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 正文
 

一切从京都议定书开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0日 16:57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李 磊 实习记者 郭 莹 京都 布宜诺斯艾利斯 北京报道

  “Vodka tonight。”2月16日,这封有标题没内容的电子邮件,在全球悄悄流传。

  这是一句双关语。除非是为气候行动网络(CAN Climate Action Network——成立于1989年旨在推动、监督全球政府就气候变化开展协作行动的非政府组织。其下协调着共2
87个非政府会员机构)工作,否则,即便知道当天是《京都议定书》(后简称《议定书》)的生效日,也只能直译出“喝杯伏特加庆祝一下”这单层含义。

  CAN在菲律宾的成员——地球侦察机(Earth Scout International)的负责人Jaime Mateo告诉记者这封电邮的另一层意思,“世界环保运动的参与者、支持者们,正借此时刻向俄罗斯致意。”

  公开资料显示:90天前,《议定书》在分别经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和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批准后,由总统普京签署通过。在俄罗斯成为第127个批准国的同时,《议定书》生效的第二个要件也得到满足——批准《议定书》的国家中,附件I缔约方199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须达到全体附件I缔约方1990年排放总量的55%。俄罗斯的加入,在原先占44.2%的基础上一下子又增加了17.4%。

  “不管怎么说,俄罗斯起到的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作用。我们必须感谢。”电话线另一端的Jaime朗声笑着。

  而除了跨越时差、季节的伏特加共饮,2月16日,在《议定书》的诞生地还开启了“京都信息接力活动”。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诺奖得主肯尼亚环保人士玛塔伊和中国发改委副主任刘江在内的十位要人通过电视进行了相互致辞,表达了对《议定书》正式实施的祝贺。

  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执行秘书沃勒-亨特表示:一个新纪元已经开启,“35个批准了《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和欧盟,完成‘在2008至2012年间将温室气体排量减少至低于1990年的水平’的使命,是有理由充分期待的。”

  从日内瓦到布宜诺斯艾利斯

  一切看上去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基本共识已经形成,史无前例的全球努力也在实践。

  但在去年12月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公约》第十次缔约方会议(COP10)的会议现场,记者发现某种程度而言,这里面也是夹杂着诸多幻觉。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参会官员表示,“与任何一次多回合国际谈判一样。泾渭分明的利益集团划分、艰涩的协调过程甚至是明枪暗箭会让有着最坚强神经的谈判专家感受挫折。”

  记者从一位与会者那里得知了这样的信息:有一天,按照议程启动监督机制,由布市市长、阿拉斯加原住民、工业组织代表、科学家、国际商会成员和环境NGO代表陈词。各国的外交官和代表团在台下听。“这时候,一个欧盟成员国的官员走到跟前,问我‘为什么ECO(从COP1就开始的在会议期间发行的免费刊物)的论调和从前的不一样呢’?我们马上来到会场入口处,在摆放甜点和饮料壶的桌子旁,发现有两堆印刷、排版几乎完全一致的ECO。”

  经过调查,发现做手脚的是一家美国公关公司——由于ECO的论调总是在攻击其政府、企业雇主,他们便利用ECO被工作人员放置在桌面后无人看管的时候,搞了小动作。

  而在一次烧烤的聚餐活动时,记者遇到了一位德国外交官。谈到上述见闻,从1997年在京都举行的COP3就连续参会的他表示,“见怪不怪”。他表示,京都议定书的谈判,肯定是有史以来最让人抓狂的一次谈判。他还说了一个趣闻,由于24小时日以继夜的开会、谈判,1997年京都会议时,当主席以激动口吻宣布《议定书》出台时,周围很多人还在打着瞌睡。”

  公开资料显示,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在日内瓦召开,人类行为可能引起世界气候系统剧烈变化的可能性从此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1992年联合国地球高峰会期间,通过了《公约》,对“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做出全球性管制的宣示。

