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印度爆发了国际收支危机,外汇储备仅够维持两个星期的进口支付,刚上台不久的拉奥政府不得已用黄金作抵押,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换回了28亿美元的紧急贷款。
这次危机促使拉奥政府下决心进行经济改革。此后,虽然印度政府更迭频繁,但是经济改革的基本方向没有改变。
印度经济改革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应对国际收支困难,因而,最初它的政策选择都是围绕着如何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之后,随着时间推移,改革的范围和力度逐渐扩大和加深。
简单地说,印度经济改革的进程,就是通过引进外资、扩大出口使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而后是放松对国内经济的管制,推动经济的自由化和市场化。
在贸易政策领域,过去服务于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转向了以促进出口增长为目标,卢比被大幅贬值,以争取尽快扭转印度面临的外汇危机;全面实现经常账户的自由兑换;大部分商品的进口不再需要进口许可证,并大幅削减进口关税;简化进出口审批程序;对出口型企业提供更多的税收刺激和金融服务。
在产业政策领域,新工业政策让私营部门更大程度地介入重要经济领域,并鼓励企业参与国内、国际竞争,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对来自国外的投资也从过去的一概排斥到谨慎地利用,在34种最优先发展的工业部门,提高外商投资的参股率;产品全部出口的企业以及电力、石油提炼、计算机软件领域允许外资企业独资经营,并且享有较以往更大的经营管理权;允许有条件的大公司在国外发行股票和债券。印度最大的软件企业之一的信息系统公司(Infosys)、Wipro软件公司等,就是最早在美国上市的一批印度高科技企业,这不仅使它们获得了宝贵的资本,而且也使它们的管理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促使它们更早走向成熟;允许外国机构投资者和印侨在印度股票市场购买股票。
这些政策最终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印度的GDP在整个90年代平均增长率为6%左右,2003年~2004年更是实现了8.1%的增长。更高的经济增长水平,又吸引了更多的外国投资,从而使外国投资、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之间进入了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