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德国钢铁老大在华扩张 搅热中国钢铁高端市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7日 08:46 中国经济周刊

  今年以来国内钢材价格持续下跌的现实,似乎并没有影响钢铁巨头们增资中国的热情。种种迹象表明,他们正极力在中国高端钢铁市场排兵布阵,而德国的蒂森克虏伯在中国成立控股公司的举措,更加剧了中国钢铁业高端市场的竞争气氛。

  ★《中国经济周刊》见习记者 唐韵/北京报道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统计,全国钢材市场价格综合指数从今年3月份的最高点至今已下跌了大约9%。科技含量较低的螺纹钢、线材等建筑用钢,跌幅尤为明显。

  在此“恶劣”形势下,6月10日,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下称蒂森克虏伯)却在北京宣布扩大在华投资,建立中国控股公司。虽然注册还在审批之中,但国内钢特业似乎已经听到了这只钢铁巨兽磨牙的声音。

  “巨兽”布局高端市场

  作为德国最大的钢铁企业,蒂森克虏伯以工业技术见长,现旗下业务已包括钢铁、汽车技术、电梯、技术、服务等五大业务单元,2003年的销售收入为360亿欧元。

  舒尔茨(Ekkehard D. Schulz),这位曾经在蒂森克虏伯集团不同部门负责技术工作,于1999年成为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执行董事会主席的博士,无疑对高端技术产品有着特别的嗜好。

  “蒂森克虏伯逐年有系统地在这个不断发展的钢特市场里扩大业务。” 舒尔茨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而舒尔茨所说的扩张,很大程度上集中在为汽车行业供应高增值产品。

  在汽车用钢材领域,蒂森克虏伯在中国市场已经成绩斐然。

  2003年12月投产的鞍钢新轧-蒂森克虏伯镀锌钢板有限公司,是蒂森克虏伯钢铁和鞍钢新轧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在大连合资建设的新热镀锌生产线,年生产量可达40万吨。

  2004年蒂森克虏伯武汉工厂的激光拼焊板项目已经投产,另一家激光拼焊板的合资公司正在长春筹建,其合作伙伴也是鞍钢新轧钢股份有限公司。

  “这种扩张还会继续吗?”

  面对《中国经济周刊》的提问,舒尔茨坦言:“未来数年将会在中国主要汽车中心设立激光拼焊板工厂和钢材服务中心,目的是供应高价值碳钢产品到中国各地的汽车生产基地”。

  蒂森克虏伯汽车技术附属公司在上海和长春有两家合资公司,每年供应近140万转向柱给中国国内和国际的汽车制造商。

  与此同时,蒂森克虏伯中人汽车底盘有限公司,计划在2006年扩大到生产200万车身和底盘部件。主要客户包括长安福特和东风标致雪铁龙汽车。

  在中国,一向低调的蒂森克虏伯为人所关注,无疑是2003年开始运营的全世界第一条商业化铁路项目—上海磁悬浮。

  “时速 430 公里的上海磁悬浮列车是世界上最快的商业轨道交通系统,超过300万乘客已享受了磁悬浮的出色舒适和安全性能。现在很有希望把机场线延伸到2010世博会址,接下来继续延长180公里到杭州市。” 舒尔茨介绍。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国务院发改委已经在商讨此事,可能今年年底能够做出最后的决定。”

  高端市场“高手”云集

  对于中国而言,在宏观调控没有丝毫弱化、人民币升值压力空前强大的敏感时期,蒂森克虏伯宣布成立控股公司,似乎有些不合时宜。

  “中国的钢铁企业确实很多。从宝钢和武钢等钢铁巨头到小型作坊,全国已有超过1000家钢铁厂。但我们所投入的是高端市场。” 舒尔茨说。

  然而,中国的高端钢铁市场,聚集了众多的国际“高手”,竞争非常激烈,蒂森克虏伯在这方面遇到来自其他国际对手的压制。

  以汽车用特殊钢为例,为汽车零配件厂商提供精密管材的海德鲁铝业(苏州)有限公司已经在5月底开业;法雷奥集团宣布了在中国发展的新计划;德国马勒将投资3亿元,在奉贤设立中国区总部以及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美国德纳则与大众、通用携手为即将推出的新车型提供部件,为此可能在国内投资建设新厂。

