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模仿中国建设经济特区 印度经济改革已经上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6日 01:53 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 程凯

  模仿中国建经济特区分享亚洲制造业优势

  今年3月,当印度工商部部长卡迈勒·纳特透露,印度政府计划允许国内29个邦绕过印度严格的劳工法规,创建“中国式”的经济特区时,这一想法还被熟悉印度国情的分析人士
看做一个笑话。因为,纳特的前任部长早在2000年和2003年就已经发表过这样的声明,结果,直到他的任期结束,想法还只是想法。

  上周,印度终于就一项特区议案在议会展开立法程序,但最终的结果还是没能让投资者满意。议会虽然批准了通过提供税项减免等一系列措施推动成立经济特区的法案,但取消了允许放松经济特区内招工限制的条款。对于投资者来说,他们仍然要面临诸如不能解雇劳工等严苛的劳工限制。

  目前,印度政府模仿中国进行经济改革的目标十分明确:既要知识外包,也不放弃加工制造。但在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具体的过程却不那么简单,可以说,印度对中国的模仿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

  必须战胜繁文缛节

  亚洲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正在互相学习。一般的看法是,印度的优

  势在于软件,其目标是成为“世界办公室”;而中国的优势在于硬件,目标是成为“世界加工厂”。可真实情况是:中国不甘于只做世界工厂,而印度也不想只当外包中心。无论“软硬”,中印都有成本优势,这也就成为了亚洲优势。

  阻挡印度发挥优势的是繁文缛节和臃肿的官僚机构。2000年,印度政府就希望推动“经济特区”的发展;2003年又旧事重提,并且派要员到中国考察;可直到今天,放宽劳动市场的法案仍然无法获得议会通过。

  印度的劳工法阻碍了企业增长,抑制了海外投资。根据现有法律,需要雇佣超过100名工员的公司必须获得政府批准后才能雇佣员工;如果公司雇佣员工的时间超过3个月,就必须与他们签订合同。

  印度国大党在去年5月上台后,曾经向政治联盟允诺:不会采取私有化,也不会改革现有的劳工措施。由于国大党领导的执政联盟还依赖于反对放松劳工法的共产党和社会党的支持,上周印度政府又不得不放弃议案中允许放松劳动力限制的部分,以使议案获得通过。

  即便如此,议会通过的议案还是为经济特区的开发商和租户提供了长达15年的税项减免,并减少了一些行政障碍。据印度工商部预测,议案在未来3年可能促成20亿美元的外商投资,经济特区明年就可创造5万个就业机会。

  迄今为止,印度已经成立了11个经济特区,尽管它们距离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特区还有一定差距,政府还是批准再成立35个经济特区。如果经济特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印度将会吸引更多外资流入,激活印度的劳动力市场,并发展出繁荣的制造工业。

  经济发展“软硬兼施”

  尽管印度建立经济特区的计划还有诸多悬念,但这一过程的推进却表明,印度政府在强化软件优势的同时,并没有打算绕过制造业。毕竟,要实现就业和财富均衡分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最好的选择。

  印度政府3月份提出的全年预算中明确表示要“保持服务业高速增长”,但是这份预算也批准了一个引起争议的计划,即动用印度迅猛增加的外汇储备的一部分,来推动基础设施投资。印度财政部长齐丹巴拉姆知道,就算印度的服务业再强大,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印度也绕不开制造业的发展阶段。

  印度试图利用它廉价、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来促进出口,政府目标是在未来5年每年出口增加20%。尽管印度人为IT产业而骄傲,但是增加出口是为10亿人口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的惟一可行的办法。

  印度想要学习中国发展制造业。不过,印度劳工法和监管制度的严格,阻碍了外资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印度本地企业也只能通过资本密集型投资,而非通过雇佣更多员工来实现企业规模扩张。

  印度大型企业集团塔塔的主席表示:“公司不能裁减雇员,因此效率低下就成为印度公司制度中的痼疾。”印度一些工商业组织的代表希望印度的劳工法律可以逐步灵活化。

  分享亚洲制造优势

  即便印度建立了良好的基础设施,采用了更宽松的劳工制度,印度就一定能够赢得这场竞争吗?答案绝非如此简单。英国《金融时报》的分析也说明,印度事实上可以分享亚洲的制造业优势。

  塔塔钢铁是印度最具竞争力的钢铁生产商,为缩短出口到中国等地产品的交货时间,塔塔正在印度奥里萨邦新建一个港口,并在附近建造一座价值30亿美元的钢铁厂。

  由于中国、印度和世界其它国家对钢铁有着几乎难以满足的渴求,制造业不仅仅是中国的优势,还是整个亚洲的优势。用塔塔一位高层经理的话说:“问题并不在于印度和中国之间的竞争,无论对于它们中哪个国家,钢铁生产都不可能赶上需求”,“真正的问题是,全球制造业的剩余部分会以多快的速度转移到中国、印度和巴西。”

  不仅仅塔塔在扩张,韩国的钢铁企业浦项制铁也计划在印度奥里萨邦建设钢铁厂。世界市场有多大,亚洲的制造优势就有多少机会,而印度也能分享这样的机会。

  对于纺织行业,印度也希望与中国并肩参与市场竞争。尽管中国在纺织服装行业拥有印度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更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灵活的劳动力市场、更多的政府扶持等等,但是印度商人还是认为自己有诸多的市场机遇。

  一位印度服装商人表示:“在某些方面我们比中国更有优势,我们拥有高质量设计技能和软件、与西方客户用英语沟通的能力以及十分灵活和全球性思维的管理人才库。”

  这位商人还总结出了亚洲优势的发展方向:“无论服务业还是制造业、客服中心或汽车零部件,留给西方的将只有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一山不容二虎”的格言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亚洲已经不再适用,而亚洲的制造业对于世界而言绝对是“卧虎藏龙”。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印度经济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