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财经》2005 > 正文
 

《财经》:摩根士丹利哗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3日 13:40 《财经》杂志

  投资银行与经纪公司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令人担忧,然而很少有人想到,摩根与添惠阵营在经过八年的磨合后,最终仍以最为激烈的方式决裂

  □ 本刊特约记者 卢佳敏 发自美国纽约

  3月末的纽约春意荡漾。摩根士丹利有限公司(下称摩根)位于曼哈顿中城的总部外人流
如织,仿佛一切如常。然而就在这几天,一连串的人事洗牌和一封多位前摩根高层对CEO裴熙亮(Philip Purcell)的联名批评信,将摩根内部的长期不和置于阳光之下。

  这场摩根版的“南北战争”充满了噱头。今年3月底,以摩根士丹利前总裁罗伯特-格林西尔为首的前高层雇员开始向机构投资者游说,希望他们向董事们施加压力;59岁的另一位总裁罗伯特-斯考特(Robert Scott)和71岁的前董事会主席帕克尔-吉尔伯特(Parker Gillbert)甚至在3月30日出现CNBC的电视节目上,呼吁公众的支持。他们的共同目标只有一个——驱逐裴熙亮。

  八年“内战”

  看似事发突然,矛盾爆发的祸因实际在1997年摩根和添惠公司(Dean Witter)合并时就已种下。合并之初,原摩根士丹利CEO约翰-马克(John Mack)主动屈居次席,而来自添惠的裴熙亮占据了新公司的CEO宝座。但当时业内盛传双方达成协议,五年之后马克将取裴熙亮之位而代之。

  这一桩被称为“给大象插上翅膀”的交易,从一开始便备受争议。投资银行与经纪公司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令人担忧。然而很少有人想到,双方在经过八年磨合后,最终仍以最为激烈的方式决裂。

  事实上,摩根与添惠阵营的较量从未停止过,在2001年一度达到高潮:作为华尔街最富传奇色彩的投资银行家之一的约翰马克被迫离开服务了28年的摩根,这一新闻撼动了华尔街。马克此后曾担任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 的CEO,成为裴不共戴天的对手。

  “裴来自麦肯锡,深谙政治策略。”任职于另一家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的人士对《财经》说。但即使排挤走了最大的对手,裴也没有停止过他的动作。“这几年,高层都快换光了。”

  某种程度上,裴也并未赢得过摩根方面的人心。在裴熙亮的履历上,并没有多少投资银行的业务经验。在添惠,裴从管理顾问起步,他的金融经验仅限于信用卡和个人投资。

  “内战”的命运与摩根的业绩息息相关。摩根与添惠联姻之初,恰好赶上了市场的繁荣期,20世纪90年代后期华尔街的欣欣向荣掩盖了摩根内部的噪音。“1998年到2000年,摩根的表现非常出色。”CIBC World Markets的分析师沃欣顿(Kenneth Worthington) 说,“市场托起了公司,但两部分并没有真正融合。当市场转淡时,一切就显示出来”。

  不管摩根的衰落是不是起因于裴熙亮,但股价反映了这样的趋势。与2000年9月高峰时的每股101.28美元相比,摩根股价已经蒸发了一半,远远落后于高盛

  在老摩根人的眼中,裴只能代表添惠,而不是摩根真正的掌门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摩根希望借助添惠打入零售经纪和信用卡业务的目的并没有实现。目前,经纪业务只占摩根全部利润的6%,而投资银行业务占据60%。

  “摩根的整体业务渐显疲态。股东认为,他们的关切没有获得重视;加上去年三、四季度业务的糟糕表现,这都成了矛盾激化的因素。”沃欣顿说。

  兵戎相见

  3月3日的一封信打破了表面上的平静。八位前高层联名致信摩根董事会,包括前董事会主席吉尔伯特和前总裁斯考特。斯考特也是办公室政治中裴的手下败将,一年多前被裴逼辞。

  这封信的目的非常明确,指责裴作为CEO领导无方,要求董事会撤换。八位前高层现在共持有1100万股摩根股,对摩根的业务他们不可能无动于衷。

  信的内容已经公开,其中列举了摩根股票表现不佳,而且波动幅度大于竞争对手的三个主要原因:没能在证券市场取得高回报;盈利增长劣于竞争对手;零售和投资管理业务在过去五年表现糟糕。“造成这个局面压倒一切的原因,是裴熙亮作为CEO的失败。”

  3月底,裴熙亮的对手们开始了更加凌厉的攻势。除了前述的电视台游说活动外,“叛乱方”还在《华尔街日报》上刊登广告,谴责裴熙亮一方逼迫不愿效忠自己的高级管理人员辞职“是无法容忍的行为”。

