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应对金融危机东亚地区的金融合作之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3日 04:24 第一财经日报

  于强

  欧元的诞生标志着货币一体化理论已在欧洲大陆付诸实施,并取得成功。在此刺激下,在理论上,也出现了许多值得关注的新发展。德国的笛特尔和英国的海冈特提出了“货币地区主义”理论。他们认为金融是区域经济合作的粘合剂。而且,东亚是世界上最有可能实现货币地区主义的地区。

    求解远离金融危机之道

  传统理论认为地区一体化应按以下五个步骤进行: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与货币联盟、政治联盟。但笛特尔等人认为,货币地区主义的根本目标就是为防止金融危机的爆发,或在金融危机发生时,通过地区力量的联合,以便有效稳定地区金融局势,防止区域经济合作的瓦解。为此,他们提出分四个阶段实现地区合作:地区清算基金、地区货币体系、经济与货币联盟、政治联盟。

  由此可见,货币地区主义的核心在于“金融优先”。

  金融危机导致地区金融合作日益成为东亚各经济体抵御金融危机的现实需要。首先,金融危机显示了本地区金融体系的密切相关性。由于传染效应,金融危机往往表现为一种地区性现象。这也意味着,防范和解救金融危机主要是一种地区性公共产品,除借助全球性国际组织的帮助之外,地区性机制可能更为有效。二是金融危机暴露了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IMF虽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管理机构,但更被认为是美国政策的体现者;虽是国际收支的最终调节者,但更是美元全球主体地位的维持者。这决定了它不可能是一个公正的“医生”,其救援活动定会反映美国的政治倾向。三是金融危机暴露了以贸易一体化为主要目标的地区合作的弊端。APEC、东盟既没能预防也没能有效解救东亚金融危机。

  欧元的诞生对东亚产生了深刻的理论启迪、示范效应和竞争压力。欧元在理论和实践上创建了一种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发达国家通过地区货币整合,促进区域经济融合的模式。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一个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地区内,也同样存在着这种需求:采用某种形式的地区性货币制度安排,让渡货币主权来换取国内金融市场和汇率的稳定。

    金融合作兴起东亚

  1997年金融危机以后,东亚各经济体十分重视地区金融合作,各国政府和学术界提出各种金融合作倡议和设想。目前已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有三个。

  一是《清迈协议》的货币互换机制。《清迈协议》的雏形是1997年建立的东盟货币互换安排(ASA)。目的是对成员国在出现收支问题和面临流动性货币临时短缺时提供短期的互换支持。2000年5月通过的《清迈协议》决定在东盟与中日韩之间建立双边货币互换网络(BSA)。BSA是对东盟ASA的发展,其与ASA的共同目标是提供国际收支的短期流动性支持。不同处在于最大提款额将由双方逐一磋商,共同出资确定。提款额的10%可以自动拨付,而其余90%的提款额必须有IMF的宏观经济和结构调整监督规划才能启动。截至2003年底,达成的15个协议货币互换总额共达265亿美元。在2004年5月召开的“10+3”财长会上,各国一致同意对《清迈协议》进行评估,以便进一步提升其功效。

  二是各层次的地区政策对话和监督机制。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地区各国意识到必须加强本地区的经济评估和政策对话。这包括各国宏观经济、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分析,并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相应的对策。目前,政策对话和监督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ASEAN监督机制、马尼拉框架组、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中央银行行长会议组织(EMEAP)、ASEAN+3经济评估和政策对话,APEC金融与发展项目等。

  三是亚洲债券基金的设立。东亚各经济体对于促进地区债券市场的发展已经达成了共识。这表明地区金融合作已从建立象征性和临时性危机防范应急安排,发展到更根本性的、旨在建立长远地区金融合作市场基础上来。2003年6月EMEAP与国际清算银行合作成立了ABF,由国际清算银行管理,规模为10亿美元。该基金由EMEAP各经济体从其官方储备中出资建立,用于投资EMEAP成员(除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外)发行的一揽子主权和准主权美元债券,由此推动其他投资者进入亚洲债券市场。2004年底EMEAP宣布设立的ABF2即将启动。与ABF不同的是,ABF2将以成员本币债券市场为投资对象,而非单一美元债券。同时,基金规模扩大至20亿美元。

