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联手制华意在何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1日 18:17 《财经时报》 | |||||||||
张立伟 在中国旧历新年的开始,除了美国情报部门、国防部等重提“中国威胁论”外,美国的东亚盟国日本在正月初一宣布将接管钓鱼岛灯塔,并进而和美国外交国防“2+2”的高层会晤,列出两国在亚太地区的12项共同战略目标,将台湾海峡问题纳入其中,其牵制中国之意不言自明。
自2001年上任后,美国总统布什就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者”。“9.11”事件令美国转移精力对付恐怖主义,在这一过程中,美国需要而且也得到了中国给予的支持和合作。但是,遏制中国这个最有潜力的挑战者仍是美国新世纪的重要战略之一。 美国目前的战略重心首先是彻底征服蕴含丰富石油的中东地区,其次是将俄罗斯挤出前苏联其他地区。它通过支持格鲁吉亚、乌克兰等国家的反对党发动“不流血”政变而建立亲美政府,还通过利益诱惑而实现在中亚的军事存在。 随着美国在伊拉克的成功,咄咄逼人的布什将位于中国周边的缅甸、朝鲜,以及俄罗斯最亲密的伙伴白俄罗斯也列入试图推翻的名单。美国这些战略的实施客观上形成了对中国的包围:西边包抄,东边阻挡。 在太平洋地区,韩国、东盟国家和澳大利亚等支持拥有巨大市场的中国“和平崛起”,而美日联盟则试图抵挡中国跨越海洋,它们在手的盾牌就是台湾。 尽管忙于中东事务的美国在陈水扁不断向中国大陆发出挑战后公开表态,“不支持台湾独立”,但随着一些战略者猜测台海发生战争的2008年的逼近,战略上决不情愿中国统一的美国,却拉上持同样目的的日本公开宣称美日安保关注台海局势,试图在模糊的表达中将台湾问题国际化,由日本继续在台海问题上牵制中国。 与中国面对面并有侵略历史的日本因恐惧而遏制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声称日本要做政治大国以来,日本一直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美国寡助的反恐战争给了日本加强美日同盟并改变自卫队性质的机会。它追随美国借船出海,希望通过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及使拥有全球第二大常规军力的日美同盟迈向全球化的努力实现政治大国的抱负。 在美国的默许下,日本通过在历史、领土和台海问题上挑衅中国来压制中国在历史问题上的严正立场,挑动国内的民族主义,阻挡中国统一。而美日涉及台海的共同声明也有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更深更积极地介入朝鲜核危机问题的意图。 布什政府目前正在为进攻伊朗做军事和外交、舆论准备,解决朝鲜核问题并不积极,尽管它声称可以同时应付朝鲜和伊朗两个战场。怀有危机感的朝鲜在农历正月初二令世界震惊地宣布“无限期中止六方会谈”,并宣布拥有核武器,其意在于逼迫美国早日和平解决朝核问题。 由于在中东,伊朗和叙利亚正在组建联盟以应对美国可能的进攻,因此美国不希望被朝核问题牵扯过多精力,于是便发出“美日关注台海局势”这样模糊而具有挑衅性的信息,一是让中国分担美国解决朝鲜问题的重任;二是在台海问题上与中国讨价还价,逼迫中国在伊朗问题上与美国合作;三是为了防止美国在解决伊朗问题时中国趁机统一台湾,将日本推上台海前线。 简而言之,中国最重要的外交关系仍然是中美关系,最核心的问题仍是台海问题,最纠缠的国家还是日本,最迫切的问题则是朝鲜问题。 首先,中国应当积极介入朝鲜核危机。朝鲜半岛无核化符合中国利益,朝鲜拥有核武器将可能导致日本以此为借口发展核武器,那将是东亚最黑暗时代的来临。积极解决朝核问题也将缓和中美关系,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其次,中国应立即展开“消毒”工作,要求美日澄清声明本质,加紧制定《反国家分裂法》。 中美关系的稳定对中国的发展和统一至关重要,而美国也需要中国在中东和朝鲜等地区问题以及反恐、武器扩散等方面的支持。同时,中国应与俄罗斯、欧洲诸国和印度合作,以阻止美国单边主义的武力侵略政策并积极介入伊朗问题。 世界反对美国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武力政策的声音并没有退潮。目前,欧洲主要国家反对美国武力解决问题的态度没有因布什近日访欧的谦逊表现而改变,并坚持解禁对华军售;加拿大宣布不参与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俄罗斯更加紧密伊朗、叙利亚两个美国宿敌的军事和经济合作,并警告布什不要把民主当作外交工具;澳大利亚在对华关系上已经放弃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因此,如果美国再次使用武力,警惕美日联盟的将不仅仅是中国,而是世界。 不过美日之间早已存在互不信任的因素,相互间利用的成分居多。早在克林顿时代,美国就多次绕过日本加强与中国的关系。2001年左右,美国情报以及智囊部门也曾对日本的“国家主义”倾向展开研究,警惕日本的军国主义复活。美国的一些舆论也开始关注“日本再次强大起来”,认为日本再次强大并非只在经济领域,其目标也不仅仅是成为“正常国家”,而是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成为强国。可以说,一旦拥有核武器,日本将成为美国的心腹大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