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IG丑闻看美国股市的结构调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1日 03:56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蔡一迪 虽然美国国际集团(AIG)的假账事件还在调查之中,许多细节尚未披露;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自2001年安然(ENRON)事件爆发以来,一系列的国际大公司丑闻接踵败露,目前仍没有结束的迹象。
从已披露的情况看,AIG涉及的主要问题是2000年底向通用再保险购买的价值5亿美元再保险合约。其时,AIG2004年第三季度净收入增加9%,但投资者担心储备金不足,于是AIG以向通用再保险购买价值5亿美元再保险合约的方式,将5亿美元当做公司保险收入,登记为公司储备金。问题在于,这笔价值5亿美元的交易是否包含风险转移。如果这笔业务根本不存在什么风险,那么这5亿美元不能算作保险收入,而只能算作贷款。AIG的行为涉嫌虚增了资产。 AIG假账事件不禁让人联想起安然丑闻。出事之前,二者都以勇于创新闻名,并一度成为资本市场上的明星(从1992年到2000年,AIG的股票涨幅超过8倍,安然更超过10倍)。 简单的类比也许不能说明什么,安然发家不过十几年历史,其所处的能源行业在上世纪90年代正处于衰退期,于是公司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把自己实际变成了一家金融衍生品交易公司,并由此获得了华尔街投行的鼓励和肯定。AIG则早已是世界保险巨擎,从事的业务亦属传统,将自己的保单业务进行“再保险”也是保险业内的惯例,纵使在其中玩了个小花招,与安然公司复杂的交易和财务安排相比,AIG做的似乎也不算太过分。 但放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持续大牛市背景下看,两个完全不同的公司爆发的丑闻,又似乎有着必然的联系。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美国股市的繁荣、各类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以及股票激励制度的盛行,股价对于上市公司的行为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影响。而会计师、律师和投行们由于相关利益渗透其中,也渐渐把中介责任抛在了脑后。一旦各方利益都与股价绑在了一起,通过造假推高或者维持股价也就成了难以割舍的选择。 反过头再看这5亿美元的交易对于AIG的股价有多重要?如果AIG未能将这5亿美元计入储备金,而是按规定算作贷款,公司的负债率将上升,评级机构会下调AIG的资信评级,进一步推高公司的融资成本,减少公司收入,导致投资者抛售股票。事实上,在签订合约之前,由于担心公司储备金不足,AIG的股票已经下跌了6%,而在传出购买再保险合约的消息后,AIG股价则又创出了103美元的历史天价。 AIG假账事件的影响还在蔓延,虽然“股神”巴菲特只被作为“证人”而非“调查对象”,暂时脱离了AIG风暴的中心,但保险公司是巴菲特重要的融资平台,如果由于AIG事件引发美国监管当局对保险业务加强监管,“股神”从此的融资成本可能会大幅攀升,一世英名是否会毁于此也未可知。 问题总是在繁荣时期积累的,美国股市长达10年的繁荣,早已让上市公司、投资银行、会计师、律师结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美国股市的“结构调整”也不是短期可以结束的。至少,从安然到AIG,我们没有看到调整结束的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