  过去十年,《议定书》多次被预言将“寿终正寝”。如2000年的海牙会议进行时,由于各国无法就如何落实减排目标达成共识,有分析者断言:游戏已经结束。

  而最大的挑战还是来自于美国的单边主义外交。据了解,美国曾于1998年11月签署了《议定书》。但2001年3月,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由,宣布拒绝执行《议定书》。但是美国人口占全球人口的3%至4%,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

  事实上,同样的反对声音也曾出现在俄罗斯,“批准《议定书》将阻碍经济的发展,妨碍普京提出的在未来10年里GDP每年递增10%以上的目标实现。”而支持者则认为,批准之,除了能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外,还能促使俄罗斯对其工业进行升级。最后,俄罗斯在加入WTO问题上获得了最佳平衡点,得到了欧盟的政治支持。

  为期十多年的谈判中,《议定书》里开拓出了“排污权贸易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三个灵活机制。以排污权贸易机制为例,如果一国的排放量低于条约规定的标准,其剩余的额度可以直接出售给完不成规定义务的国家,以冲抵后者的减排义务。

  但一些欧盟国家认为,各国应优先在本国境内进行减量,以上创新只能作为本国境内减量行动的补充,“必须设限以保证不能超过本国承诺减量目标的50%。”

  气候变化:时髦道德,还是科学事实

  无论如何,气候变化正吸引着全球的目光。在不久前的达沃斯经济论坛上也被确认为三大主题之一。知情人士透露,这和英国首相布莱尔的鼎力推动有很大的关系。

  出席“京都信息接力活动”的一位日本外交官告诉记者,“英国在今年担任G8集团的轮值主席,下半年将担任为期6个月的欧盟轮值主席——布莱尔正在考虑让气候变化和非洲问题成为两大优先话题。”该外交官还告诉记者,布莱尔的判断相当程度上受英国首席科学家David King的影响。

  在不同场合,King重复着一个常识,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正阻止地球热量以红外辐射形式散发到太空。King还认为,气候变化是比恐怖主义带来更严重威胁的人类未来变量。

  他们的观点有一系列科考证据支持。

  在“北极曙光号”科考船上进行的研究项目发现,对比1928年拍摄的照片,智利和阿根廷边界上的Patagonia冰川在过去的近80年时间里,正以43立方公里/年的速度消失。而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San Quintin冰川和Upsala冰川。

  在北半球,联合国环境专员Klaus Topfer日前宣称,一团超过三公里厚的污染云雾正覆盖着亚洲的天空。

  2004年1月8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来自欧洲、澳大利亚、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科学家们,在对占地球表面积20%的全球6个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后发布,全球气候变暖将在未来50年中,使得陆地上25%的动植物遭灭顶之灾。

  英国《金融时报》去年年底的一份报道指出,一个独立的专家小组在评价世界银行在“提炼工业”即天然气、煤、石油和采矿等行业时,发现现有关能源的项目贷款只有6%是投放在可再生能源。其余都是石油。

  美国国防部的报告也提出,“气候变化的问题,不应该仅是纯粹的科学辩论,而应该提升到国家安全的层次考虑。”

  这份报告中甚至对未来进行了情境假象:由于海水温度上升,鱼群游走到新的栖息地,西班牙和葡萄牙会引发捕鱼权之争;核武国——巴基斯坦、印度和中国会由于难民问题、国际河流争议和农地问题而发生边境冲突。

  尽管如此,布什的立场还是照旧:“判断气候变化存不存在,以及到什么程度才会变得危险,还需要开展更多科学研究。”一个背景是,自1990年以来,美国在气候变化上的科研投入已超过230亿美元。而美国参议院环境保护和公共工程委员会的主席因霍夫2月15日说,《议定书》是“对美国人民最大的诓骗”。

