主导谈判时代结束

  政治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相互交织,正使多边贸易谈判变得日益复杂。但是,使这轮多哈回合谈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和困难的,不仅仅是谈判议题、规模和目标的难度。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谈判格局发生的变化。

  多哈回合首次采用了“自下而上”(bottom-up)的决策机制,即各成员国不论大小,不论贫富,“有权发言、有权同意或是不同意。”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在开幕式上说。这种机制改变了过去由少数几个发达成员主导、决定谈判的格局,另一方面,也使决策过程变得复杂和困难。

  在开幕式上,拉米诙谐地透露了在以往关贸总协定谈判中使用的隐语。“我们寻求一个平衡的协议”,实际是指“这个协议最好包含我们想要的一切东西”;当谈判者说“我们证明了灵活性”,他们是指“我们成功地隐藏了我们的不透明”;当他们宣布“我们准备好为一个雄心勃勃的结果作贡献”时,其实是指“我们将只支持其他人做出所有的让步,而我们不做任何让步的协议”。

  多哈回合第一次将发展作为首要议题,也第一次让发展中成员有机会参与决策的制定和意见的表达。而且发展中成员正利用这个机会联合起来,获得自己的利益。

  2003年坎昆部长级会议失败,致使2005年1月1日结束所有谈判的日程表归于破灭。但是在巴西外长阿莫利姆看来,这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在香港会议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他说,“发展中国家首次联合起来,并且在本次会议上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这是我们取得的最大收获。”

  此次香港会议上,发展中成员再次显示了力量。坎昆会议以来的两年间,他们已经结成数个联盟。除了G20集团,还有以印度为首的争取特殊和差别待遇的G33集团、由最不发达国家为主组成的G90集团、非洲联盟,以及棉花四国联盟等等。这些集团在香港会议上同气连枝,占领舆论的制高点。12月16日,G20和G90又再度联手,成立了新的G110。

  在17日下午G20的新闻发布会上,巴西外长阿莫利姆表示,尽管“发展中国家中有时有利益分歧”,但如果说从昨晚“漫长且令人沮丧、疲惫”的谈判中有任何“积极”的东西,便是“我们联合起来,没有妥协”。

  某种程度上,这些发展中成员联盟对谈判进程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下而上”的决策机制,使发达成员无法再像过去一样“黑箱操作”。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发达成员联盟这次却各自孤军奋战。美国和欧盟不仅没有联合,而且相互指责施压,矛盾表面化。

  一位美国代表团成员向《财经》透露,美国和欧盟之间的争执和紧张关系其实从来就有;只不过在过去,这两个超级巨头可以控制局面,当他们觉得“差不多的时候就停止争吵,达成一个协议”。

  这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低调

  与巴西、印度甚至诸多非洲国家在香港会议上的活跃相比,作为东道主主权国的中国,却保持了异常的低调。会议期间,中国未举行过一场独立的新闻发布会;作为G20集团的发起国之一,中国也未出席任何一场G20的新闻发布会。甚至在会场内也很难见到中国代表团成员的踪影。

  中国的异常低调,不能不引起世界各国媒体的关注和好奇。

  在开幕式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首先向拉米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显得如此低调?拉米则表示,他对这种评价并不认同,他认为“高调未必多得”。

  在拉米看来,中国采取的是一种“闷声发财”的策略。大会主席曾俊华也回应:中国通过参加G20集团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同时帮助大会从各方的提案当中寻找共同基础,中国一直在发挥作用。

  12月19日,中国代表团团长、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香港会议结束后举行的一个小型记者见面会上,对此做了解释:“我们不像有的成员讲得比较多,用老百姓的话说是‘忽悠’得比较多;我们愿意务实地对面临的问题做出回应。中国要在国际舞台上特别是在经济生活中,采取务实的态度,对所有的伙伴都是一种平等的务实的关系,没有必要调门很高。”

  之前,薄熙来在香港会议上的惟一“亮相”,是12月14日的大会发言。

  在发言中,薄熙来表示,“希望大会能够认识到中国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事实——7.4亿农民、人均GDP1200美元、近2亿人处于世界银行日均收入1美元的标准之下、6000万残疾人。因此,中国要求WTO根据去年7月框架性协议的规定,切实给予中国和其他新成员区别待遇”。

  薄熙来在记者见面会上亦表示,中国的新成员地位,是中国代表团多次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因为在四年前中国加入世贸的时候,我们做出了广泛而重要的承诺。今天要求新成员的地位,是理所当然的”。

  12月19日凌晨,新的一天到来了。香港会展中心新闻中心依然灯火通明。很多记者还在奋力赶写新闻报道。会展中心的工作人员已经开始拆卸设备。就在此前不久,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联合大会主席曾俊华,以及欧盟、美国、日本依次举行了香港会议的最后一场新闻发布会。

  “我不回答以‘如果’开头的问题。”拉米委婉地拒绝回答记者提出的“如果明年4月30日前不能达成全面谈判模式将会怎样”的提问;“谁也不能预测。”他说,但是他相信,一股他在12月初没有看到的“政治能量(political energy)”已经形成。

  “这是一场直到最后一分钟的挣扎。”拉米在最后一天的日记中写道,“这是我在香港写的最后一篇日记,但是我们离结束这轮谈判还非常遥远。”-

  资料

  香港会议六日  

    12月13日,WTO香港部长级会议召开,各成员国表态,示威者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发生跳海事件。

  12月14日,欧盟、美国、日自12日以来相继推出“发展套餐”,对最不发达国家给予免除关税和配额的市场准入待遇。

  12月15日,欧美在粮食援助问题上互相攻击。当日,发展中成员集团G20表示,在惟一可能取得进展的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期限问题上,要求将2010年设为最后的截止日期。

  12月16日,西非四国强烈要求取消棉花补贴。

  12月17日,部长宣言草案修改稿公布,但欧盟反对将2010年设为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的最后截止期限。当天下午,示威者突破警察防线,冲至会场门口,并出现暴力冲突;夜里至次日上午,香港警方共逮捕900多名示威者。

  12月18日,将会议日程临时延长半天之后,各方最终同意接受2013年为农产品出口补贴取消截止限期,并形成《香港宣言》。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8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