  国家一方面对钢铁业实施宏观调控,严格限制与钢铁有关的各项投资;而另一方面,外资钢铁公司来势汹涌,无论是独资建厂,还是合资上项目,其觊觎中国高端钢铁产品巨额利润之心,已昭然若揭。

  2004年3月1日,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与中国武钢、马钢、沙钢、唐钢等四家钢铁企业合资设立乌伊拉拉公司;

  2004年4月,全球最大的彩涂钢板生产企业之一的博思格落户苏州工业园,总投资约合18亿元人民币;

  2004年6月,德国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与鞍钢集团共同投资1.8亿美元建设的年产40万吨热镀锌板项目正式开业;

  2004年8月,世界三大钢铁巨头宝钢股份、新日铁和阿赛洛在中国上海合资设立高等级汽车板公司,投资总额为65亿元人民币;

  2004年12月6日,德国总理施罗德出席了乔治玛林钢铁公司北京代表处的成立庆典;

  2005年4月,德国蒂森克虏伯汽车股份公司投资1500万欧元兴建的蒂森克虏伯发动机(大连)有限公司在大连开发区奠基。

  “我们对本轮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全面考察,与一般意义上的认识不同,我们认为宏观调控不会影响我们的投资。”舒尔茨认为。

  蒂森克虏伯并不刻意追求中国市场“量”的突破,而集中精力拿下中国汽车、铁路等行业的各种高端钢材市场,重在“质”的确保。

  “目前来看,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在汽车用特殊钢、城市轨道交通用钢,发电机曲轴用钢、以及重型工业厂房建设用钢等方面的需求相当强劲,这些钢铁高端产品市场的增长与主要针对抑制低端产品的宏观调控政策没有关系。”舒尔茨说。

  控股公司扮演前哨指挥所

  “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现在中国是‘明星业绩创造’者,而德国的经济增长处于停滞边缘已经三年了。” 2003年9月,舒尔茨在北京的发言,很多人仅仅认为这是溢美之词。

  今年6月10日,蒂森克虏伯集团在北京宣布将建立其中国控股公司,用来协调集团在中国的经营,为集团在中国的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咨询服务。这时,很多人真的紧张了。因为,蒂森克虏伯在中国的几年间,已悄然拥有30家公司和 3700 位员工,年销售额达11亿欧元。

  2004财政年度,蒂森克虏伯在整个亚太区的销售业绩达 35亿欧元,但只占集团海外258亿欧元销售额的13.6%。

  “蒂森克虏伯在亚太区的经营活动正有系统地通过目标战略收购和合资增强实力。中国是其在亚洲最重要的市场。”舒尔茨毫不讳言自己的野心,“由于亚太区快速的增长,集团越来越重视这个地区,蒂森克虏伯希望扩大在中国的业务。包括扩大在中国的投资,寻找更多项目,目前正与多家中国伙伴密切磋商”。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蒂森克虏伯技术部门一直在中国从事建厂业务。这其中包括水泥和矿产设备、挖掘机和推土机的零部件,以及轮胎制造设备。

  “在做资本性的投资时,首先有一个商业计划,然后把这些投资计划递交给相关的业务单元,业务单元对上报来的计划进行整合,然后再报告到控股公司,总部控股公司会考察报上来的计划进行平衡。而中国控股公司则提供一个信息收集平台。”德国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驻华首席代表、中国德国商会主席魏文思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控股公司成立以后,势必对蒂森克虏伯在中国的二十几家合资企业进行整合,让资源能更集中在主要目标。

  “在中国,我们的水平分工将继续进行,但垂直整合的必要性也愈来愈高。”舒尔茨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说。

  也许,蒂森克虏伯中国控股公司的成立,将扮演一个前哨指挥所的作用。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