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英国经济学人集团:2005年世界进步与威胁同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3日 17:53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覃里雯 北京报道

  2005年,世界将会怎样?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哪家媒体能比英国经济学人集团更适于回答这个问题。

  经济学人集团大概是惟一一个试图谈论和研究世界上所有问题的媒体集团,也是最成
功的一个。它总共由四个部分组成: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报业、经济学人网站、经济学人信息采编部和经济学人会议。集团旗下还有《财务总监》(包括《财务总监》、《欧洲财务总监》、《亚洲财务总监》、《中国财务总监》和财务总监网站)、Roll Call及欧洲之声。各部分之间合作密切,它们的产品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里都受到尊敬。

  所有这些都从1843年成立的《经济学家》杂志产生。19世纪中期,这家杂志在产业革命先锋城市伦敦诞生,它的主要宗旨是推进当时银行家、商人和经济学家的新思想。杂志(它的员工称之为“报纸”)的影响力持续至今,在过去10年中它的销售量增长了74%,2004年超过一百万份,它在美国的发行量占总发行量的51%。这个不算惊人的数字本身并不能说明读者的纯银质地。忠诚读者中包括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甲骨文公司的创始人和CEO拉里.埃里森信,后者对这个杂志的评价是:“我以前思考,现在我光读《经济学人》杂志。”无数世界要人承认他们或多或少受到这家观点鲜明的杂志的影响。

  《经济学人》杂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它的实地调查工作,同等重要的是它崇尚智力思考。它每年出版的各国调查报告可与CIA的情报机构报告相媲美——后者在智识和启发思考方面显然略逊一筹。谁能在CIA报告中写上古罗马帝国和现代商业帝国的关系?但是《经济学人》的编辑记者是这么做的。它的驻华盛顿首席记者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吉和美国版编辑约翰.米克里斯外特合著过一本《公司:革命性思想短史》,在书中他们追溯了公司的历史,从古罗马到它于9世纪在威尼斯的重现,一路到达19世纪的有限公司。这些内容只构成书的头三章!

  长期保证内容的简洁、深远和可靠不仅仅是理念的问题。在这次过于短促的采访中,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谈及经济学人集团的许多重要组成和它运作的方式。我们最直接的了解来自2002年3月创刊的《中国财务总监》,经济学人集团拒绝像许多其他跨国出版物一样把品牌完全交由本地人处理,这意味着它在中国本土将按照它在英国的规则行事:完全没有妥协和软性文章。对它创业期的广告经理来说,这是异常艰难的工作。

  关于经济学人集团的理念,我们还可以看今年3月1日哈佛商学院出版的鲁斯.达德利.爱德华的《追寻理性:经济学人杂志1843-1993》,共1030页。书的开头是创始人詹姆士.威尔逊的一段引言:“有些人认为政治经济是枯燥、冰冷而抽象的科学,对正在受难的人类不施以任何情感的温暖……事实与此极为不同:正好相反,从政治经济中产生的是去除掉这些邪恶的强烈情感,如此强烈,以致于它不允许我们仅仅满足于在口头宣言上睡大觉,而是驱动我们深入调查整个事件,以便发现这些苦难的真实原因,发现去除苦难的模式,或者至少是减轻苦难的模式。”

  首先,政治经济是为了减轻乃至消灭人类的苦难,这个理想至今仍为经济学人集团的所有产品所支持。其次,对事件做深入而广泛的研究,跨越国界和各个领域寻求事件之间的联系,这个信仰依然在影响经济学人集团的研究队伍。作为经济学人集团的“研究院”的信息采编部里,正式员工70%以上都有硕士及以上文凭,无数短期的签约研究者都以为经济学人集团工作的身份自豪,他们当中囊括了各界人士,从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旅行记者、书评家到瑞士的珠宝顾问。丹尼奥.法兰林这样形容集团所出版的年度刊物《世界……》(比如《世界2005》的咨询对象:“全球信息最灵通、位置最显要的人。”集结全球最显要而聪明的人,让他们说话,然后选取最有说服力、得到充分论证的观点。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但为什么只有经济学人集团办到了?

  2005年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丹尼奥.法兰林发现在刊物观点调查的广大受访者中,乐观者几乎是悲观者的一倍。这个发现使他非常高兴。在《世界2005年》的序言中,他采用了《经济学人》典型的口吻:清晰、有趣、留有余地、乐观主义。一个更加温和的美国总统、日本经济卷土重来、好莱坞迎来数码时刻……与此同时,仍将高速发展的中国面临银行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的问题、巴基斯坦的工作仍在“进行中”,但是最终的结论取决于你把哪个部分放在后面:进步还是威胁。丹尼奥选择了前者,“相对来说(这是人们在2005年应该采取的说话方式,因为这一年正是爱因斯坦著名的相对论诞生100周年),2005年定是令人神往的一年”。

  问:能否用三句话预测2005年的世界?

