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一个认识误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30日 19:55 《环球财经》杂志 | ||||||||
本刊记者 王羚/文 俄能源部长发布的一道政府令让中国媒体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转变,乐观的情绪空前高涨。而这“一边倒”的态度正反应出国内在日俄、中俄能源合作认识上的种种误区。 中俄石油管道问题的确把中国折腾的够呛。
安大线走向的一波三折,以及中日能源之争更是为中国媒体提供了整整一年的热辣选题。随着俄罗斯最终敲定泰纳线方案,2005年初,国内几乎所有的舆论导向都不再对安大线抱有任何的希望,“日本挤走中国成赢家”、“中国希望最终落空”的标题比比皆是。然而今年4月26日,俄能源部长发布的一道政府令让所有媒体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转变,乐观的情绪空前高涨。 同床异梦的泰纳线 即使是在俄罗斯最终敲定泰纳线方案之际,日本的相关能源企业也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喜悦,那么乐观。在泰纳线的问题上,日本政府与日本能源企业的想法并不那么一致,多少有些同床异梦的味道。而这也许正是我们对日俄能源合作认识的误区之一。 对于石油战略的体会,没有人能比日本更加深刻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之一,日本仅在日本海沿岸拥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油田,产量是全国石油需求量的0.2%电为主煤电为辅;战后,日本的一次能源开始逐渐转变为以石油为主,到1975年,石油在日本一次能源中的比重超过70%。由于自身资源的匮乏,日本所需石油99%需过进口,且80%以上来自中东地区。 20世纪70年代,中东地区发生两次大的动荡(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和1979年伊朗政变),先后引发两次石油危机,这严重打击了过度依赖石油的日本经济。石油危机后,日本提出了“脱中东”、“脱石油”的调整方向。这个时期,日本能源战略重点转到降低石油依赖程度,重视能源供给安全性,追求能源供给多样化。 在“脱中东”方面,冷战后,日本随即加强对非洲、中南美洲的官方援助,大力发展和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1997年,日本提出“欧亚大陆外交”的新战略,目的即在于抢夺中亚和高加索地区能源开发的主导权。 为了保障石油进口的多元化,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日元外交”,注重对石油生产国实施经济援助和技术合作,同时,还推行海外矿产勘查补贴计划和贷款支持计划,对国内企业从事海外资源开发提供资助或贷款担保支持。而日本企业界也形成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如“企业联合成一个买家进行交易”等举措,大大增强其在海外资源开发中的竞争实力。 这两者间的合作可谓亲密无间,成效显著。然而这次在泰纳线的问题上日本政府与日本相关能源企业的想法并不那么一致。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介绍一下日本主要的能源企业了。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两类:石油工团以及日本大型综合商社旗下的石油公司。 “石油工团”是日本海外市场争夺资源最重要的一支生力军。它虽然属民间组织,但具有深厚的官方背景,政府出资设立,具体承担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任务和支援民间企业的石油储备业务,如石油资源开发公司。而三菱石油公司、日本出光公司、三井石油公司等则是另一股更为强大的力量,它们在日本能源市场处于垄断地位,同时也是绝对市场化、商业化的公司。 对于此次泰纳线所需的投入,日本方面采用了三结合的方式:政府提供一定数额的商业贷款,用于前期的勘探等,然后是石油工团出一部分,当然,重头戏还是落在诸如三菱石油、出光这样的企业的身上。而然对于泰纳线的商业可行性及可盈利状况,这些真正的出资者一直持怀疑的态度。 在已探明的储量不足以支撑年8000万吨的输出油量,而光兴建费用就需160亿美元的情况下,这些自负盈亏的企业当然要在心中多打几个问号了。于是我们也就看到了日本承诺俄方的115亿美元贷款迟迟不能到位的局面,而这也为石油管线向利好中国的方向发展提供了转机。 是转机也是变数 对于泰纳线的问题,日本国内也存在几方力量的博弈,而这往往被国内人士固有的认识误区所掩盖,这也是造成之前“绝望”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对于转机的出现,我们似乎又过于乐观。 当近日俄方正式宣布泰纳线将分阶段施工,第一期工程为泰舍特至斯科沃罗金诺时,国内舆论一片乐观:“斯科沃罗金诺距中俄边境仅69公里,这意味着泰纳线原油必然将首先流向中国。”“一颗悬着的心可以落回肚里了。” 第一期工程的终点是斯科沃罗金诺是否就意味着会修建通向中国的支线呢?赫里斯坚科的命令中没有提到,但日方已做出了威胁撤资的强烈反应。 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如果俄罗斯政府计划首先建造一条至中国的石油管道支线,日本政府将收回为价值115亿美元的石油管道项目提供融资的提议。 