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英才》2005 > 正文
 

英才:世界500强百年老店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之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4日 16:59 《英才》

  21年前从AT&T拆分出来的西南贝尔公司,现在把母公司AT&T放进了自己的购物篮,终结了其以电话发明为开端的130年历史。

   文·本刊记者 王悦承

  一觉醒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董事长兼CEO大卫·杜尔曼,尴尬地发现有着
130年历史的电信公司,毁在了自己手里。这一天,西南贝尔公司(SBC Communications Inc., SBC)掏出价值约相当于160亿美元的股票加现金,把AT&T塞进了购物篮。

  可能因为最近出乎意料的事情太多,宝洁以570亿美元收购吉列,菲奥莉娜被惠普董事会炒了鱿鱼,样样都夺人耳目,相比之下AT&T的销声匿迹,并没有取得预期的震撼。但历经了多次变形以后,AT&T已经不太像一个500强企业了,也可以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虽然如此,但这依然不能掩盖这项并购背后所蕴藏的含义。如果这笔交易如期完成,那么它将造就美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合并后的公司将在无线通信和企业电信服务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目前,西南贝尔公司是美国第二大本地电话公司,早先它与南方贝尔公司合资组成了美国第一大无线运营商辛格乐(Cingular Wireless)。

  而且,这是继斯普林特以350亿美元收购Nextel以后,美国电信业又一桩不同寻常的并购。专家称,美国电信业正在经历快速整合,接下来还会有接二连三的并购事件出现。AT&T被西南贝尔捷足先登,会激起电信大鳄们捕捉下一个电信猎物的强烈欲望。

  其实,对于AT&T而言,被收购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早在1984年,当AT&T被美国政府拆分成7家小贝尔公司和1家长途电话营运商时,似乎就预示着这家一度垄断美国所有电话业务的公司将面临灾难。

  长期养尊处优,使得AT&T很难像其他市场化比较早的公司那样,实现高效的营运。直到现在,AT&T依然是美国第一大长途电话运营商,只不过长途电话市场在引入竞争后的20年里,价格下降了95%;而同期,本地电话花费却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

  对西南贝尔公司来说,AT&T简直是自己的绝配。此前,西南贝尔公司一直图谋进入大企业客户市场,但却屡屡找不到突破口。而AT&T最大的营业收入正来源于企业电信服务领域,后者占总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了70%。与AT&T的喜结良缘,将为该公司进入该领域提供捷径。

  “关于AT&T的现状和未来,我不会有什么伤感,这只不过是必然的转变之一……对于AT&T来说,(西南贝尔)很可能是最好的选择。”AT&T前任CEO罗伯特·艾伦说。

  艾伦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不少人认为他有效地阻挡AT&T衰退的步伐,但也有人认为他所犯下的战略失误,使AT&T错失了卷土重来的良机。

  任职期间,艾伦从AT&T剥离出朗讯科技,并且通过收购创建了AT&T无线部门。如果说上述两点而备受人们称赞,那么他花74亿美元收购NCR公司、试图进入计算机业务的努力,让他成为了人们攻击的焦点。最终的结果是,AT&T被迫剥离计算机业务,并因此损失了几十亿美元。

  也有人认为,艾伦在任期内的最大遗憾并非并购失误,而是没有能够培养出或者找到恰当的接班人。

  接班人中,先是外来汉亚历克斯·曼德勒创业去了,后继者约翰·杰格里斯在艾伦退休时又缺乏足够的经验,而兰迪·托拜厄斯也跳槽到了礼来制药公司,最后艾伦从一家打印公司挖来的约翰·沃尔特,不到十个月时间,就因缺乏“充分的领导能力”而被辞退。

  最后,接替艾伦职位的是迈克尔·阿姆斯特朗,其上任后,大手笔地花了1100亿美元收购了一些有线公司,结果这些公司最后以540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康卡斯特。而他自己因此成为了康卡斯特的董事长,可AT&T却背上了560亿美元的债务。同时,艾伦认为阿姆斯特朗的另一失误就是把AT&T的无线业务卖给了辛格乐,因为无线业务是“向客户提供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现任CEO杜尔曼,艾伦给了很高的评价。