    描绘金融合作远景

  东亚地区金融合作已经取得历史性进展,但由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方面的差异、分歧和利益冲突,地区金融合作的深化尚面临众多困难和制约。所以,东亚地区金融合作必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不过,随着全球化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有效预防地区金融危机,改革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东亚仍需努力深化地区金融合作。

  面对上述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制约,在深化地区金融合作时必须明确合作的目的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地区金融合作应以构建地区机制为首要目标。合作的目标在于建立及时向陷入金融危机的成员实施救援等在内的一系列地区性制度安排,推进地区货币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终走向地区货币联盟。二是借鉴与创造并举。不应简单仿效其他地区的合作模式,而应从本地区具体实际出发,寻找地区金融合作的现实路径。三是局部推进与整体协调相结合。因为在次区域层次上各经济体合作条件更加成熟,所以可先在局部地区进行货币一体化尝试,然后在此基础上最终构建整个地区的一体化。

  现阶段,首先需要解决地区最后贷款人和紧急援助机制问题。《清迈协议》只是一种双边协议而不是多边协议。由于支付额将根据提供互换国家之间的磋商以一致的方式实行,无法保证支援的及时性;其次,货币互换安排只具有象征意义,它所能提供的紧急救援额太少,且仅10%是无条件的,不足以建立市场信心;第三,没有建立地区跟踪和监督体系,以及协议执行情况的监督机制;最后,《清迈协议》并没有明确包涵能促进地区货币整合的政策目标。《清迈协议》的发展走到了这样一个关键路口:随着各国外汇储备的较快增长,金融危机压力日益减弱,是将《清迈协议》停留在目前这种仅具象征意义的合作,还是寻求新的发展动力,使其成为更加成熟、实用的流动性支持机制。

  不过,亚洲债券基金方案也存在一些缺点:推出的两个亚洲债券基金总规模也只有30亿美元,所以仍只具象征意义。该基金由东亚各国政府出资建立,不是建立在市场参与人和市场原则基础上的,从长期看,它在推动投资者队伍扩大方面的作用有限。最为重要的是,若金融危机再次来临,各国只能出售官方储备以稳定本币,而由官方储备出资的亚洲债券也会被出售,而这必将打击地区债券市场,恶化危机。因此,现阶段东亚还需要积极推进和完善地区债券市场的建设。

  从中长期目标看,应建立“东亚货币体系”和创设亚洲单一货币。

  按照货币地区主义理论,在建立地区清算基金之后,地区货币体系的建设就应提上日程。“东亚合作展望小组”也提议建立“东亚货币基金”和地区汇率合作机制,长远目标是建立共同货币区。随着东亚地区经济和金融的一体化,保持地区汇率稳定,避免汇率波动对贸易与直接投资的消极影响也是非常必要的。不过,货币或汇率合作属于宏观经济政策层面上的合作,它必然影响各国政策自主权,因此也是最为复杂和困难的,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进行规划和推进。

  地区汇率合作可先采取亚洲汇率机制,然后过渡到单一货币这一“高级”合作形式。这可以由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践得到验证。由于单一货币区具有长期的可持续性和明确的制度约束,所以从长远看,建立单一货币区是东亚地区金融合作的最终目标。而在创设地区单一货币的过程中,一些学者提出了建立多层次地区货币整合的设想。

  展望未来,东亚地区金融合作大有希望。金融合作不仅有助于打破长期以来东亚地区合作的僵局,还有助于促进贸易一体化的发展。我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亚洲经济大国,2004年对外贸易额已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德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在经济增长和贸易扩大的推动下,参与地区金融合作已是我国的必然选择,这是推动国内金融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成为负责任大国的必然需求。

  (作者为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夏日风情
夏日风情精彩图铃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