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中欧外交八日签订巨额订单 西方分享中国商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6日 00:57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汪生科 刘波 上海、北京报道

  爱尔兰根沉浸在欢乐之中。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欧洲访问,给她带来了价值6.69亿欧元的订单——提供60列高速火车(CRH3),用于北京—天津等线路。

  爱尔兰根只是德国10万人口的小城,西门子CRH3项目工程设计和计划工作的工厂所在地。西门子公司也没有掩饰自己的欣喜——公司在给媒体的新闻稿中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进一步加强德国与中国铁路行业之间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西门子显然志不在此:未来十五年,中国铁路将建设1.2万公里的客运专线,西门子的这单商业合约,是在法国、日本、韩国等众多的竞争对手中,第一个进入中国的时速达到300公里的高速火车项目。

  德国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此次欧洲之行的第二站,第三站是西班牙。从11月8日开始到15日结束对西班牙的访问,胡锦涛的欧洲之旅历时8天。

  引人注意的是,中国访问团所到之处,都签出了巨额订单。英国的罗尔斯-罗伊斯等公司分别获得了13亿美元的多个合同,西班牙电信商Telefonica跟中国网通签订了策略性联盟协议。

  “胡锦涛欧洲之行表明,西方国家在分享中国发展带来的商业机会。”此间的国际关系专家评价说。

  和平、开放与合作的发展

  “一系列商业合同的签订,是中欧商贸往来加强的象征。”欧中经济贸易委员会秘书长王海曦评价道。

  王海曦秘书长介绍说,在中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之前,中国和欧盟双边贸易只有八九百亿美元,两三年时间里,双边贸易已经比以前翻了一番。

  不过,王海曦认为,中欧经贸发展是个需要长期进行的工作。

  “中欧虽然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但欧盟并没有解除对华武器禁运;到现在为止,欧洲也没有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王海曦说,“这两条是试金石,是标竿。”

  而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此次对英国的国是访问中,双方在此问题上进行了最高层次的正面交锋。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国宴上的欢迎词,含蓄地表白了西方主流社会对中国发展的看法:“我们很想知道,中国人民究竟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而他们又将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事务中,扮演什么角色?国际社会如何期待他的新角色?”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随后的伦敦金融城的演讲中做了清楚的回应:

  “要了解中国的发展方向,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中国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中国选择和坚持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

  守住世界经济的两头?

  11月份开始,中国国家领导人开始了密集的外交访问,仅以欧洲来说,除了胡锦涛的访问之外,12月初国家总理温家宝还将访问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之前,胡锦涛还访问了中国周边的朝鲜和越南。

  “我认为以后中国领导人的外事活动会越来越频繁,尤其是中美、中欧之间的大国外交,因为现在不论从经济、战略和政治方面,中国本身的发展和外面世界的相关性、相互依赖性很大。”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郑永年说。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东亚研究室主任潘佩尔(T-J-Pempel)接受本报采访时说:“我在日本的书店走过一圈,在其中三排的书籍中,有一整排是关于中国发展及其影响讨论的。”

  中国的发展,为什么给西方社会带来如此之大的冲击?

  综合上述人士和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敦仁教授的表述,其逻辑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商品逐渐走向了两头:一头是往上走,一头往下走。

  上头,是创意、技术、研发等非物质的东西,已占到商品的40%-50%的产值;往下,是品牌、广告、分销;而中间的生产、制造以前占到80%,现在却只占到20%的产值。

  欧美企业现在非常重视这两头。“他们的想法是,你中国的发展不要影响我。”王湘穗教授说。

  以前,中国企业还能承受,因为中间的加工制造业尚能保有一定的利润,但是,上端和下端都在挤压中间利润。

  在西方社会看来,中国的发展正在打破国际产业结构的平衡。一如西方所说,中国正“向产业链的高端迈进”。

  而欧盟国家,更重视内部均衡(体现如社会稳定成熟),中国商品对欧洲大量出口,哪怕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对他们出口,对欧盟的内部经济都会产生至少是负向的扰动——但是中国从欧盟进口高技术产品却有许多其他替代可能,如美国和日本。

  因此欧洲就提出疑问,中国大量商品进入背后的产品结构,有没有政府补贴在里面。由此,

反倾销、贸易保护在欧盟内部就会得到支持。

  “现在美欧对于中国的看法已经处于完全不同的阶段,已经不是过去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比较虚的层面,现在则比较务实。”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郑永年解释说。

  本报获悉,就在胡锦涛访欧期间,在中国澳门召开了欧洲-亚洲学者研讨会,就欧盟对亚洲的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即使是欧盟,大家都提出了欧盟东扩导致的跟中国长远的战略竞争问题。”与会的张纪康教授介绍说。

  一个问题的两面

  来自西方社会的这些信号,在中国国内给予了足够的反映——中国发展,显然需要一个和平的生存空间。

  一方面,在国内事务上,中国在2004年开始,展开了一轮强有力的

宏观调控,中国制定的新一个五年规划,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另一方面,国家领导人频繁的加强了外事访问,消除西方世界对中国发展误读而延伸出的敌意。

  早在2003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上首次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这一论题。而就在此次论坛上,新加坡政要李光耀指出,中国未来将面临三大挑战:

能源的枯竭;日益恶化的生态系统;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

  十一五计划的出台,正标志了中国对这些问题解决之路的寻找:超越老式的工业化模式转入可持续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建立和谐社会等。

  “胡锦涛的欧洲之旅,在向世界阐明,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是个机会。”此间的观察家评价道。同样,中国发展问题的解决,也依赖于和世界各国经济体的紧密合作。

  在德国期间,胡锦涛考察德国的鲁尔工业区,了解老工业区传统产业结构再改造问题。

  “中国也面临着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改造问题,因此,胡锦涛此行又可理解为学习之旅,给西方传递出暖意。”张纪康说。

  在胡锦涛访问英国期间,英国咨询公司奥雅纳ARUP正式与上海市签约合作开发崇明岛“生态岛”第一期630公顷土地。借鉴外脑在中国建设系列“生态城”,也正是中国寻求可持续发展路径的体现。

  同样,寻求发达国家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优势和合作可能,也是中国和英国德国以及西班牙经贸合作谈判中的重要内容。

  中国地缘政治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教授评价说,中国的外交战略,思路更加明晰,风格更加硬朗。

  “中国显然深谙此道,有时需要做,有时需要说。”王湘穗教授说。因此,此间的观察家留意到,胡锦涛主席此次欧洲之行,更多地谈商业贸易合作问题,也时刻不忘强调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这正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而专家认为,中英、中德之间,商贸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主要在政治层面,就是“中国和欧洲必须建立政治上的互信”。

  “怎样跟西方建立互信呢,经贸是一个好的平台。”郑永年说。

  这一切归结到最后,在西方企业家看来,胡锦涛的欧洲之行,帮助他们打开了通向中国的市场之门。

  第一家获准在华开展再保险业务的英国劳合社(Lloyd’s)在给本报的新闻稿中,其董事长列文勋爵当天就兴奋地说,“今天是劳合社历史上的重要一天。中国据估计将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将发展为世界最大和最重要的保险市场之一。我很高兴胡锦涛主席阁下准许了劳合社的愿望。”

  商业合同在表明,中国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和合作的发展。

  (本报记者王艳华对此文亦有贡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62,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