  21年前,西南贝尔公司离开了AT&T的摇篮;21年后,羽翼渐丰的西南贝尔公司把原来的母公司收归旗下。谁说百年老店就意味着基业长青?在商业世界里,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2/3P

  大多数全球制药巨头仅对专利药情有独钟,诺华却用行动告诉人们,非专利药也有利可图。

  诺华成全球仿制药老大

  文·司徒亮

  魏思乐(Daniel Vasella)偶尔也会来点出其不意的招数。比如在2月底,这名瑞士诺华公司CEO宣称,将以83亿美元现金,收购德国第二大非专利药公司赫素(Hexal)。

  该交易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诺华把赌注投向了制药业其他大型公司不太注重的领域——非专利药,它摇身一变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非专利药生产商。诺华是欧洲第四大制药公司,2004财年的销售收入为282.5亿美元。

  通过这笔收购,魏思乐希望能够占领全球非专利药市场的10%,这将是诺华自1996年以来的最大份额。诺华旗下去年增长最慢的桑多斯(Sandoz)仿制药(指专利保护过期的药物)部门,将会超过以色列的Teva制药公司。Teva原来是全球仿制药老大。

  对赫素的收购,使魏思乐的五年战略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他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家销售仿制药的全球企业。一般而言,制药公司都会致力于发现和销售高利润的品牌药,而避开低利润的非专利药。

  据伦敦一家医药行业顾问公司的统计,从2002—2007年,包括葛兰素史克和阿斯利康等制药公司,将失去销售总额约为820万美元的药物专利权。在全球十大制药公司中,诺华是惟一的拥有大型非专利药业务的公司。去年,魏思乐未能如愿收购法国的安万特和著名药物品牌,这使得他下大决心在仿制药领域大干一场。

  “非专利药的渗透,不仅仅局限于美国,还会在欧洲扩展。”51岁的魏思乐说,“到2010年,非专利药市场总额将达到1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将会超过两位数。”

  “拥有专利品牌药,同时也拥有仿制药,这种结合变得越来越有前途了。”美国银行的分析员戴维·马里斯说,“诺华在战略上取得了先机。”

  有分析指出,随着医疗提供者寻求控制成本,而且一些最畅销药物的专利期已过,非专利药的需求将比品牌药增长得更快。而且,近来发生的多起新药的安全问题,让人们对这些大力营销的产品提出了安全质疑。

  瑞士一家银行的分析员则表示,非专利药行业的发展前景,要好于大型制药公司。他说,随着目前这波并购潮带来的效益,将陆续体现,这个行业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可能开始变得更大。

  2/3P

  在成本上猛踩脚刹,也许会让丰田新CEO的职业生涯、以及丰田的利润,快速走向顶峰。

  丰田新CEO最怕什么

  文·司马江

  62岁的渡边捷昭,将于今年6月接替张富士夫,坐上日本第一汽车制造集团的头把交椅。作为个人爱好,这位即将上任的丰田CEO在不是太忙、不用冲着汽车配件供应商大吵大嚷的时候,总喜欢到男合唱团中亮亮自己的嗓子。

  丰田高层突然的人事变动,让行业观察家也始料不及。很多人原本以为,张富士夫会把他的任期延长到2006年6月。外界普遍认为:渡边捷昭的快速走马上任,事实上是想在扩大改组计划之际,为公司管理高层注入新鲜血液。这其中还包括丰田章一郎,丰田汽车创始人的孙子,被任命为执行副总裁。

  如果考虑到汽车行业对高效率和高质量的依赖,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渡边捷昭会被选中。“(他能够被提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因为他在削减采购成本方面太出色了。”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的分析员远藤功治说。

  在日本商圈里,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系的渡边捷昭,向来以成本控制能力著称。2000年,丰田推出了21世纪成本竞争力建造计划(CCC21),其目标是使180个主要零部件的价格,砍低30%。通过该计划,在过去五年内丰田节约了将近100亿美元。

  丰田成为了汽车行业在成本和质量方面的领导者,并没有使走上总裁位置后的渡边捷昭有丝毫的放松。新闻发布会上,这名新总裁强调说,丰田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什么时候能够超过通用汽车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制造商(丰田曾扬言称将在2008年实现这个目标),而是骄傲自满。“我觉得,成功会使我们变得不思进取。”他说,“这是最大的威胁。”