  与此同时,处在守势的裴方也在积极活动。五位前添惠高管在3月11日的一封公开信中对裴表示支持。同时,裴的盟友们还努力劝说其他现任高层坚守岗位。

  “政治斗争在华尔街比比皆是,但离开多年的管理人员写信发泄不满还从来没有发生过。”一位投资界人士评价说。那封措辞激烈的批评信最初被董事会要求不要公开,但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那封信对董事会的冲击相当大,而且在执行董事之间引发争议。经过三次会议,董事会没有对裴采取行动,但要求裴制定继承人计划。

  继承人计划成为近来一系列事件的导火索。3月28日晚,摩根宣布以两名联席主席取代国际主席柳浩思(Stephan Newhouse)。在观察家眼中,这是裴的一个自保动作。两名联席主席中,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克劳福德(Stephen S. Crawford) 是裴的忠实追随者。另一名为董事总经理兼债券、期货商品及外汇业务全球主管克鲁兹(Zoe Cruz)。

  这一任命意味着另外两名接班候选人、在华尔街声名卓著的投资银行家只能选择离开。消息宣布次日,机构证券及投资银行部总裁兼首席营运官潘伟迪(Vikram S.Pandit)和董事总经理兼全球机构股票部主管海文斯(John P.Havens) 走出摩根大门。

  “他们是不同派系,不辞职也会被炒。”而另一种观点认为,裴的举动是先发制人,防止两人发动“政变”。无论裴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这次人事变动在华尔街人士看来走得太远了。潘伟迪和海文斯有深厚的机构投资业务背景,他们所负责的股票交易和投资业务是摩根的主要盈利来源。潘伟迪更是摩根对冲基金和衍生产品业务的设计师。

  3月31日的《华尔街日报》描述了对阵双方的不同场景:在格林西尔(Robert Greehill)的办公室里,一张长案上摆满咖啡和麦片,吉尔伯特和斯考特等人围坐讨论策略,公关顾问不时走出会议室接听媒体记者打来的电话。而在时代广场北侧摩根士丹利的总部,裴熙亮则在3月29日星期二下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向各地分公司介绍克劳福德和克鲁兹,并畅谈公司新领导层的计划。一些高管则纷纷表示对新领导层的忠心,赢得阵阵掌声。

  战事未了

  “内战”引起的人员流失显然还在持续。3月30日,向海文斯报告、负责机构证券交易的全球负责人Guru Ramakrishnan 宣布辞职。在关系网四通八达的华尔街,摩根的竞争对手已经开始制定战略从“摩根震动”中渔利,当然也包括网罗这些投资界精英。

  此次摩根高层震动事态将如何发展,眼下还难以判断。但裴的去留众所关注。不过,如果仅凭八位前高层的发难,还难以撼动裴的地位。与摩根11亿总股数相比,这八人持有的1100万股可谓杯水车薪。“况且,他们也离开很久,没有什么作用,一切还在裴的控制下。”

  按照裴熙亮的说法,他背后有摩根11名董事会成员的全力支持。裴本人为董事会主席,他和其他10位董事关系颇为密切。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其中四名董事在裴执掌添惠期间为添惠母公司西尔斯董事会成员;剩下六人中,只有克林顿政府时期的经济顾问泰森(Laura D'Andrea Tyson)在与添惠合并前的摩根担任过董事,但时间也只有几个月。“董事会理应控制CEO,不过在现实世界,经常倒过来。”

  但是,如果股东和投资者对摩根的不满持续,董事会也不能不有所考虑。此外,高级投行人士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股票,如果摩根股票价格没有大幅上涨,导致更多投资人士流失,可能引发信任危机,促使裴提前出局。

  无论裴去或留,摩根作为华尔街昔日的一块金字招牌,其前景如何令人担心。“作为投资银行,摩根的地位还是有的。但公司这样发展下去,其前景将会不如高盛。”一位华尔街人士说,高盛的思路比较激进,愿意冒风险,在发展新业务上更有闯劲。

  摩根的名声建立于两大主要证券服务市场——证券承销和并购,但即使这块业务在美国市场也在下滑。而摩根的零售经纪业务落后于花旗和美林,信用卡业务增长乏力,公司内部要求剥离信用卡业务的声音十分强烈。

  在极爱猜测风向的华尔街,关于摩根今后走向的各种传闻已然响起。擅长并购的摩根甚至可能成为并购的目标;一些投资老手也开始为此运筹帷幄,美洲银行和花旗银行是常被提及的可能买家。

  《商业周刊》引用数位华尔街观察家的话说,摩根有可能被私人收购公司或对冲基金买下,将零售和信用卡业务拆分出售,而保留最有价值的投行业务。有分析师认为摩根拆分后股价可能达67.50美元每股。3月31日,摩根股票上海3.5点,收于57.25美元。还有一种分析认为,摩根很可能最终放弃信用卡业务,后者有可能被Wachovia买走。倘若如此,八年前轰轰烈烈的摩根添惠合并时描绘的双赢前景将彻底化为泡影。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愚 人 节
整蛊先锋幽你一默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