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铐住了欧洲经济有形之手 更像政治晴雨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8日 15:08 《财经时报》 | ||||||||
□徐科 欧元没有成为欧洲经济的晴雨表,倒是越来越像欧洲政治的先行指标。 2002年,欧洲的政治精英们还在为欧宪打腹稿时,欧元便已经开始用它的强劲走势,向世人显示着一个强大而统一欧洲的美好前景;法荷公投 “双响炮”的引爆,使得尚未成形
随后,意大利和德国高官都指责,欧洲央行的利率政策要对两国的经济疲软负主要责任,并表示可能放弃欧元,这让市场第一次猜测欧元有崩盘的可能——这也被认为是欧洲大厦可能崩塌的一个前兆。 欧洲央行承认,欧元区6年来好坏不一的经济状况,公投遭否决并非出乎意料。在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成立后,对各成员国的政府债务、财政赤字都进行了严格规定,希望藉此支持单一货币欧元,实现共同市场的美好愿望。欧元流通6年来确实收到了一定成效,包括区域汇兑风险消失、区域竞争能力加强、资本市场规模扩大,并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储备货币。 然而在政治未整合,各国各自为政的情况下,统一的货币政策导致了欧元区内部无力调整汇率。各国因为要统一步调,无法从本国经济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经济政策。最终导致经济增长偏低的国家无法刺激经济增长,经济高增长国家则难以遏制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 以意大利为例,在经济和物价多年零增长,甚至出现衰退和通缩的时候,其货币政策却仍是欧元12国大一统的2%的利率,财政赤字也不能超过占GDP3%的统一上限。即便是教条主义者,都会为欧盟经济政策的僵化和迟缓而感到滑稽,也让许多人认为意大利要“反出”欧元区,也确实造反有理。 从2003年6月以来,以稳定币值为唯一目标的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一直维持不变。同期英国央行已升息或降息六次,美联储更是曾九度调整利率。很多批评者认为,欧洲央行不懂得顺应形势做出改变,在经济疲弱时不调低利率刺激增长,以致欧元汇率保持相对强势,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 相反,没有加入欧元的欧盟成员国却表现出了明显的“比较优势“:2002年至2004年,英国与瑞典的年经济增长率都维持在3%左右,同期欧元区增长率却只有在1%-2%。失业率方面,英国仅4.7%,几乎只有欧元区的一半。 一种比较客观而生动的说法是:六年前诞生的欧元,就像一根金色的链条,既把欧元区的12个国家的利益和经济政策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但却也把本来可以对经济进行灵活调控的“有形之手”给死死地铐上了。 各国央行迷失方向 欧洲央行不动如山货币政策,使得欧洲债市一直难以掀起狂波巨浪,因此欧债也就日渐成为追求稳健增长的保守型投资者的避风港。在总规模近23兆美元的全球债券市场,欧洲以30%发行份额仅次于美国(44%),居第二位。 欧洲债市以政府债券和大型跨国公司发行的债券为主。但由于欧洲公司主要以银行融资为主,相对于美国公司80%以上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欧洲公司债市场相对较小,加之欧洲公司普遍获利不佳,所以欧洲政府债一直被视为投资者的首先。由于投资者早已将欧盟各国看成是一个整体,欧洲整合的受挫增加了投资者对欧债未来的不确定性,也使得他们今后将更加关注欧盟的经济政策和政治气候。 根据伦敦中央银行公布的调查可知,两年来全球2/3的中央银行已提高储备货币中欧元的比重;而且在法国公投前,几乎所有受访的央行官员都表示会继续增持欧元。以中国为例,据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称,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底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已经减少到76%,低于2003年的82%;欧元资产则增至24%。 欧盟希望藉由欧盟宪法的通过,向世界展现一个更民主、更高效的新欧洲,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购买欧元资产。然而在欧洲整合趑趄却步,使得各国央行对欧元和欧债前景看淡;而美国庞大的双赤字仍在不断扩大,美元中长期也继续看贬,持有大量美元资产的亚洲各国央行因此已经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 不过,刚公布的美国今年4月贸易逆差虽扩大为570亿美元,却低于经济学家的预期。6月9日,格林斯潘乐观地表示,美国经济已基本站稳脚跟,市场将迎来一个温和成长、低通胀的理想经济环境。这将有助于资金大幅回流,为美国股市和债市提供源源不绝的向上动能。相信在一段时间内,各国央行减持美元资产的速度会相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