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政府之间最严重的司法冲突中,美媒体最终落败
本报记者 周杨 综合报道
6日,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米勒因拒绝透露曾在两年前暴露中情局特工身份的“特工门”事件信源而锒铛入狱,而美国《时代》杂志记者库伯则在开庭前几分钟获得信源当事
人的同意与法庭合作,免受牢狱之灾。此前两人均坚称,宁愿坐牢也不会公布消息来源。“特工门”事件告一段落
随着霍根法官的宣判,持续两年的“特工门”事件也算告一段落。
法律分析人士表示此案开启了一个法律先例,弱化了新闻记者对政府、企业等权力集团的监控权。
不过,许多新闻从业人员都对米勒的决定表示赞赏,《哥伦比亚新闻评论》的总编霍伊特表示:“她并没有将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她只是遵从了一项承诺,这是光荣的传统。”《纽约时报》总编比尔·凯勒表示:“任何相信需要政府机构权力需要监控的人会为此心寒。”
2003年7月,美媒体捅出政府官员泄漏中情局特工维拉瑞·普雷姆身份的“特工门”事件,将布什政府搞得灰头土脸。去年8月,法庭以库伯和米勒拒绝出庭为普雷姆身份泄密案的消息源作证为由,判处两人18个月监禁。
判决公布后,库珀和米勒立刻提出了上诉,在今年4月,这一上诉请求被华盛顿联邦上诉法院驳回。6月27日,美国联邦高等法院驳回了库伯和米勒的上诉,最后一次上诉机会也就此落空。美国媒体再思考
目前在美国,有31个州以及哥伦比亚特区设有地方“盾牌法”,保护记者不透露信源的权利。苏兹贝格敦促国会迅速通过联邦“盾牌法”,从而保护那些为了做好工作的记者免于牢狱。
曾经揭露水门事件的“深喉”身份得以保存33年,《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可以在今天依然坚守他们的职业道德,一定程度上是由“水门事件”的特殊性质决定的。“保护线人”的故事并不一定都有英雄主义的传奇结尾。
新闻媒体一直试图保护信源和向读者公开信息之间寻求一个平衡,但常常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保护线人的良好口碑可以吸引更多“泄密者”口中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作出对大众利益负责的报道;另一方面,媒体却要应付来自政府的压力。很多时候,记者不得不在个人利益与职业操守之间作出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