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印度:竞争中的伙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0日 16:48 经济观察报 | |||||||||
王波/文 两个世纪以前,亚洲是世界主要的生产和利润中心。1750年,中国和印度的制造业几乎占世界产量的60%,而欧洲仅占25%。 现在,我们看到中国和印度再度崛起,成为世界增长最快的两个经济体。到2005年至
在这场争夺经济强国的赛跑中,中国和印度之间自然而然的被形容成相互竞争的对手。实际上,这两个经济体有很多机会共同成长、相互学习、彼此合作,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实现共同的目标。 印度的优势在于,其劳动力具有很强的英语语言能力、管理能力和创业精神,在全球服务领域和高价值行业(如软件、制药和电信业等)表现超群。但是,到2010年,印度新进入就业市场的人口为8300万,更有甚者,其基础设施极为落后亦是众所周知,印度渴望效仿中国的成功经验,构建制造业能力,以确保可持续长期的发展。 中国发展和改革的进程比印度早开始13年,其经济增长愈加具有调控性,不仅牢牢地依靠制造业低成本的产品出口,更得益于创纪录的外商直接投资(FDI),2004年,中国吸收的外资达到610亿美元。然而,中国现在已经意识到,需要超越制造业领域,转移到附加值更高的商业领域。中国不断努力学习印度先进的服务业以及吸引具有全球竞争力、讲英语的大学以上学历的毕业生。 尽管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竞争必定会越来越激烈,但两国的领导人都认识到,合作也许是应对各自挑战的最好方法。2000年至2004年间,两国双边贸易额增长了3.5倍。在政治上,两国都支持加强这种联系。2005年4月,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对印度访问时宣布,两国的共同目标是在2008年使双边贸易额达到200亿美元, 2010年达到300亿美元的水平。温家宝总理这次对印度的访问,在历史遗留的中印边境分界问题上取得了进展,建立了和平、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确定了经济合作五年规划。印度、中国和跨国公司都将面临大好的商业机会, 这一点毋庸置疑。 正如中国总理对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所说的那样:“你我之间的握手将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有一种共识目前正在逐步形成:21世纪,世界经济实力正在向亚洲转移,尤其是转向中国和印度。尽管2004年,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6%,但增长率却占世界的12%。 埃森哲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和印度公司的高级业务主管认为对方国家的发展机会很好。有93%的参与调查问卷的印度人中将中国列为提供发展机会最大的国家,接近一半(43%)的人表示在中国占据的市场份额对其公司很重要。中国对印度的兴趣也不断变浓。在被问及哪些亚洲国家能提供最大的发展机遇时,超过半数(53%)的中国答卷者选择了印度,仅次于选择中国自己。由于两国政治关系的解冻,两国之间日益扩大的商业联系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随着两国政治关系的回暖,两国经济和贸易关系也取得了进展。2005年4月,两国举办了首次中印商业合作会议。中国已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正在快速赶超欧盟。值得注意的是,双边贸易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中国向印度出口廉价的产品。印度在两国的贸易处于顺差地位,对中国的出口达76.8亿美元,而进口则为59.3亿美元。特别是,如果双边自由贸易协议取得进展,跨境贸易和投资在未来若干年内将继续增长。第一东方投资集团是一家总部位于香港的私人股份公司,最近宣布建立一个两亿美元的基金,投资于在中国的印度公司、在印度的中国公司和在他国的中印合资公司。 相互学习 “印度在软件领域首屈一指,而中国在硬件领域无可匹敌:如果联合起来,中国和印度就会在世界信息技术领域稳坐头把交椅。” 尽管印度和中国的优势和劣势各不相同,但具有很多共同之处。双方都是经济大国,努力寻求多元化发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双方希望从对方的优势中学到东西。 印度软件公司正在大举进入中国。印度最大的软件培训公司NIIT,将其设在中国的培训中心从2001年的两家增加到现在的106家,累计培训了两万五千多名软件学员。同时,中兴、华为技术和TCL等中国硬件技术公司正在印度扩大业务,建立研发设施,并瞄准印度中产阶级日渐增强的购买力。两国政府积极促进合作,鼓励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两国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合资公司发展自己。中国总理温家宝于2005年4月访问印度期间,中兴和华为宣布分别同印度Atlas Interactive和HFCL Infortel公司签订了数百万美元的合同。 两国都需要超越各自的优势领域 信息技术领域仅是中国成熟的制造业和印度专长的服务业之间相互学习机遇的一个实例。要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两国均需要实现多元化,并超越各自现有的优势领域。印度在服务领域取得极大的成功有目共睹,但是其劳动力中的44%为文盲,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具有现代经济运行所需要的必要教育水平。印度必须增加制造业的投资、扩大企业规模、在农业和小型企业以外培植经济增长基础, 以创造就业,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印度学习吸引外资 中国面对的挑战是继续超越制造业,扩展到利润更丰厚、附加值更高的业务领域,如软件设计和研发。这也是政府将教育重点集中在科学、技术和工程方面的原因所在, 而且已经在新兴的高科技公司中略见成效。截止到2004年底,国外公司在中国已设立了750多家研发中心,其中仅在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之间设立的研发中心就达200家之多。中星微电子的首席执行官最近表示,高科技行业的议程已经从“中国制造”转向了“中国设计”。 该公司是中国一家技术公司。 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能力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中国政府努力建设一个对投资者友善的环境,包括建立提供基础设施、法律和税收优惠条件的经济特区,这是启动新领域发展的必要条件,达到了吸引外资的目的。与此相反,在印度的国外投资者对印度妨碍发展的官僚机构、不可靠的基础设施、僵化的劳动法和复杂、沉重的税赋规定深表不满,使投资印度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中国学习改进体制框架 尽管印度具有这些劣势,但其在总体体制框架要远远优于中国:印度的法律体系更健全,金融监管更到位,至关重要的是,印度以法治国的线条更明晰。中国学习印度具有活力的资本市场会取得很好的成效。1991年以来,印度的资本市场监管和体制框架得到不断加强。中国不健全的银行体系使不良贷款总额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25.7%,相比,印度仅为2.8%。同时,中国的法律体制落后,律师和法官人数不足,无法有效地保护财产权。改革中国管理体制的困难之一是其庞大的规模和复杂性。多层地方政府之间相互缺少协调,导致资本支出效率和资本投资回报率低下。 ●逆向解决教育问题 经济可持续发展同识字率和教育密切相关。中国重视初等教育,确保其推广到农村地区。从1990年到2002年,中国的成人识字率从78%提高到了91%,而印度的成人识字率仅为61%,初等教育仍然落后。但是,印度拥有大量、高技能的大学学历劳动人口。2001年,国际商学院IMD对30个国家大学满足经济竞争要求的大学能力进行评分。印度大学教育系统总体排名第六,远在中国之上,而中国大学排名仅为第25位。在合格的工程师方面,印度排名第一, 中国仅列第29位。中国深刻认识到这种挑战,为弥补差距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在中国每年300万的大学毕业生中,有25万为工程人员。 中国和印度必须进行创新,两国经济都需要找到新的方法来服务于各自极端复杂和多样化的市场,尤其是社会中较为贫困的群体。随着中国和印度提高服务于扩大市场的能力,两国可以合作开发创新产品和流程,以便为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服务。 (作者为埃森哲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