  有分析家认为,让渡边捷昭上任的另一原因,就是要给超越通用的发展计划降降温。按照该发展计划,丰田到2006年将把年产量从2004年的750万辆提高到850万辆。这个发展计划蕴藏了很大的风险。丰田汽车的产品以物美价廉、质量可靠而著称。但是当生产版图延伸到非洲、南美洲、俄罗斯、东南亚等地以后,丰田的质量专家们非常担心产品的瑕疵会因此而迅速增加。为此,丰田特意向国内外雇员推出了培训新教程。

  张富士夫表示说,这项任命表明丰田公司不会在追求增长的过程中牺牲质量或者效率。但也有人认为,挑选一位熟悉生产业务而不是销售业务的人来担任总裁显得有些太谨慎入微。

  1P

  一番亲密接触以后,MCI在挑选自己婆家时遇到了一些烦恼。本来已经跟威瑞森订了婚,但是奎斯特的聘礼显然更丰厚。怎么办?

  MCI80亿美元卖身?

  文·本刊记者 王悦承

  伊万·赛德伯格本以为,一切都已经高枕无忧。当天晚上,这位威瑞森(Verizon)公司的CEO与MCI签订了收购协议,准备花67.5亿美元把后者拉进洞房。而MCI的CEO迈克尔·卡庇勒斯还专门打电话给赛德伯格,表示祝贺。

  但他大概低估了美国第三大本地电话公司奎斯特(Qwest)的韧劲。三天以后,奎斯特CEO理查德·诺特巴特致信卡庇勒斯说董事会决定将并购价格进一步提升,以促使MCI放弃与威瑞森的交易。诺特巴特抱怨说,MCI并没有恰当地对待奎斯特之前与其进行的接触,因为奎斯特虽然没有正式提出要约收购MCI,但却向MCI提交了正式的报价。

  “显然,市场人士要么打赌威瑞森会被迫提高收购价格,要么打赌奎斯特会提出新的收购要约。”一个对冲基金的经理说,奎斯特当时已经专门聘请了6家投资银行,准备与威瑞森抗争到底。

  业内专家分析称,竞争之所以这么激烈,一方面是受之前西南贝尔公司收购AT&T消息的影响,因为在AT&T被收购以后,MCI几乎已经成为最性感的电信公司。作为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运营商,MCI拥有一个庞大的国际电信网络。另一方面,奎斯特对MCI感兴趣,在于通过整合两者资源,可以撤减双方重叠的业务,从而节约成本。

  另外,收购MCI还能够使奎斯特的财务状况得到改善,降低公司债务水平。在美国大型本地电话公司中,奎斯特是较弱小的一个。

  从财务状况来看,威瑞森的确占尽优势。威瑞森目前市值约为1000亿美元,奎斯特目前市值约为70亿美元,还不到威瑞森的十分之一。据业内人士称,奎斯特目前的累计负债高达147亿美元。2004财年,奎斯特实现营业收入138.1亿美元,但却亏损17.9亿美元。从这个角度来说,威瑞森想要超过奎斯特的出价,可谓不费吹灰之力。

  但是分析人员指出,威瑞森也许不太愿意大幅提高对MCI的报价。因为除了67.5亿美元的收购价以外,它还需要在收购后继续向MCI业务投入35亿美元。而且,根据与威瑞森签订的协议,MCI将不得与第三方有收购事宜。如果MCI中途放弃与威瑞森的协议,它也许要支付2亿美元的违约金。

  对于奎斯特来说,威瑞森的这种态度表明自己还有机会。在第二次报价中,诺特巴特宣布说,奎斯特提出比威瑞森高出19%的竞购价格,即现金加股票总共约80亿美元,而且还许诺实现每年20亿美元的成本节约。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威瑞森与MCI结盟很难达到同样程度的节约。

  然而,MCI再次拒绝了奎斯特的报价,原因依然是对后者财务状况的担忧。但是MCI的一些股东却坐不稳了。一些支持与奎斯特合并的MCI股东说,如果与奎斯特合并,那么MCI股东可以持有合并后该公司40%的股权,但是与威瑞森合并后,持股比例会大大降低。相比之下,与奎斯特的合并会获益更多。此时,已经有四名股东对MCI提起了诉讼,因为MCI没有接受高的报价。

