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方会谈:需要聆听而非互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0日 11:38 经济观察报 | ||||||||
覃里雯 在和一个观点、议程都与你截然不同的谈判对象进行关键协商时,你最需要记住的是什么? “有两件事。一个是你得知道你要什么。……另一个(关键的条件)几乎正好和第一
这是美国前国务卿玛德琳.奥尔布赖特在接受美国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杂志时说的话。在这篇2005年1月15日刊登的访谈中,曾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谈判经验丰富的奥尔布赖特回忆起她开始和朝鲜领导人金正日谈判时的印象:“我们(在2000年)关于他的信息是相当粗略的。但是我和韩国总统金大中开始与他交谈。你应当猜测他脑子里在想什么。那大概是最困难的,因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并没有真正有效的关系。”在奥尔布赖特与金正日的第一次会谈中,她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聆听。 一周前朝鲜宣布拥有核武器并宣称退出六方会谈的消息再次让西方谈判对手陷入沮丧,这是朝鲜第一次公开宣布自己拥有核武器。由于2004年六方会谈毫无进展,现在又几乎陷入僵局,一些媒体开始谈论“六方会谈前景暗淡”。但事实是,目前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说明前景暗淡,会谈各方应该做的是:要仔细聆听,朝鲜做出这一举措,它要的是什么。 1993年朝鲜宣布退出防止核扩散条约。1994年和美国签订冻结核武器研究以换取国际援助协助建立核电站。1998年,朝鲜将多极导弹经日本上空发射到太平洋,证明自己有能力袭击日本领土任何地方。作为回应,克林顿政府并未采取“硬碰硬”的办法,而是在1999年5月派国防部长威廉.佩里前往朝鲜递交一个裁军协议,朝鲜于9月保证冻结长期导弹测试。当月,克林顿缓解针对朝鲜的经济制裁。12月,一家美国财团主导的公司签订了一项价值46亿美元的合同,以建立两个更安全的轻水核反应堆(以做核电站)。2000年7月,朝鲜表示,如果华盛顿不补偿因推迟核电站项目所造成的电力损失的话,它就要重新开始它的核武器项目。此时距朝美签订冻结核武器研究的时间已有5年,朝鲜确实需要能源。事实上,如果当时克林顿政府能够继续它的对话政策,朝鲜僵局很可能得到逐步化解。但是随之而来的美国总统大选改变了一切。2001年6月,朝鲜发出警告,如果新上台的布什政府不继续开展旨在恢复关系正常的接触的话,它就要重新考虑它的导弹测试延期许诺。接下来的9.11事件恶化了形势。2002年1月,布什政府将朝鲜、伊朗和伊拉克称为“邪恶轴心”,这个措辞迄今未改。 朝鲜和美国的相互不信任由来已久,如果说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加深了朝鲜对美国的疑惧的话,朝鲜自身的特殊情况也使它对国际社会发出的信息容易做出过激反应。 在现任的鹰派政府中,旧日情报机构的不准确情报仍在起作用,使美国容易返回“朝鲜是个非理性国家”的思维惯式。虽然在本月2日的国情咨文演讲中,布什以较为缓和的语气讨论朝核问题,表示将继续和亚洲国家合作,促使朝鲜放弃核计划,但美国“不敌视朝鲜、无意侵犯朝鲜、不计划颠覆朝鲜”的承诺并不能给朝鲜带来足够的安全感,因为美国国务卿赖斯1月中旬才在国会听证会上把朝鲜等6个国家称为“暴政据点”。这种相互矛盾的态度当然对双方建立信任毫无助益。 美国究竟是想推翻朝鲜?还是想让朝鲜在压力下完全改变自己?还是想通过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来“诱改”朝鲜?根本问题是,当布什政府以矛盾的态度对待朝鲜,发出自相矛盾的信号,朝鲜会更容易接受负面的信号,也就是布什政府潜在的威胁态度。另一方面,自相矛盾的信号也使布什政府无法在谈判中真正了解对方的需求——甚至不了解自己的需求。 在这一点上,克林顿政府看得清楚得多,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经在2003年《外交政策》杂志上明白地说过:朝鲜政府依然是一个理性的政府,和任何政府一样,它的首要逻辑就是维护自己的存在,然后是国家的发展。把朝鲜等同于一个热衷于和西方世界同归于尽的极端组织是错误的。克林顿政府在朝核问题上相对积极的态度,证明它是了解朝鲜的需求,并决心采取“诱改”政策的。 对“朝鲜要什么”,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潘基文等韩国政府官员的解释也非常简单:朝鲜宣布拥有核武器是为了同美国讨价还价,迫使布什政府改变敌视朝鲜的态度。但是这个简单的事实却一直被过于意识形态化的美国现任政府所否认。 只要旧的意识形态大战依然在一个全新的、措辞各异的新世界中继续互激,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就会无休止地僵持下去。将朝鲜重新纳入国际社会对美国是否是危险的?这个问题最终取决于美国是否在这场意识形态残留的较量中有足够信心。现在的问题是,虽然看上去布什政府较克林顿政府要有更多的“愚莽”,事实是前者在对付一个自己不了解的对手时是更缺乏信心的。 |