  答:第一句就是,2005年,世界将出乎意料地更为安全。对那些成天读报纸和看电视的人来说,这通常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如果你看看那些将在2005年死于战争的人数,它可能会低于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任何年份,这主要是因为在非洲的血腥冲突和战争都在结束。

  其次,在经济领域,2005年大概会是一个增长更缓慢的年份,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增长都会放缓。2004年的不寻常经济增长速度将不再出现,全球将重新适应较过去20年而言相对缓慢的经济发展。

  第三,在商业领域,发达国家的外包和生产——把服务业包给印度,把制造业移到中国——将继续深化,并且不再像在2004年美国大选年时引起那么多争议。

  全球化将继续深化。

  访谈

  问:《经济学人》杂志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它就所有的事情发表意见。在这个充满变量的世界中,《经济学人》是如何估量这么多的变量并且做出结论的?

  答:结论总是依据一定的时间内所得到的证据做出来的。正如你所说,世界充满变量,因此结论未必总是正确的。但是实际上,做这个计算是很容易的,你只需要去询问不同的人就行。

  作为这个杂志的主编,我搜罗全球消息最灵通、位置最显要的人来预测未来12个月的趋势,他们当中很多人是《经济学人》的编辑记者,还有惠普首席执行官卡莉.费奥瑞纳、印度和加拿大总理,IMF的主席这样的要人。他们对自己在这样一个高调的杂志上所说的话是非常认真的。所以会给出很多有意思的观点。

  问:那么你是如何根据意见和立场来选择观点提供者的呢?

  答:我并不试图和他们的观点发生争执。首先,我们请来的人必须是消息非常灵通的人。当人们对同样的题目有稍微不同的观点时,有时我们得做点妥协,保证我们不会提供让人糊涂的观点。除了偶尔要求他们进一步说明有争议的观点之外,总体来说他们的观点是陈述明确、非常有趣的。

  问:《经济学人》在伊拉克战争前后的态度转变是非常有趣的,从谨慎地赞同布什的战争决策到批评布什的伊拉克政策(虽然仍有保留),这个转变是怎么发生的?

  答:这个问题你应该问比尔.艾默特(《经济学人》杂志主编)。但是我想,任何出版物对此都有很多争论,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话题。

  问:那么是什么引起了这个转变?是虐囚事件吗?

  答:我应该说,我和《经济学人》杂志的内容编辑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从我所读到的内容来看,虐囚事件是其一,《经济学人》认为(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应该为此负责并且辞职。另一个就是关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后来看起来非常不充分。

  但是《经济学人》的编辑记者们依然认为,在当时所获得的证据看来,那样的结论是正确的。

  问:《经济学人》是一个推崇全球化和承继启蒙运动精神的杂志,它是如何定义备受争议的“现代化”的定义的?

  答:我想没人能够定义“现代化”是什么。我想《经济学人》是建立在信仰经济和政治自由、坚定信仰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础之上的,这是《经济学人》强有力的指导哲学。这其中我认为和现代化最接近的一个方面就是相信全球化、支持国家间自由贸易、自由表达思想、还有支持进步的趋势。

  所以你可以说《经济学人》支持160年前那些出版物的哲学理念,这是和相信进步的思想和现代化思想深深相关的。

  如果我愿意认同于“现代化”的话,那应该是和民主、性别平等之类的概念相关。

  问:你认为在未来十年里欧洲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答:我认为欧盟给世界带来的是国际合作的范例,非常实际而有力。虽然在某些方面欧洲较之美国比较弱,但是它有非常强大的容纳力,比如纳入那些加入欧盟的前东欧国家。从正在发生在乌克兰的事情中你可以看到这种巨大的磁性。

  要加入欧盟的国家必须做很多事情来调整适应欧盟的一整套法律法规,这些是非常具有稳定作用的力量——也就是我认为代表现代化的力量,它正在推进整个欧洲的发展过程,你在土耳其也可以看到这个过程。它给政府设定了一个外部基准,也给它们一个借口来推动原来非常难以进行的改革。

  虽然欧洲在推动进行经济发展方面有待改进,但是欧盟可以提供地区性合作的模型,从拉美、非洲到亚洲。虽然欧洲在以传统形式放射影响力方面不如美国和亚洲,但是它作为一个模范的影响力是相当强的。

  这个影响力可以被视为某种“软力量”,体现在它给那些不久前经历了战争或者无法合作的国家建立了合作机制,移除障碍,使之进入和平繁荣。

  问:有些观察家提到,在伊拉克战争中我们看到美国软力量的明显下降,它引起的怀疑和反感相比它作为一个社会发展模范的形象相比,前者正在上升。你是否同意?

  答:我认为这是真的。但是我不会对此有什么太大反应,因为美国模式在很多其他方面依然是非常强大的。就算人们对美国表达多么强烈的不满,美国的文化和影响依然会非常强大。也许在第二届任期内,布什对其他国家的态度会有些微的改变。

  问:当然,一定要问关于中国的问题。1989年,当《经济学人》主编比尔.艾默特还在做驻日本特派记者的时候,全世界都认为日本正在蒸蒸日上,但是他写了一本关于日本衰落的书,很快日本就如他所预言的那样停步不前。《经济学人》在过去10年里对中国的看法有何改变?

  答:我还是要说,我不能代表《经济学人》杂志说话。但是《经济学人》一直以来对中国的报道都是反应很快、又很现实的。它并不忽略中国正在面临的挑战,它一直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深感兴奋,但是也意识到目前经济发展过热、政治上、管理上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还有可能的转型。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