  支持这些政治家的学者并不是不存在,以丹麦Aarhus University的政治学教授Bjorn Lomborg为首的一个经济学家团体——哥本哈根共识(Copenhagen Consensus)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他们的观点是:虽然有证据表明某些地区在变暖,但也有地区在变冷。

  在2月15日进行的电话采访中,Lomborg不无自信地表示,“世界曾经经历过许多变暖时期,比我们今天所目睹的要严重得多。”他还再三强调,地球温度的任何增加都可能是地球气候自然变迁的结果,而并非由人类活动造成。

  在采访结束时,他说,“我们应当集中精力去对付更为紧迫的问题,比如艾滋病,比如贫困。”

  美国布鲁金斯的环境专家David Sandalow引用Michael Crichton(小说《侏罗纪公园》的作者,后被改编成电影)最近出版的,以全球变暖为题材的科幻作品《恐惧状态》中暗含的观点,“首先,支持全球气候因人类活动发生变迁的科学证据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充分;其次,最好把这些年来对气候的关注解释成一种时尚,或者说是对时髦道德的非理性追求。”

  放在灾难片《后天》去年以来的全球热映背景之下,此种观点似乎不无道理。

  而克林顿政府期间参加京都议的首席谈判专员Stuart Eizenstat,则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是表示,“不管怎么说,坚持要等到有不可阻挡的证据出现(再采取行动),是过于卤莽的,而且是不值得为之冒险的。”

  为地球,也是为自己

  UNFCCC的执行秘书沃勒·亨特在京都接受集体采访时表示,接下来的挑战存在于两方面:首先,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国中国、印度和美国到2012年都将不被强制限排,而如何纳入到下一回合的约束中去是个大问题;其次,为了《议定书》的落实,也为了更远的未来和目标,如何才能引发出一场与20世纪工业革命意义相当的能源革命?“各签署国必须通过行动将防止气候变化阻力的转化成为经济机会,从而启动大规模的投资和创新。”

  IPCC最新一期发表的报告指出,已有数百种低成本的减少温室气体释放的科技面世,而各国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制定产业政策,使这些技术得到规模化的应用。报告中还指出,“绿色技术要求的只是公平的竞争,只是在要求不再对化石能源产业提供各种形式的补贴。”而风能和太阳能,其实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茁壮。

  美国“Pew全球气候变化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美国二氧化碳占全球排放超过20%,中国已经接近14%,印度则超过5%。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认为,2005年11月将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公约》第11次缔约方会议,中国很有可能会面临前所未有的谈判压力。

  2月16日,绿色和平中国的气候变化项目官员喻捷向记者介绍:在会议期间,CAN每天都将在主会场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最差谈判国家“Fossil Of The Day” 的颁奖仪式。通常当选的国家是因为他们通过提出某些不合理的议案或其他方式试图阻碍谈判的进展或是表现不佳。

  “第6次缔约方会议时,宣布加拿大获奖,第8次会议上,美国当之无愧地获得这一称号,紧随其后的是沙特阿拉伯。”该项目官员告诉记者,这项评选活动已成为气候变化谈判中的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很多国家试图游说CAN——或者将奖项颁发给某一特定国家,或者是避免使自己成为当选国家。

  喻捷表示,中国在第11次会议上应该不会当选。“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和去年年底以来的环保风暴,说明了政府的观点。”另一方面,2004年10月8日,温家宝总理在越南河内会见参加亚欧首脑会议的英国副首相普雷斯科特时表示,中国愿与包括英国在内的国际社会一道,在继续支持京都议定书模式的同时,探讨适合各国国情,并能充分调动各国积极性的对付气候变化的办法。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冰川群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主要水资源。而作为一种动态资源,是随气候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一项科考显示,由于气候不断变暖,20世纪以来冰川退缩不断加剧:20世纪上半叶,是冰川前进期或由前进期转为后退的时期;90年代以来,冰川退缩强于20世纪的任何一个时期。”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方小敏说,是中国行动起来的时候了。“为地球,也是为自己。”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京都议定书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