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冷热夹攻宏观调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 17:29 《商务周刊》杂志

  中国经济无论是上行的热气腾腾还是下行的寒气逼人,宏观调控见“波”就“平”的思路,使得“有形大手”刚捱苦夏又遭寒冬

  □记者 钟加勇

  亦冷亦热

  中国经济既有通胀的压力,亦有通缩的压力。”

  “既有重新反弹的可能,也有过度回落的危险。”

  在不熟悉中国经济的人看来,这种互相之间充满矛盾的说辞简直莫名其妙,但这就是时下经济学家们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最为典型的描述。这种自相矛盾的现象不光表现在经济学家们的观点不一致,还表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却同时有着两种完全相反的判断。

  在7月3日由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经济形势讨论会”上,来自中财办、全国人大财经委、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信息中心等政府智囊机构和国际投行的20位专家至少提出了21种观点。如果说在这个激辩了4个多小时的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判断有什么共识的话,那就是迄今为止没有共识。

  2005年步入中期,中国经济似乎又走到了一个难于判断的十字路口。从2001-2004年一直处于上涨的中国经济,在2005年年中似乎出现了一个显著变化,有经济学家根据上半年的数据推断:2005年中国GDP的增长要小于2004年,而2005年下半年增长又小于上半年,经济增长出现一个掉头向下的态势。与此同时,消费价格指数(CPI)的下降更是出乎许多人的意料,4、5月份,CPI跌落到了1.8%。

  事实上,如果我们姑且称现在趋冷的局势为“拐点”的话,上一个“拐点”的出现,仅仅是在一年多前开始的经济过热。由此,2004年4月以来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在信贷、土地两个闸门上严加把守,银监会甚至一度用电话“窗口指导”停止一切贷款,发改委则动用产业政策的手段对投资过热的行业“围追堵截”。

  仅仅一年之隔的中国经济,现在是像有些经济学家说的那样,“宏观调控已经到位,现在应该治理通货紧缩”,还是像另一些人说的,“到位只是表面,背后结构性问题和体制过热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经济还是一放就热”?这确实是一个难下的定论。

  “2004年时,我们也曾面对这两种倾向,但那时我们还能看出哪种是主要的。”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深感目前的局势难以判定。6月23日下午,他在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作完学术演讲后,就将一份研究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课题报告提交给了国家发改委,但该课题无法给出定论。

  也就在同一天,国家发改委和央行分别约见了国内经济学界的专家学者,商讨下一步的宏观经济对策,这次约见同样没有达成任何共识。

  专家们争论的背后,其实涉及到判断经济走势的标准问题。通常情况下,消费、投资和进出口都是重要的指标,被喻为“三驾马车”。但是中国的实际情况,远比这些简单的指标要复杂得多。一方面,最近几个月CPI连续下落,这似乎预示中国经济将从此变冷,由通货膨胀转向通货紧缩;另一方面,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贸易仍在高速增长,又似乎表示中国经济过热的势头仍然很强。

  对此,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总结道:“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和去年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上升趋热的单向变化,变为趋热趋冷、上升下滑两种相反方向变化同时呈现。”这也正是经济学家们出现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之判断的机理所在。

  激辩经济走势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主办的“经济形势讨论会”,是“经济形势大争论”的一次集中展示。

  此前,CCWE另辟蹊径,完全扣除中国复杂的政策、制度因素,仅仅根据数据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一个计量模型。按照这个模型的预测结果,2005年中国GDP增长全年只有8.6%(一季度政府公布数字为9.4%),年内最低达到7.9%;CPI全年只有0.27%(一季度政府公布数字为2.43%),整个下半年是负增长;货币与准货币M2的预测年底甚至降为10%以下,而一般来说,中国经济要维持现有的高增长,这一数字应该在15%以上。

  “按照这样的预测,中国经济在下半年就进入了严重的通货紧缩——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惊天动地的预测。”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在听到M2的数字被预测为10%后大为震惊。他认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经济界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把手里的东西统统卖掉,而不是坐在这里聊天,看空或是看多。

