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欠账类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6日 16:29 《环球财经》杂志 | ||||||||
文\本刊记者 席秀梅 “集团公司”型 福建一外贸公司接洽了国外某“集团公司”,据说该集团公司在很多国家有分公司和办事处,公司不放心,派人出国考察该集团老板家,结果发现富丽堂皇,实力雄厚的样子,
结果,公司发货后拿不到货款,至今被拖欠了大量货款,原来,该“集团”无任何资产,现在已到名存实亡的境地。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很多国家,法律上对公司的名称没有限定,不论公司大小,都可以叫某某集团公司。而中国的集团公司是根据注册资金的规模来要求的,称得上"集团公司"的一定是有一定规模的大公司,这点与国外大不相同。按中国的习惯去衡量国外公司,自然容易上当。 外国公司多是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的欠款只能以公司的资产偿还,不会涉及其他的自然人。债务公司的法人代表可能非常富有,但并不能代表他开办的公司也资金雄厚,上述的案情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解决方案:上述外贸公司花了很多时间和金钱派人出国了解情况,但得到的信息并不准确,不如将资信调查委托给专业公司做,在规定时间内,就可以掌握客户资信情况。 “皮包公司”型 2000年10月,中国西部某省一家房地产公司迎来了一位来自香港A公司的业务代表,香港A公司自称是总部设在美国的世界信托集团(又称欧美集团)亚太地区代理,可为中国企业提供优惠贷款,但项目融资金额最少须在1000美元以上。房地产公司大喜过望,把来自香港的"财神爷"视为贵宾。 据介绍,世界信托集团的创办人和总裁是金融“大鳄”索罗斯的同事,该集团在瑞士设有分部。香港公司作为融资中介,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中方不得越过香港方面和外方联系。 房地产公司此次欲贷款1500万美元,香港A公司表示须预先收取200万元人民币风险保证金。这让房地产公司起了疑:如果香港公司收到保证金后不能融资怎么办?香港、美国和瑞士公司的真实背景到底如何,会不会是骗局呢? 他们辗转委托调查该公司的资信情况。一周以后,一份详细的资信报告显示,该香港公司名为投资集团公司,注册资金只有1万元港币,实投资金只有2个港币。从1993年成立至今,只做过一些小额贸易,根本没有从事过金融中介方面的业务。该公司的注册地址是一家香港会计服务公司的办公地址,服务公司为其提供账务和联络通讯服务(这种服务公司专门为皮包公司服务)。除总经理本人外,公司没有雇员。从报告来看,显然这是一家典型的"皮包"公司。 接着,美国公司的调查报告也显示,在美国特拉华州有以该公司名称注册的公司存在,但没有登记地址、负责人和电话,在其他公共部门也查不到该公司的任何资料。据了解,由于特拉华州注册公司非常便宜,手续又简单,很多公司都在此注册,但无任何经营活动,实际是一些空壳公司。 而对瑞士公司的调查结果令房地产公司彻底清醒过来。该公司在瑞士根本没有进行商业登记。 在大量的招商引资活动中,这类上当受骗的情况屡有发生。目前,由于信息不灵和与国际市场接触较少,中国中西部地区大中型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成为国际骗子的主要目标。 解决方案:面对真假难辩的“财神爷”和花样翻新的骗术,最有效的防范手段之一是按照国际惯例调查对方的全面资信情况,做到知己知彼,防患未然。 “国际骗子”型 在山东省某进出口公司的会议室里,加拿大箱包批发商G公司总裁COLIN先生详细阐述着G公司作为全球性大公司,正在迅速扩大业务、占领市场。并强调,由于采购数量巨大,因此只接受D/A远期结算方式,同时,COLIN先生还将密密麻麻记载着他们拟洽谈的数十家中国外贸公司的名单出示给山东公司的老总看。山东公司通过侧面了解,未发现该公司有不良记录。权衡再三,山东公司以D/A60天方式与G公司签署了25万美元的合同。 3天后,COLIN先生来到江苏常州,并向常州公司也提出了D/A远期结算的要求。他还出示了山东公司与其签署的D/A60天的合同向常州公司施压。但常州公司最终只接受D/P即期结算方式。COLIN先生在常州共签订了19万美元的合同。 COLIN先生随后又在南京、厦门、天津、北京等地采用相同手段,和另外6家进出口公司签订了总额为200万美元的合同,所采用的结算方式大部分为D/A远期,少量为D/P即期。 中国各家公司在签约后均积极备货,并按时发运。在货物到达加拿大港口后,对于D/P即期的货物,G公司均不理不睬,拒绝付款提货,并要求改为D/A远期。天津公司迫于无奈,在坚持2个月后被迫放货;常州公司始终拒绝放货,最终货物被船公司没收。 对于D/A远期的货物,在货款到期后,G公司开始用种种手段和借口拖延货款。借口有:资金紧张、总裁出差、电脑故障、质量问题等。 当一家中国公司前往加拿大了解情况时,发现G公司已从原办公地迁出,不知去向,所有电话、传真均已无人接听。至此,G公司的诈骗行为彻底暴露。 国家外经贸部有关部门从1997年3月就发现,G公司在与中国公司贸易中存在大量欠款行为,并向各省外经贸委通报,但未引起所有外贸公司的注意和重视。 解决方案:由于中国外贸企业信息不灵,相互之间又互不通气,加上风险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防范手段等原因,使得诈骗屡屡得逞。所以应当及时搜集有关信息,并互相通报。 (以上案例由商务部研究院信用管理部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