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旨在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世界各地的环保组织都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在日本京都,2004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肯尼亚环境部副部长万加丽·马阿萨伊女士与《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的执行秘书长等嘉宾参加了当地的庆祝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
2070年北极无冰?
最应该庆贺的却无法到场,它们是北极熊。科学家曾预言,如果我们不做任何事去阻止全球气候变暖,那么到本世纪末,北极熊可能会绝种。去年底,250多名科学家经过4年多的工作,提交了一份名为“《北极气候影响评估》”的报告。报告说,北极冰盖的厚度已经只有30年前的一半,面积缩小了10%。科学家将此归咎于使用化石燃料导致的全球变暖,并警告说,如果覆盖在极地的冰层融化、海平面上升,会给全世界带来许多不良后果。报告说,如果目前的变化速度得以继续,那么到2070年,北极在北半球夏季时就可能没有冰了。人们都无法忘记2004年气候异常所带来的灾难。在广州,夏天是如此炎热,以至于江边的树叶全变黄了。香港等地也陆续有“热死人”的报道。此后,世界各地又相继发生了洪水、飓风,其带来的经济损失无法计算。科学家表示,这些“天灾”都可能是全球变暖所致的早期结果。“人类对环境、尤其是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并且还在加大……我们承担不起忽视种种警示的代价,”去年9月英国首相布莱尔对商界领袖表示。当时他宣布了一些计划,在英国从1月起担任八国集团(G8)轮值主席国期间,把气候变化问题放在议事日程的首要位置。英国政府的首席科学顾问戴维·金爵士则将气候变化称为“当今我们面临的最严重问题,甚至比恐怖主义威胁更严重”。
气候变暖是科学骗局?
即使没有英国的贡献,就应对全球变暖问题的努力而言,2005年也可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计划从1月实施,而《京都议定书》在2月正式生效。该议定书对多数工业化国家具有约束力,要求它们把温室气体排放量削减到1990年的水平以下。然而即使如此,地球还不能立刻变得清凉。对于《京都议定书》的作用以及气候变暖问题的争论仍在继续。就在协定书生效当天,美国政府表示,今年将拨款58亿美元用于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研究,但拒绝《京都议定书》的立场依旧不变。尽管美国曾是《京都议定书》的签字国之一,但早在2001年,美国参议院就拒不批准这一协议,美国总统布什随即宣布退出。当时美国提出的理由,一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还不清楚”;二是《京都议定书》没有要求一些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义务,发达国家单方面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没有效果”。事实上,像美国总统布什那样的“怀疑派”大有人在。例如,跨政府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主管凯文·特兰伯斯认为,飓风与气候变化有关;而从IPCC退休的飓风专家克里斯托弗·兰特西则表示反对,他甚至写了一封公开信,抱怨特兰伯斯的言论令IPCC“失去中立”。又如,美国麻省大学的学者麦克尔·马恩在1998年绘制了一张图,显示自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温就急速上升;而反对派则对这张图嗤之以鼻,因为马恩是根据树木的年轮来推断历史上的气温。
有钱赚就有动力
正因为有着许多分歧,《京都议定书》这一里程碑式的环境条约仍有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但布什政府拒绝批准该条约。同样令人担忧的是,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不情愿承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责任。不过,环保大业肯定会红旗不倒,这是因为众多企业参与其中。2月初在英国举行的名为“避免危险的气候变化”的国际气候变化大会上,来自斯坦福大学的斯蒂芬·施耐德教授表示,“企业界将是推动这届或下届美国政府投入国际行动的主导力量,因为这样做对他们将很有意义。”他说,企业界之所以会愿意采取行动,是因为采用高能效措施和投资新型低碳技术将带来许多商机,而且他们对气候变化可能构成的商业威胁表示担忧,尤其是保险行业对于这些威胁越来越重视。环保行业的商机无限。例如,气化煤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这尤其适用于中国,因为中国的运输行业将因此得到十分经济清洁的能源。此外,在政府的推动下(目前全球1/3的能源是被家庭消耗),大量节能的家居用品将推向市场。一些国家已经在使用数码控制的“智能”电网,家庭的主要电器都可以通过这种技术与发电机“交谈”,从而使整个系统的效率达到极限。在《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欧洲将会建立起气体排放配额制,这一体系的建立使废气可以当成商品一样买卖,从而刺激各企业和政府机构投资于清洁能源的研究。美国政府尽管对《京都议定书》说不,却在2003年11月承诺,在随后的5年里投入17亿美元进行氢能源的研究。美国还有一个“公私合营”的FutureGen项目,该项目投资10亿美元,进行无污染燃煤发电和生产氢的研究。在排放指标限制下,全球的汽车生产商都将研究如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这当然也是“无限”商机的一部分。
(金陵/编制)(来源:金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