  与宋国青一样,在这次经济形势讨论会上,多位经济学家都或多或少地不同意这样的预测。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中心副主任范剑平认为,当前迹象不会马上导致严重通货紧缩。在他看来,“今年头五个月的顺差是300多亿,实际上增加的出口是400多亿。6月份没有看出有任何的逆转。这么大的贸易顺差足以使GDP增长。”

  巴黎百富勤的陈兴动则通过跟外商的交谈发现,“外商的全年投资计划并没有变,改变的只是进出口的速度”。

  与上述反对观点不同,林毅夫对清华大学的预测结果表示“基本赞同”。他认为下半年经济通货紧缩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国经济还会保持高增长的态势。在林毅夫看来,中国的通货紧缩是产能过剩造成的,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启动农村消费市场,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政策支持。

  一直对国家宏观调控采取行政手段持批评态度的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赵晓认为,2004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已经到位,现在应该转向防止通货紧缩。在他看来,现在的局势是去年就可以意料到的,因此,“要停止使用非价格调控的手段对房地产等领域打压,信贷的收缩也要有回调的动作”。

  而一贯“唱衰房地产”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宏观室主任易宪容干脆一语概之地反对到:“只要房地产价格下调,通货紧缩就不可能出现。”

  经历了长达4个多小时激辩的会议结束时,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做了一个颇为无奈的总结:我们是从经济下滑的模型说起的,刚开始大家都同意,可是后来大家说现在的情况挺好,再下滑就不对了;反过来有人说还是过热,可能这个模型预测不合理;后来有人从价格上说下滑,有人又说不应该看价格,应该看别的。

  “这些说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他说。

  “或许等到八月份北戴河会议后就有定论了。”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告诉记者,按照惯例,第二季度的数据出来后,国家会在北戴河召开下半年的经济形势会议。

  但是,中央的定论又如何下呢?中国经济是否下行到底是看GDP,看CPI,看房地产,还是看政府的眼色?任何一个经济预测的模型是否科学,到底是考虑中国体制和政策的因素更客观,还是依靠纯粹的数字模型更有价值?这些问题几乎变得无法回答。

  反思“宏观调控热”

  中国经济从“过热”到“趋冷”,时间仅仅间隔一年,这不禁让人又想起了去年国家开始宏观调控的前半年,我们的基调还是“大干快进、和平崛起”。期间过快的变化,不免让一些经济学家感到担心。

  “宏观调控并不是万能钥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魏加宁批评了现在的“宏观经济调控热”。他认为,宏观调控要分清什么是产业政策,什么是经济职能,什么是政府职能,“而不是动不动就调控,企图‘烫平’经济周期”。

  他认为,经济的波动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如果政府要进行干预,首先就要搞清楚我们的情况到底是由于市场失灵,还是由于市场缺失造成的,这样对培育市场调控的机制有好处。”魏加宁警告说,“否则我们政府频繁的出手,最后会压制市场作用的发挥。”

  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张曙光针对这种现象,也批评了当前学界的目光短浅。他认为政府由于激励的问题导致他们更关注短期问题还可以理解,但学界应该更关注长期的问题。在他看来,目前需要关注的一个长期问题是我们的经济循环模式要不要改变的问题。

  张曙光认为,中国目前在市场上完全形成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的两个外向循环。首先是货币经济,通过大量的出口,赢得了大量外汇,再加上招商引资以及热钱带来的外汇,形成外汇储备,这些钱用不了,再到美国去买美国的国债,存在美国银行,而美国银行拿着这些钱到中国国内投资。“实际上,是我们自己的钱完成了国外的循环,并形成了对国外的依赖,那么,这个战略到底要不要改变?”张曙光说。

  其实,经济学家们的观点呈现多元化并不可怕,甚至如此截然相反的观点也不必惊慌。对各种经济形势研讨会来说,矛盾的观点可以让会场气氛更加热烈和有趣,但对政府决策部门来说,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就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共识”,否则,因为“调控过度或者犹豫不决而断送了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担忧,就不是杞人忧天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