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尔:欧洲最大工业区化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3日 09:15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吕鸿 来源:中国经营报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一个难点是原有人员的安置问题。上个世纪60年代在矿区就业的员工有60万人,今天只有3.5万人,也就是说50多万人都转到了其他行业。能不能请您介绍一下这些人现在的就业状况,特别是就业结构的情况?”
提出上述问题的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时间是11月上旬的一天,地点是在德国鲁尔工业区。当听说鲁尔集团的矿工已由当年的60万人减至如今的3.5万人时,一直高度关注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的胡主席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 鲁尔,这个世界著名的老工业区、欧盟诞生的雏形,也因为这次特殊的访问,与万里之外的中国经济发生了微妙的联系。 百年老工业区:曾是经济奇迹的见证者 从德国首都柏林乘坐高速列车不过4个小时,便到了闻名遐迩的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埃森市。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也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因坐落于鲁尔河两岸而得名。 鲁尔区富有煤炭、铁矿等资源,鲁尔区的概念首次进入官方文件,是出现在一战结束后签署的《凡尔塞条约》中。根据该条约,战败国德国用鲁尔区的煤向法国进行战争赔偿。庞大的移民计划和煤炭开采业,为鲁尔区带来了第一次经济飞跃。二战后,欧洲重建和经济振兴带动了鲁尔区再度繁荣。煤炭、钢铁和能源工业,使鲁尔区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其钢铁产量占全国70%,煤炭产量更高达80%以上,经济总量曾占到德国内生产总值的1/3,为战后德国“经济奇迹”做出了巨大贡献。 职业安全健康的成本再高也不为过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鲁尔区煤炭储量急剧下降、开采成本日益昂贵、环保压力加大,百年不衰的鲁尔区爆发了历时10年之久的煤业和钢铁危机。 作为资源型城市,往往会被人与环境污染、安全事故等联系在一起。参观采访中,我们着重了解了一下鲁尔大规模开采时期的状况。它也经历过一个矿难频发的“黑暗时期”吗? 据了解,即使是在鲁尔区早期发展的过程中,安全事故也不是太多。原因在于不管是当时的德国还是现在的德国,都比较重视职工的健康和安全。据介绍, 1839年德国推出了职业安全健康法规,1884年出台了《事故保险法》,同时也出台了事故联合责任制,责任制是职业安全健康法规的支柱。在德国,职业安全健康是在一个项目开发之初就要考虑进来的;职业安全健康在项目设计流程中要给予考虑,是工作环境设计的一部分;职业安全健康的管理组织受到人们的尊重,职业安全健康的设施必须符合未来的要求。德国鲁尔集团的管理人员认为,职业安全健康是生产的前提,职业安全健康是人文基础,职业安全健康能带来欢乐,因此成本再高也不为过。 经过大规模改造,鲁尔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虽然欧盟范围内有31%的煤和11%的钢依然在鲁尔区开采或生产,但已集中在蒂森·克虏伯公司这样的少数大企业进行。昔日林立的烟囱、井架和高炉已经不在,而代之以农田、绿地、商业区、住宅区和展览馆等。 “鲁尔河上空蓝色的天空”——这个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口号,早已被鲁尔人实现了。 转型过程中政府减压政策必须及时 北威州经济部人士介绍说,在政府和社会各方面政策、资金和技术等的大力扶持下,鲁尔区已经从原来的“煤钢中心”逐步演变了一个煤钢等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经济”产业相结合、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区。鲁尔区成功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改造传统产业,完善基础设施。1968年,北威州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产业结构调整方案——“鲁尔发展纲要”,对矿区进行重点清理整顿,将采煤集中到赢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类似于中国的“关、停、并、转”,同时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并改造煤钢业。这些优惠政策包括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投资补贴、政府收购、矿工补贴、环保资助、研究与发展补助等。此外,各级政府还通过大力改善当地交通基础设施、兴建和扩建高校和科研机构、集中整治土地等措施,为鲁尔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基础。 吸引资金和技术,大力扶持新兴产业。1979年,联邦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及工业协会、工会等有关方面联合制定了“鲁尔行动计划”,旨在逐步发展新兴产业,以掌握结构调整的主导权。例如,为优化投资结构,北威州规定:凡是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的企业在当地落户,将给予大型企业投资者28%、小型企业投资者18%的经济补贴。因此,虽然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德国在生物技术方面起步较晚,但目前德国已拥有约330多家生物技术企业,其中1/3落户在北威州。优惠的政策,加上强有力的扶持措施,使得信息、电子信息等“新经济”工业在鲁尔区的发展极为迅速,并远远领先于德国其他地区。 因地制宜实现产业结构多样化。为充分调动有关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德国政府1989年制定了“矿冶地区未来动议”,近年来又着手实施“欧盟与北威州联合计划”,其目标是充分发挥鲁尔区内不同的区域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行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多样化。例如:多特蒙德依托众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大力发展软件业;杜伊斯堡发挥其港口优势,成为贸易中心,并建立了“船运博物馆”;埃森则凭借其广阔的森林和湖泊,成为当地的休闲和服务业中心等。 积极创造就业。政府为解决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失业问题,在大力发展加工业和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多方面拓展就业渠道。目前,鲁尔区80%的劳动力从事旅游、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 中小企业是“脊梁”。鲁尔区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扶持那些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科研和开发的支持力度。中小企业凭借自身较强的应变能力,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安置鲁尔区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失业人员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80%的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就业,中小企业被称为德国经济的“脊梁”。 改善环境质量。鲁尔区在转型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采取了有力措施改善一度被严重污染的环境,如限制污染气体和污水的排放、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等。特别是针对产业撤退后土地污染严重、清理耗资巨大、私企无利可图的问题,州政府设立土地基金,购地后进行修复,土地经过消毒等处理后再出让给新企业,成为新的工业用地、绿地或者居民区。目前,北威州拥有1600多家环保企业,成为欧洲领先的环保技术中心。环保业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 “煤·钢·啤酒”——鲁尔人过去爱用这4个字来形容自己枯燥的工作与生活。但是,如今鲁尔人的生活和工作内容已远远超出了这些。鲁尔人的目标是要将鲁尔区建设成为欧洲新经济的中心,同时还要努力拓展鲁尔地区的文化和现代化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