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马锡近年在亚洲的主要投资
●2003年6月,淡马锡与荷兰银行合购了位于牙买加的印尼第五大银行,印尼金融银行6 6 % 的股份。
●2003年10月,淡马锡与韩国国民银行,以及位于伦敦的巴克莱银行合作购买了印尼
第六大银行印尼国际银行56 % 的股份。
●淡马锡拥有印度最大的私营银行ICICI 10% 的股份。
●2004年,购买了韩国第四大银行——韩亚银行10 % 的股份,以及中国最大的私营银行民生银行4.55% 的股份。
●2004年12月29日,得到马来西亚中央银行的批准,购买了马来西亚种植的3 0 % 的股份。马来西亚种植拥有马来西亚最小的银行——位于吉隆坡的安联银行。
●中国航油 (新加坡) 股份有限公司不到2%的股份
□ 本报记者 罗斌
淡马锡(Temasek),这个出现在《郑和航海图》中的词汇在600年后忽然被热传。它是新加坡的旧称,意思是“海边的城市”。
以淡马锡命名的新加坡政府的全资公司,正成为亚洲市场上新崛起的投资力量。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淡马锡控股公司(Temasek Holdings)始终保持神秘,它掌控了包括新加坡电信、新加坡航空、星展银行、新加坡地铁、新加坡港口、海皇航运、新加坡电力等几乎所有新加坡最重要、营业额最大的企业,曾有国外媒体估算,淡马锡控股所持有的股票市值曾占到整个新加坡股票市场的47%,可以说是几乎主宰了新加坡的经济命脉,也是星岛经济的风向标。
直到去年10月,现任淡马锡CEO何晶发布了有史以来第一份年度报告书,才结束该公司30年的财务秘密。
而这时淡马锡在亚洲范围的大规模投资风生水起。新加坡“第一夫人”何晶主持下的淡马锡,看起来就像一个“散财童子”,从2002年算起,3年来淡马锡对外大肆投资,以数十亿美元计。
不难看出,淡马锡近3年来的大规模对外投资,是要实现新加坡国家经济,与亚洲其他高发展地区的对接。
作为新加坡“国资委”的淡马锡,其企业发展轨迹,实则与国家战略血脉相承。通过对新加坡经济大脉的梳理,可以把握淡马锡的公司战略,是完全建立在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之上。
新加坡独立于1965年,独立初期,失业率高达10%,劳动力成本低廉。此时新政府采取的策略,是发展出口型劳动密集产业,以期成为印尼、马来西亚两国的转口贸易中心和加工中心。
初期策略执行的很成功,挽救了国家经济的危局。在此基础上,进入70年代,新加坡转而发展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尤以造船与炼油业为重。
回看淡马锡的历史,生于1974年,以主导国内经济为重任。
70年代的新加坡,工业进步太快,仅制造业就占到GDP的27%。工业发展又推动了银行业务的繁荣,许多企业光靠私人无法经营,新加坡遂收归国有,如新加坡发展银行、海皇轮船公司、新加坡航空公司、三巴望造船厂等等,皆放在淡马锡旗下,成为其初期的资产。
80年代初期,随着新加坡经济基础逐步稳固,GDP增长平均保持在6%,到了1986年-1998年,新加坡经济更进入奇迹发展阶段,GDP平均增长高达8.5%。
此时的淡马锡,几乎完全把持了新加坡的经济命脉。由于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有如白热化,水涨船高,淡马锡的投资平均回报率,也曾高达18%。
自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后,新加坡经济遭重挫,几年间难以复苏。有甚者是2001年初,新加坡估计GDP增长值为-3% !
淡马锡的日子同样艰难。在何晶被任命为CEO的2002年,其平均回报率跌落至3%,留给她的,是一个相当差的开局。
新加坡经济的黄金时代已成回忆,而亚洲经济新局面,是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成为经济的高速增长地区。
此局面下,如果新加坡经济仍固守本土,势必失去最佳扩张时机。而淡马锡经过多年积累,总资产达到900亿美元,这对何晶来说,也是巨大机会,淡马锡完全可以凭借资本优势,进入紧缺资金的国家和地区,分享那里的经济增长成果。
大肆扩张的正确思路下,淡马锡2003年和2004年的表现惊人,公司的平均投资回报率高达33% 。
何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她领导的公司创下了74 亿新元的利润,是她进入第一年所获利润的30倍。企业规模与美国通用电气、德国西门子公司相当。
在淡马锡“经济发动机”的推动下,新加坡国家经济大幅上涨,2004年的GDP较之2003年,增长高达8.1%。
淡马锡的对外扩张,也让其他亚洲国家受益。这些国家不仅得到了最紧缺的资金,也获得了经验,开始以淡马锡为老师,寻求国有企业发展的新模式。
在未来,淡马锡的胃口更大。因为新加坡的国家经济发展的视野,不满足于仅和亚洲高增长地区绑在一块。
极度低调的淡马锡,侧面阐述了国家经济新的战略。公司贮备了550亿美元的投资组合,在未来8到10年,会变成1/3在新加坡,1/3在亚洲,剩下的1/3,将投向OECD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很显然,新加坡认为,未来的奇迹将出现在那些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