  一个星期以后,奎斯特提出了第三次报价。尽管总收购价依然是80亿美元不变,但是条件却比第二次报价优越得多。首先,奎斯特承诺向股东支付现金部分的时间大大提前,而且在总出价中,奎斯特的现金部分要比威瑞森多出约10亿美元。其次,要约为防范奎斯特股价下跌风险,专门制定了保护性条款。其三,联邦政府已经取消了奎斯特不得从事政府项目的禁令,而政府机构恰好是MCI很重要的客户。

  奎斯特抛出的美丽绣球,让MCI董事会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当然,MCI在假定奎斯特股票的未来走向时,肯定需要冒风险。有关专家指出,在任何一笔并购交易中,真金白银都是关键所在。基于奎斯特报价中的现金额超过威瑞森,这名专家认为奎斯特还大有希望。他说:“至少,它可以让威瑞森为这笔并购付出更大的代价。”

  1/3P

  以往众多银行集团所提倡的金融“超市”概念,正逐渐失宠。

  美国运通抛弃“理财顾问”

  文·杰逊

  一度炙手可热的理财顾问子公司,很快就要被美国运通公司所抛弃。

  这或许意味着美国运通的一次战略转型。过去,美国运通总是认为,一个强势的品牌,将有助于向消费者销售多种金融产品。在过去20多年里,美国运通一直是金融“超市”概念的倡导者和执行者。1983年,它专门收购了多家理财顾问公司,旨在建立一站式的金融服务超市,让消费者只使用美国运通的金融产品。

  在此之前,全球最大金融机构花旗集团宣布,同意以115美元的价格,将其主要的寿险和年金业务出售给大都会保险公司。换句话来说,就是从金融“超市”中剔除掉保险和年金。正如美国运通公司一样,花旗集团声称此举是为了集中精力于那些高增长、高回报的领域。

  这表明以往众多银行集团所提倡的金融“超市”概念,正逐渐失宠。美国运通的理财管理业务拥有及管理的资产规模大约为4100万美元,它在全球各地总共雇用了1.25万名理财顾问,扬言向250万名客户提供服务。在2004年度,这个理财顾问业务创造营业收入70亿美元,产生利润7亿美元。

  不过,这个业务的业绩表现,却要逊色于公司的其他业务。没错,美国运通的信用卡很出名,可是理财顾问旗下的共同资金、寿险和浮动年金业务的表现,只能用马马虎虎来形容。

  美国运通表示,目前尚未制定具体的剥离计划。预计该计划有望在今年第三财政季度完成。

  1/3P

  曾两度把电脑业务扭亏为盈的西田厚聪,被任命东芝的下任总裁。

  他是东芝最需要的人?

  文·杰逊

  全球第二大芯片制造商东芝公司,任命旗下个人电脑业务负责人西田厚聪为公司下任总裁。东芝发出的信号很明显,它正竭力在竞争越来越像个人电脑般激烈的电子行业中,保持盈利。在截至2004年3月的2003财年中,东芝实现营业收入528.2亿美元,但是净利润只有2.73亿美元。

  跟同行业的索尼日立等公司一样,东芝上一任总裁冈村正致力于重组东芝,放弃了重要但无利可图的存储晶片业务,并且降低人力资源和采购成本。而专家预测说,西田厚聪将比冈村正做得更彻底。

  西田厚聪曾经两度帮助东芝扭亏为盈。一次是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由于受到康柏电脑等低成本电脑制造商的迅速发展,东芝美国业务受到严重冲击。另一次是在去年,受戴尔和惠普等的冲击,东芝个人电脑业务出现4.49亿美元的经营亏损之后。他用的方法是引入新概念产品,比如说把电脑和电视功能结合起来的Qosmio,并且把生产转移到了中国大陆和台湾。在上一个财政季度中,东芝个人电脑业务占到了总营业收入的14%。

  “他(西田厚聪)以(在PC业务上)扭亏为盈成名。”日本新光证券的一名资深分析家说,“东芝现在所需要的,就是要提高利润率。”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AT&T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