在日本经济产业省负责能源政策的中川先生说得更为直白,“如果管道只修一半,那就会出现很大的风险,即石油将永远到不了日本,我们不能把纳税人的钱投向这样一个冒险的项目。” 日本方面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应呢?因为日本有关方面注意到,1996年中国开始变成原油进口国。毋庸置疑,日本政府在亚洲最重视的就是中国,如果经济持续发展的中国能源消费量不减少,就会出现日本最不希望的中国要从中东以及其他地区大量进口原油的情况。目前,日本85%以上的原油进口依赖中东的局面并没有改变,供应多元化的进展并不显著。所以日本的能源战略把更多地获得石油资源放到了第一位,而对于俄罗斯能源的争夺至关重要。 此外,日本最新版《政府开发援助大纲》将援助重点区域从“以东亚、东南亚为中心的亚洲地区”延伸到“包括南亚、中亚的亚洲地区”。日本涉足中亚更多是出于与中国争夺能源的考虑。2003年,日本对印度的贷款增加到1250亿日元,印度在日元贷款接受国排名中升至第一位,其中也不无借印度牵制中国之意。因此日本是绝不希望看到泰纳线出现任何有利于中方的转机的。 对于日方的态度,主要负责泰纳线建设工程的俄罗斯国家石油运输公司总裁魏因施托克的话似乎另有深意。他曾表示:“管道首期建设只需要60亿美元,现在已经找到了80亿美元的资金,日本提供的贷款现在对该公司而言无足轻重。” 事实果真如此吗?是中方为其提供了建设资金吗?还是这是俄方又一次的试探?正如上一篇文章所述,对于泰纳线俄方还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俄罗斯是靓女不愁嫁,一方面利用中日之争抬高价码,一方面最大限度的维护石油安全,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即使事态的发展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面发展,中俄石油合作也将面临新的风险。即使俄方因泰纳线项目所需资金巨大,以建设通向中国的支线来要求中方对整个管道项目和东西伯利亚及远东(指雅库特)地区油田进行大规模投资,但中方也无法获得管道产权和经营权,只能换购油权益。 根据俄联邦《自然垄断法》,干线石油管道只能由国有的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投资和经营。中方投资者不可能获得管道产权和经营权,也许只能得到有保障的购买定额管道原油的权益,投资更像融资或借贷。当从其他地区进口的原油成本低于泰纳管道原油成本时,这一“权益”又会对投资人不利。 “巧”字策略很重要 无论是安大线的一波三折及最终流产,以及泰纳线的新转机,这都说明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是一条荆棘密布之途。 由于国内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相对落后,目前国际上资源富集的大油田主要掌握在国际垄断资本手中,世界前20名大型石油公司垄断了全球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81%。所以在先机已被国际石油巨头抢占的前提下,中国石油企业只能采取“插空当”的方法,而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方法就是巧用劲。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向我们的对手日本学习。 日本政府提出泰纳线的巧妙之处在于,它与俄罗斯石油界于1993年拟定的“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计划路线基本一致,完全满足了俄罗斯最初所设想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日本又很好了利用了俄罗斯国内存在的中国威胁论,结果成功导致中国安大线的流产。在与俄罗斯方面的外交活动中,日本方面对于俄罗斯社会、政治现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俄中关系等研究调查几乎无孔不入。 相比之下不得不承认,在中国发展对俄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对俄罗斯宏观和微观的投资环境、俄罗斯独特转型模式还是缺乏深入客观的了解。 在出海找油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也能学会“取巧”? 日本企业与日本政府在泰纳线上的微妙关系能否被我们所利用呢?同时,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日俄间的冷战鸿沟得以填平,但以领土问题为中心的其他矛盾依然存在。日俄关系的走向就取决于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尤其取决于如何解决领土争端。 在能源开发问题上,日本的慷慨许诺大都停留在纸面上。在日本的对外援助中,俄罗斯所分得的一杯羹也很少。日本在与俄罗斯发展经济关系时,时刻不忘与北方四岛问题挂钩。在对日本的外交政策上,俄罗斯总统府与俄外交部之间也有分歧。虽然普京看到有必要改善俄日关系,以吸引日本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投资,但是他又担心如果在领土问题上做出让步,会遭到国内其他政治势力的攻击,动摇其执政地位。 以上这种种力量间的博弈,以及矛盾的发展都有可能产生转机或带来变数,关键就在于如何巧妙利用了,而这需要我们先出重重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