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挺 徐琳玲 实习记者 代 峥
北京、广州报道
3月16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终于对世界做出了姿态。
欧佩克宣称将该组织的日产量上限上调50万桶,同时许诺,如果油价继续维持目前水平或进一步走高,在与其它国家石油部长协商后,欧佩克同意将其日产量上限进一步上调50万桶。
每年2月-4月,原本是原油需求下降、价格下降的季节。但今年一反往年常态,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价格连创二十多年来的历史新高。更反常的是,在供需正常、库存达到6年来最高的情况下,欧佩克和美国对高油价的态度却“暧昧”起来。
而中国一再声明,今年仍将进行宏观调控。“发烧”不止的房地产,成了中国政府痛下针砭的首要行业之一。多年来,快速增加的固定资产投资,使得中国对设备、能源和原材料的进口需求强劲增长。通过中国经济的传导,原材料价格不断增长到高水平,成为了美国货币条件最重要的乘数器。这一乘数器在经济合作组织OECD和发展中经济体之间重新分配了收入。
对此,墨西哥《每日报》一语中的:“如今世界已经在进行一场关于原油的冷战。”
狂飙油价背后的供需平衡
3月9日,纽约市场4月份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一度达到每桶55.70美元。创下自1983年3月推出原油期货交易以来的最高纪录。更令人吃惊的是,当天纽约原油期权交易中竟然有人挂出了100美元/桶的价格,更意想不到的是,他成交了!创该所有史以来之最。
而欧佩克代理秘书长埃尔丁在3月3号有关油价将会飙升至80美元的讲话,对市场更是有了实质的影响力。
与此相呼应,美国能源部3月8日在最新一份短期能源展望报告中将2005年全球原油日需求量预估值调高至8470万桶,而今年全球原油日产量为8460万桶,每天短缺10万桶的原油。
其后油价一路狂飙。
但业界并不认可这个的观点。不久前,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BP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约翰·布朗指出,虽然世界各地一些已过产油高峰期的地区产量下降,抵消了其中的部分增长。但在未来三年中,非欧佩克国家每年的石油生产净增长将会达到每天100万桶。过去五年中,石油工业的私营部门在新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中的投资已显著增加。自2000年以来,投资金额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现在已接近每年1000亿美元。这些投资开始对油气生产产生影响。今年,墨西哥湾、里海和安哥拉的新油田都将投入生产,而俄罗斯的石油生产也将继续稳步增长。他认为,只要不出现像去年一样异常增加的需求,市场会重新回到较为稳定的状况。布朗表示,“BP将继续以一种较低的价格作为基础,慎重规划公司的发展计划。”而这个价格基数,布朗认为是在30美元左右。
似乎是作为回应,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政府将继续对过度投资加以抑制,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因此,可以预期,随着中国对过热投资的抑制、投资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中国对能源的需求将会进一步趋缓。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张学武预测,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长率会从2004年的14.2%大幅降低到2005年的6.4%。
布什政府趁机吸储
在国际原油市场上,有两支可以影响市场价格走势的重要力量——代表产油国的欧佩克和代表以美国为首的需求国的国际能源署(IEA)。
但这一次,能耗第一大国的美国却“意外”地站到了对手那边。
3月9日,面对国内油价的疯狂上涨,美国国会一些民主党议员要求布什政府动用战略石油储备,认为如果开放石油储备,美国将有能力与欧佩克组织抗衡,从而平衡国际油价,但白宫否决了这一建议。白宫发言人声称:“我们认为石油储备不应被用来操纵价格或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只有当供给发生危机时,如恐怖袭击或自然灾害,才可紧急动用储备。”
但石油期货专家、欧洲金融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捷认为,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的功能之一就是调节油价。在2000年9月,美国的原油现货市场价格奇高,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就下令进行3000万桶原油的掉期交易,打压原油现货。而且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是以成本控制为中心,在采购、储备和运输环节都实行“成本最低”的第一原则。
对此,中联化期货部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认为:“布什不动用战略石油储备,说明他是不希望油价下去。因为他代表的是美国大石油公司的利益。而且布什政府在这期间不仅不动用战略油来平抑油价,反而不断在这个高价位上增加储备油的采购量。”
据3月9日美国能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 2月27日至3月5日这一周中,也就是国际原油期货价格突破55美元/桶的时候,美国原油库存反而增加了320万桶,创去年7月以来新高,并且较去年同期高出8.3%。另一个前提是,美国的汽油库存处于1999年来的最高水平。
同时,布什敦促国会尽快通过有关法律,允许政府开发阿拉斯加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内的油田,这个地区蕴藏有160亿桶原油。四年前,布什曾提出过该油田的开发计划,但被国会驳回。“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个时候开发,最有利可图。”中联化的专家解释。
投向中国的阴影
高油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已经开始逐步显现。
3月9日,财政部长金人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出台燃油税坚定不移,但是需要找一个合适的时机。主要原因之一是现在国际石油价格飞升,“出台燃油税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影响整个经济”。
而据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的分析,如果石油价格还将继续上涨,全世界石油出口商们从中暴敛的财富将超过进入标准普尔指数的前500家公司的收入总额。2005年,因为油价高企,中国在石油进口上的成本将可能要多支付2004年GDP总量的2%。据海关最新统计,2004年进口原油因为涨价而多支付的外汇达70.68亿美元(约合551亿元人民币)。
原油及原材料的高涨带来输入性通胀隐患正在显现。
2004年,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了40%;我国国内轻质原油基准价也上涨33.2%;原煤价格同比上涨了21.16%;我国从国际市场上进口的6种基本有色金属产品价格平均涨幅达到36.28%,而在今年3月初,宝钢集团签订的2005年铁矿石进口价格同比上涨了71.5%。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04年我国工业企业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4%,但工业品出厂价格仅上涨6.1%。再到产业链的终端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却只有2.8%。
谢国忠总结说,中国对设备和原材料进口需求的强劲增长,一方面提升了西方老工业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增加了能源合原材料供应国的收入。这些国家通过增加能源原料、辅助行业投资以及在奢侈品、社会福利、军火和安全方面的开支又将资源反馈给发达国家。
财富就这样进行了重新分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